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史景迁作品·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
0.00     定价 ¥ 58.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63385393
  • 作      者:
    [美]史景迁
  • 译      者:
    温洽溢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6-01
收藏
编辑推荐

明朝灭亡时,张岱四十八岁,尔后他得去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让他活得多姿多彩的辉煌明朝,被各种竞逐的残暴、野心、绝望、贪婪力量所撕裂,土崩瓦解,蒙羞以终。他反复追思回想,事情愈是清晰:如迷雾笼罩的路径,于眼前重现,诸多以往的嘈嘈低语,也咆哮四起……

展开
作者简介

史景迁(Jonathan D,Spence),世界著名汉学家,现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1936年生于英国。曾受教于温切斯特大学和剑桥大学。1965年获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学位,现为耶鲁大学教授。史氏以研究中国历史见长,他以独特的视角观察悠久的中国历史,并以不同一般的“讲故事”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他的观察与研究结果。他的作品敏锐、深邃、独特而又“好看”,使他在成为蜚声国际的汉学家的同时,也成为学术畅销书的写作高手。 史景迁作品: 《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康熙:重构一位中国皇帝的内心世界》《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太平天国》《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胡若望的疑问》《利玛窦的记忆宫殿》《曹寅与康熙:一个皇室宠臣的生涯揭秘》《中国纵横:一个汉学家的学术探索之旅》《改变中国:在中国的西方顾问》《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追寻现代中国:1600-1912年的中国历史》

展开
内容介绍

张岱是公认的明代散文大家,其传世名著《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堪称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年衣食无忧,性喜游山玩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但四十九岁那年,清兵入关,张岱的人生遭逢重大转折。他带着幸存的家人逸隐于绍兴龙山,务农为生,余生力修明史,八十八岁方成,是为《石匮书》,书成后不久亡故。
个人历史与家国历史相互映照、无法切割。面对挡不住的历史洪流,还归龙山是张岱的一个选择,能自主画下的一条人生界线。不论是怀志一生纂修的《石匮书》,还是《陶庵梦忆》里一幅幅简约、多情善感的前朝旧事,镶框着家族轶事与大时代的层层跌宕与悲喜交错──张岱一生的浮华与苍凉,在梦与忆的交错摆荡之间,隐隐浮现。
史景迁认为张岱不仅是史家,也是热爱历史的文人。他书写张岱的一生、内心转折及过往追忆的同时,更深层探讨张岱身为知识分子,是如何借由回忆以及修史确立自身的存在价值。在得与失之间,唯有捕捉消逝的回忆,以书写对抗遗忘,才能坦然面对、甚或抵抗世事的变迁与生命的无常;这一点,无疑反映了历史与书写的本质与关系。

