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丛书是一套大型姓氏文化类资料,按姓氏分册,每一分册详细辑录该姓的历史迁徙、堂号分布、现今各省该姓分布情况、移民在全国各地的祠堂,郡望,家谱,以及移民后裔寻根祭祖等活动介绍,更是汇总了大量族谱及历版序言,同时书中附有大量族谱、祠堂、族碑及寻根祭祖活动的照片资料,图文并茂,内容充实。
整套书,李姓是已出版的第一种,今年推出十种
字辈,也叫做字派,是指名字中用于表示家族辈份的字(多为名字中间的字),俗称派。其意蕴为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吉祥安康,兴旺发达。字辈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中国古代一种特别的“礼”制,它一直延续到现代。由于各种原因,自五、六十年代以后,世人对字辈谱变得陌生,这种现象在年轻一代更是明显。
家谱中的字辈不论内容和形式都是很讲究的,不是随意取的。
《李氏姓氏字辈考》:
泰安市岱岳区黄前镇李家庄《李氏族谱》序
序一
今日为国族竞争之秋,故民族之议起,吾国民族必推本于家族者,天性之亲,磐石之宗也。孟子日:“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左氏传以卿大夫之贤者,类称为保家之主。既为卿大夫则当效忠于国,能忠国而后能保家。由是观之,家族之义广矣,大矣。历观古代世族大家,国存与存,国亡与亡,此其明证。即以李氏论,或以武功显,或以文德著。若汉之世将,北史之南祖,宋之东李西李,莫不保世。滋大功在社稷,为国干城,民国与帝国不同。民国之保卫其国家与共存亡,与帝国之世家无异。近世沽染欧风者,有废除家族之说,而民族惧,于是纷纷起而修谱,此以知国事日亟,民族保家之念固。而保国之志弥坚,因之修谱之事一发而不可遏,其意以为家谱不修,则家族散而无纪,散而无纪则国族因之而敝矣。泰安李氏以理学世其家,世敦孝友,李氏多贤,老友洗陈抗爽,有侠气,公义所在,不避险阻,前保鑛之拳近,军事之纷扰,皆能以一身折冲周旋于其际,为地方捍忧患,李民族谱有志纂修,以事未逞。今少闲,始召集族人编辑告成。批阅已过,知以宋监察御史讳宏者为远祖,以伯旺为始祖,皆葬于庐山之侧,后散居崖下、沟头、山口诸庄,分为三支,各有一世祖。四百年来,伯叔兄弟行辈征之碑记顺而有序,自下、上推至一世祖,昭穆厘然不紊。自一世祖,下推祖讳失考。有三世者,有四世者,均详列世系图,洗陈引为缺憾。尝考各族世系,多来自明初,均已始迁祖为始祖,以上则茫然也。祖讳失考之遗憾,岂以远近而异乎。然汉族,上追炎黄,犹是一家,数千年继继绳绳,播迁变乱,其失考也。固宜然国族之立贵以神,不贵以迹,数千年远祖无稽,数千年远祖之精神常寄也,国性不失,河山犹故,非中国家族所维系而谁为哉。家族之制与生俱来,性也,人道也,天道也。北崖先生,体念天地,伤躬范俗,修齐治平之法也。少崖先生,继父征理与气,凝气随理运,弥留之际,犹曰,不睹不闻道之体,无声无臭天之体。今日群起修谱,不谋而合,岂非人人出于自知自觉。夫自知自觉必有默示于声臭之外者,盖即北崖父子,天人一贯之学,之实征也。吾人不守祖训,是谓蔑祖:不敦睦宗族,是谓弃大弃天者。天且弃之,更何家国之与有。今何时乎,殷忧启圣,多难兴邦,合全国家族为一体,则尽人皆保家之主,即尽人负保国之责。李氏以理学觉世,各族亦不乏明达之士,勋著家国,功绩垂名。教正宜祖,述其德业,发扬其精神,以求所谓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跻身太平之世。更渐进,于人不独亲其亲,长其长,而跻大同之世。然后充家族之义而无憾。
莱邑亓因培养齑甫敬撰
序二
余幼时即闻我李氏之老祖茔在黄前庄之北,庐山之阳。凡我泰安东乡李氏,似均系此茔一脉相传。
而我族之最以道德文学显于世者,为寿登期颐,诏赐粟帛,我北崖祖与崇祀乡贤理学名儒之少崖祖也,且著有关乎圣教诸书刊行于世。余时正在髫龄,闻于耳印于脑海久矣。然自我祖父信堂公移居城中,春秋告祭,及冠婚丧礼皆赴支茔奉祀,而庐山老茔从未足迹,一至实为莫大之憾事。迨至民国八年(1919),因庐山老茔事起纠葛,适值清明节,当随诸父老赴茔祭祖,询之巅末,始悉初居茔西之李家庄,继则散居崖下、沟头、山口诸庄,嗣由三庄迁移他处者更不知凡几,幸均有可考,心始恍然。凡我泰安东乡李氏均系本族,乃想象之词耳。当其时也,茔事甫平,即萌在山口创建李氏家祠之意。
……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