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帝国三百年(第三部)》:
节度使,辖地千里,州连郡结,上马管军,下马管民,人财物事,无所不统,权力之大,令人咋舌。自唐朝以来,成为节度使,几乎是每一名武将的人生理想。
节度使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其合理的历史因素,但随着节度使权力的日益膨胀,不可避免地对中央政府构成巨大威胁,甚至危害到皇权。这一点,经历五代乱世的宋太祖与宋太宗,是有切肤之痛的。因此,宋朝开国之后,深谙节度使之弊的赵匡胤采纳了赵普的“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建议,逐渐削夺各地节度使的权力。到其驾崩前,节度使的权力已大不如前,难以再形成对抗中央的地方势力。太宗即位后,采取了进一步措施——罢节镇领支郡。
所谓“节镇领支郡”,类似于今天大军区的概念。节度使的管辖范围,一般包括多个州郡,一旦节度使权力得不到遏制,很容易形成地方独立王国。太宗对此十分忌惮,于是即位不久,就决定在兄长所执行的削夺节度使权力的基础上,再砍一刀。而挨了太宗第一刀的,不是别人,正是太宗以往的老对手——赵普。
自从开宝六年(973年)八月罢相之后,赵普便以“使相”的身份,出任河阳三城节度使(驻地孟州,今河南省孟州市)。三年后,太宗即位,不久就下诏,派素与赵普不和的少府监高保寅任怀州(今河南省沁阳市)知府。
怀州,正是河阳三城节度使管辖的支郡。高保寅到任不久,就以“赵普同志不支持工作”为由,上奏朝廷,要求怀州直接隶属中央,不再受河阳三城节度使节制。太宗收到奏疏,正合心意,大笔一挥——中!
就这样,怀州从此直属中央管辖,节度使不再对其有管辖权。赵普结结实实挨了太宗一刀。不过,赵普也不用难过,因为很快,另一个重要人物也要挨太宗一刀。
怀州之事不久,虢州(今河南省灵宝市)刺史许昌裔也上奏,参了顶头上司、保平节度使杜审进一本,认为他派亲信来虢州掌管税务工作,严重影响了自己作为地方行政长官的管辖权,要求朝廷处理。
杜审进是谁?
赵炅的老妈是杜太后,说到这里,你应该猜得八九不离十了吧?没错,这个杜审进正是杜太后的亲弟弟、宋太宗的亲舅舅。
这样看来,许昌裔胆儿可真够肥的,敢参皇亲国戚。实际上,许昌裔的政治情商很高,怀州之事,他已揣摩出圣上的心思,所以才敢出手,投其所想。
赵炅收到许昌裔的奏章后,立刻派左拾遗李瀚赴虢州调查。调查结果不出许昌裔所料,李瀚回京后,向太宗明确指出,节镇领支郡、派遣亲信掌管州郡税收征管等事务,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建议废除节镇领支郡这一制度。于是,太宗果断下诏,一砍到底,将全国节度使所辖支郡统统取消,全部改为中央直属。
连自己的亲舅舅都不留面子,何况他人?从此,各地节度使纷纷夹起尾巴做人。
太平兴国二年,河阳三城节度使赵普、安远节度使向拱、武胜节度使张永德、横海节度使张美、镇宁节度使刘廷让等,不约而同地进京觐见太宗。不久,太宗下令:向拱、张永德、张美、刘廷让俱罢为诸卫上将军,留京师,美其名曰“不敢再让繁重的政事麻烦诸位老臣”。
赵普则被罢使相之职,以太子少保的名义留京。但问题是,当时太宗刚刚上台,还没有立太子呢,赵普这个所谓的“太子少保”,到底保谁呢?
赵普也深知自己与太宗的矛盾,如今不被新皇帝待见,是早有预料的结果,只是没想到,太宗这么狠,一点面子都不给,将自己一撸到底,搁在京城,等于活活软禁起来。在此情形下,赵普选择了沉默、隐忍、蛰伏,直到四年之后,再次踏入江湖,掀起腥风血雨。
什么,你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个答案,待后文揭晓。
总之,几招下来,武将们被折腾得够呛。太祖、太宗两朝所确立的“崇文抑武”政策,对有宋一代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此,地方节度使彻底失去了权力基础,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只知藩镇大帅,不知朝廷天子”的历史彻底翻篇,大宋皇权的威严、皇帝的威望、皇命的威力,遍布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这一点,清晰地反映在“李飞雄事件”中。
……
展开
——头条粉丝
★在幽默说史的书滥觞的今天,江南老师的文字显得越发珍贵:大气磅礴、沉稳浑厚、表述严谨、思辨犀利;幽默得恰到好处、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绝非哗众取宠式的搞笑。真的是令人翻开首页,就想一直读到最后一页,怎一个“欲罢不能”了得!要知道,这可是洋洋洒洒两三百万字的巨著啊!
——天涯粉丝
★作者与当年明月,可谓一时之瑜亮。比较二者的文字,如看高手对弈般过瘾。江南老师的作品,尊重历史、有趣儿、有料儿、长知识。读史观今,何其乐哉!
——豆瓣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