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百年辛亥/学津清谈
0.00     定价 ¥ 68.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100160902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19-09-01
收藏
内容介绍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变革的一个伟大里程碑。为纪念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事件,国家图书馆联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等单位,于2010年策划了“百年辛亥专题研究系列讲座”。主讲嘉宾皆为国内近代史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讲座内容丰富,涉及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多方面,见解精辟,兼具学术性、知识性、思想性与普及性。
  该系列讲座于当年8月22日隆重开幕,至次年3月18日圆满结束,受到学界专家、各大媒体与广大公众的一致好评。
  《百年辛亥/学津清谈》即收录该系列讲座讲稿20篇,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国图讲坛”是国家图书馆围绕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倡导全民阅读而开展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它秉承国家图书馆开展文化教育的优良传统,依托国家图书馆的宏富馆藏,以服务社会、服务公众为宗旨,坚持讲座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广邀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莅临演讲,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学习的空间。“国图讲坛”注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结合社会热点,面向公众提供学术讲座服务,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学津清谈”乃“国图讲坛”的讲稿汇编。
展开
精彩书评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奇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
  
  ★一百年前的中国,还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外患频仍、内乱不止,国家积贫积弱,社会动荡不安。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数千年封建帝制,打开了进步的闸门,使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
  ——周铁农
展开
精彩书摘
  《百年辛亥/学津清谈》:
  1903年以后,在日本的留学生创办的刊物中批评君主专制,提倡国为民有思想的宣传非常多。吴稚晖创办的《新世纪》其中有两篇文章,一篇叫《三纲革命》。“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即为三纲。那么三纲革命就是要取消三纲,实际上是否定君权。另一篇叫《无父、无君、无法、无天》,即四无,这是明确的否定君权。留学生创办的《国民报》中有一篇《说国民》,认为国家本来就是应该属于老百姓,真正至尊至贵神圣不可侵犯的只有老百姓,而不是皇帝。所以到清末1903年以后,君权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君主是代天治民的观念,基本上被否定了。因此原来在戊戌维新时梁启超曾经提出天子降尊纡贵,到1903年以后,君权基本上被否定,中国人的核心观念发生了根本动摇。
  同时,孔儒一尊的地位也发生动摇。自从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以后,孔子和儒家的地位就确立了,成为中国读书人,也包括受读书人影响的老百姓共同尊崇的对象,甚至国家在精神上、思想上、观念上,一切都以孔子的学说、儒家的思想为准。本来中国是没有国教的国家,孔子学说也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宗教(这也是国内的一个争论点)。孔子学说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宗教观念不太深厚的环境里,起到了某些代替宗教的作用。所以它对中国人从行为规范到内心世界的影响都非常大。但是到了清末,人们开始对孔子学说、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怀疑。因为儒家思想就是帮助君主来统治人民的,君主通过一套行政系统、官吏系统来统治人民的一切行为,而儒家思想则被用于统治人民的精神世界。皇帝通过科举把这两个方面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科举是皇帝选官选人才的途径,但是科举的内容全是儒家思想,通过科举制度把君主专制的这套行政权力和儒家的思想统治权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到清代末期,随着对君主专制怀疑的产生,对儒家思想也有了怀疑。
  最早公开批评儒家的是外国传教士,由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受孔子与儒家思想的支配,很难接受基督教的一套说教,使得基督教很难在中国广为流行。所以他们批评孔子,说孔子学说轻视女人,太温婉,不刚毅,等等。后来,中国的一些思想家、学者也开始对孔子学说提出一些有分量的批评。康有为本来是尊敬孔子的,但是他的两《百年辛亥/学津清谈》客观地对孔子和儒家思想进行反省和批判。他的《新学伪经考》认为从东汉以后流传下来的所有经典都是伪造的。另一本《孔子改制考》,不仅讲孔子改制,还有墨家改制、老庄改制、法家等诸子改制都讲到了。梁启超评论说,康有为将孔子改制与其他诸子改革思想并列,等于把孔子、儒家与诸子百家平等看待。孔子与诸子本应平等,而长久以来却独尊孔子一家,是没有道理的。梁启超曾写过一篇文章《保教非所以尊孔论》,认为孔子生于两千年前,他不知道两千年后的事,那么,两千年后应该怎么治理这个国家就不能照搬孔子那一套。章太炎的《诸子学略说》,也是把孔子和诸子百家放在一起评论,做比较、做批评。他批评儒家热衷于追逐名利。留学生创办的杂志中有一篇《无圣》,就从根本上否定圣人的存在,否认圣人的作用。所以到20世纪初期,孔子的地位也动摇了。随着孔子地位的动摇,儒家思想失去一尊的地位。由于对君主权力和孔儒学说的怀疑和否定,最终导致把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科举制度于1905年被废除。
  ……
展开
目录
《百年辛亥》序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与孙中山研究的几个问题
为辛亥革命正名
——兼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百年回眸
——孙中山法律思想的昨日与今朝
革命的余波
——中华民国成立之初的西式民主实验及其挫折
海峡两岸的辛亥革命史研究与学术交流
清王朝的最后十年
——以清政府的“新政”为中心的考察
清末政治转型与辛亥革命
——以谘议局、资政院为视角
留日学生和辛亥革命
清末民初的思想文化变迁与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认同和民族主义
辛亥革命与社会经济发展
辛亥时期的社会风尚
三民主义与中华民国的意识形态教育
辛亥革命时期知识界的平民意识
美国政府与辛亥革命
蔡锷在北京
宣传气节学问
——章太炎与辛亥革命
辛亥:改革与革命赛跑
辛亥:摇晃的中国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