《经济实践中的思考:林其屏自选集》:
个体户阶层在社会结构分化中形成,同时又影响着社会整合。这种影响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个体户阶层的形成推动着社会结构的整合;另一方面它对社会结构整合又有一定程度的逆向效应。
纵观历史,社会变迁的主导力量是劳动者。劳动者是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的主体。
在我国计划经济模式中,社会整合所面对的劳动者具有这样的特征: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财产,因而对个人所属的经济组织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个人致富的欲望被严重压抑和扭曲,在个体之间收入差距不大,具有很大的同质性和平等性;提倡劳动者不是由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而是由主人翁地位焕发出极大的积极性。面对这样的劳动者群体,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社会整合,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①在经济上,全民和集体两种所有制形式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中央政府掌管着所有重要资源的配置。②在政治上,党政权力组织和其他群众组织深入到最基层社区,国家具有很高的权威和控制能力。③在文化上,建立了一元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同时这种意识形态同注意等级、德行、亲情、人情的中国文化传统形成了某种融合与默契,具有很强的社会动员能力。总之,这种社会整合主要是依靠行政力量的发挥,实质上是行政性整合。
这种行政性整合使国家社会达到相当高的一体化和社会整合水平。但是,这种社会整合是以牺牲整个社会的活力和效益为代价的,代价过于高昂。在寻求社会活力和效益以建立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中,这种行政性整合被打被,逐步出现了市场性整合。
市场性整合所面对的劳动者具有以下特点:享有充分的自由,对自身和社会利益有着清醒的认识,并用理性的手段去追求自身的利益;经济收入、个人财产、生活消费上具有明显的分化,个人心理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劳动致富成了劳动者的基本目标。面对这样的劳动者,社会整合是建立在劳动者是财产的所有者、对自身的利益高度关心的基础上,同时也建立在劳动者作为社会成员、对自己生存于其中的社会高度负责的基础上。这种社会整合是个人利益、个人尊严、个人价值与社会共同利益的高度统一的整合。
社会整合方式由行政性整合向市场性整合转换,从旧的劳动者中分化出的新的劳动者,最具有典型特征的就是个体户:①拥有真实的而不是虚拟的财产,享有充分的自由。②经济收入高于其他许多阶层。③劳动致富是其念念不忘并正在努力实践着的目标。也就是说,个体户是市场性整合所面对的具有典型特征的劳动者,因而,个体户也是市场性整合的具有典型特征的主体,对于市场性整合具有典型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个体户的发展带动了市场的建设,促进市场发育,推动市场体制的形成,启发人们的商品意识与市场观念,为社会运行方式转到以市场为轨道上,起了先导和奠基的作用;第=,个体户的生产经营灵活,应变能力、竞争能力强,成为其他的社会组织如国有企业的竞争对手,国有企业只有不断提高效率,改善经营管理,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从而推动其他的社会组织如国有企业的经营转到以市场为轨道上来;第三,个体户与政府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政府对他们只能采取宏观和必不可少的行政管理,如登记发照、依法收税、查处违法活动等,政府对个体户的管理,基本上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做到:“你投资,我欢迎;你发财,我收税;你违法,我查处;你破产,我同情。”政府职能转变为政府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管理其他经济组织提供经验。总之,个体户的出现对社会整合方式起了先导和示范作用,推进了社会的市场性整合。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