展开
精彩书摘

大主考李九我清点了试卷数目,发现少了七份卷子,于是就问教谕是怎么回事。教谕答说:“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李九我命其找出这七份卷子,照张岱的说法,“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
主考李九我虽然有意把张汝霖放在榜首,但是“南例无胄子元者”,官员的长子不能放在榜首,这是南方的惯例,所以大主考李九我就以龚三益抡元,张汝霖放在第六位。后来李九我对别人说,这么做有违自己的良心,“此瞒心昧己事也”。科考有许多不成文的规矩,其中之一就是上榜的考生要向主试考官表示谢意。张汝霖也照规矩行事,“揭榜后,大父往谒房师(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位教谕),房师阖门拒之日:‘子非我门人也,无溷我。’”
三年考一次的乡试一如进京会试,过程复杂,规矩又多,应试的考生有数百乃至上千之多,耗时数日,显然张岱为求叙述精彩而把过程简化了一些。但重点是主考官李九我能随机应变,又能惜才,教谕则是照章办事,不知变通,容不得考生有异见。幸好张汝霖的才情能获得赏识,脱颖而出。如果被打入冷官的这七份卷子果真写得很好,这或许说明了教谕对向来囊括榜单的绍兴人心存偏见,要不然就是他有特定的人选想呈给主考官。张汝霖后来当官,也做了主考,便特别留心榜单以外的考生,是否有遗珠之士,但是最后却因时常力排众议,而遭到解职。”
张岱笔下的文人世界充斥各种矛盾:一边是令人目眩的名望与机会,一边是郁闷、沮丧,甚至肉体的衰亡。张岱继续细数参加科举的族人,父亲张耀芳也经历类似的困顿与疾病纠缠。说到这里,张岱的语调更为粗涩,父亲早年生活顺遂,但随即困顿。万历二年(1574),张耀芳生在绍兴,自幼“灵敏”,很早就开始读书,“九岁即通人道”。张耀芳十四岁就取得生员,有资格参加乡试。但之后将近四十年,张耀芳都是在埋首苦读。幼年对读书的热爱,如今转为抑郁牢骚,使得他情绪低落、为胃疾所苦,视力也几乎失去——或许是因为遗传父亲的眼疾。张岱还在私塾念书时,父亲“双瞳既吒”,已近乎眼盲,但仍然读书不辍。张岱后来写道:“漆漆作蝇头小楷,盖亦乐此不为疲也。”显然是刚从外国传来的科技救了张耀芳的视力,“犹以西洋镜挂鼻端”,让他又能读书,到了五十三岁,才终于上了乡试副榜。
根据张岱的记述,他的叔伯各有因应科考之道。像是季叔烨芳”曾仔细看过亲戚为了科考所读的书,颇为不齿,“徒尔尔,亦何极?”但是张烨芳为了证明自己的能耐,在万历三十三年(1605)“下帷读书,凡三年,业大成”。但张烨芳还是无意功名,也从未尝试,过着挥霍不羁的生活。更复杂的是张岱九叔(九山)与十叔(煜芳)的关系。十叔显然占了一些优势,“少孤,母陈太君钟爱,性刚愎,难与语。及长,乖戾益甚,然好学,能文章,弱冠补博士弟子”。主考官从众考生之中选了张煜芳,提供津贴,让他去考乡试,长达三十多年。但是,这么优渥舒服的日子并没有稍解张煜芳的坏脾气。崇祯六年,张煜芳的九兄张九山中进士第,有旌旗匾额送至,挂在家门之上,惹得他语带轻蔑骂道:“区区鳖进士,怎入得我紫渊(十叔的号)眼内!”照张岱的描述,十叔张煜芳“裂其旗,作厮养挥,锯其干,作薪炊饭,碎其扁,取束诸栅”。
张煜芳虽然脾气暴躁,管不住自己,又善妒成性,但他对于科举制度本身显然并不仇视。过了十二年后,崇祯十三年(1640),朝廷欲收天下人才,以解决燃眉弊端,于是就下令吏部破格开科进用,结果张煜芳名列特科二等第十九名,补刑部贵州司主事一职。”
那么,张煜芳的学问如何呢?张岱则是一语带过:“紫渊叔刚戾执拗,至不可与接谈,则叔一妄人也。乃好读书,手不释卷,其所为文,又细润缜密,则叔又非妄人也。”意思是说张煜芳脾气暴躁,别人很难跟他说话。但是他又喜欢读书,文笔“细润缜密”,由此来看,他又不是个“妄人”。诸如此类的矛盾,竟然集勤学与暴戾于一身。
我们从张岱祖父、父亲的生平可看到,张家学子多有失明之虞。祖父是以处暗室以恢复视力,父亲靠的则是眼镜。明朝时已可买到眼镜,一副眼镜值白银四两。但是比张岱小十岁左右的堂弟张培在五岁便双目失明,药石罔效。根据张岱的说法,失明的原因不是日夜苦读,而是张培喜欢吃甜食,加上亲戚纵容,这孩子要吃什么甜的,全都顺他的意。等到大人察觉张培的视力迅速退化时,就算是祖母“费数千金”,求遍天下名医也没用。 
……

展开
目录

总序 妙笔生花史景迁
中文版序
前言
第一章 人生之乐乐无穷
第二章 科举功名一场空
第三章 书香门第说从头
第四章 浪迹天涯绝尘寰
第五章 乱世热血独怆然
第六章 王朝倾颓乱象生
第七章 散尽家产留忠心
第八章 繁华靡丽皆成空
第九章 寄诸石匮传后世
参考书目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