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第7辑)
0.00     定价 ¥ 89.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0363907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6-01
收藏
作者简介
  王宗礼,法学博士,现任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与政治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学科的教学研究工作,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日报(理论版)》《政治学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十余种,科研成果曾获省部级一、二、三等奖。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和省宣传文化系统拔尖创新人才。兼任甘肃省委政法委咨询专家、中国政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甘肃省政治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等职。
  
  马俊峰,哲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哲学研究。曾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江西社会科学》,《贵州社会科学》《云南社会科学》《山东社会科学》等杂志上发表九十多篇论文,论著《政治自由理念近代转向及批判反思》《马克思社会共同体理论研究》《真正的政治:回答_种美好生活方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热点问题研究》《马克思社会共同体与公民身份认同研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性研究》,主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第1-7辑、《西方马克思主义热点问题研究》,论文多次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期刊转载。
展开
内容介绍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第7辑)》以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理论体系为宗旨,面向现实、面向当代,探讨深层次理论和实践问题,按照“高学术品位、高学术层次、高学术水平”的要求,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总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等几个方面进行学术交流。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第7辑)》收录了2018年左右相关论文20余篇,较为系统地反映了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部分情况。
展开
精彩书摘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第7辑)》:
  中国价值哲学坚持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的人出发的原则,将价值理解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是客体的存在、结构、功能及其发展倾向于主体的生存、发展需要的一致性,或者说客体的结构、功能满足主体生成发展需要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总之,价值既不是客体的属性,也不是主体的愿望、偏好,而是存在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属人的文化了的意义世界。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实质上都是一种“人化”和“化人”辩证统一的文化活动,而价值则渗透其中,并决定着文化实践的性质和方向。以价值问题为楔人点,透过价值之镜审视文化的生成与发展,我们完全能够理解,无论什么时代,体现具有稳定性、长期性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规范的一定民族国家和地域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自然会积淀和生成一定的文化。以“神本位”“权本位”“钱本位”为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形成的文化实践,必然与以“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核心价值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实践有本质的不同。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价值观变得先进的历史时代,其文化发展也更加先进,进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比如资本主义新教伦理价值观,相较于前资本主义社会就更加有利于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而突出。人的价值主体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比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要而言之,审视一种文化的先进与否,判断一种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还是阻碍社会发展,关键是看这种文化深层的内核——价值观是否具有先进性。正如有学者所言,人类的”文化发端于人类对理想生活状态的执着追求,发端于人类为使自我和群体臻于完善的努力。这种目标的追求和努力的方式,就是人们常说的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其中人的价值取向最能体现文化的特质“。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追求一定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创造,进而在价值实践基础上形成观念层面的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及其体系。反过来,观念层面的价值体系又决定着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的文化体系,进而影响着一个民族或国家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及其未来发展前景。可见,以价值为切人点和窗口去审视其所植根的文化,展开对文化的建构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综观古今中外,特别是当今全球化时代世界多元文明间的摩擦,实质上就是价值观念冲突。”冷战“结束以来至今,由于以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西方中心论“的霸权思维和强权政治为核心的西方价值观仍然是帝国主义文化的主流,使得当今世界各民族国家之间仍然存在地区冲突、恐怖主义、保护主义、单边主义行动等近乎导致人类文化价值撕裂的纷乱局面。面对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这样一个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世界上每一个民族国家都面临着”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的问题。关于人类的未来将走到哪里去的问题,归根结底在于建设怎样的人类文化、建构怎样的共同价值的问题。人类历史上各民族国家之间历经无数的战争和冲突已经以血的教训告诉我们,进入21世纪的今天,人类必须建设新的文化,寻求超越传统”西方中心论“和”中华中心主义“的共同价值。切忌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那样,”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
  ……
展开
目录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新时代思想的理论特质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正义批判思想探论
社会认同与劳动工具化:对霍耐特承认理论的
理论基础探讨
马克思生态哲学的逻辑演进
——从《博士论文》到《资本论》
马克思如何在社会主义理念中把握和超越时代
文化与价值的对视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概念中国化考论
论马克思精神利益观的历史嬗变
从分析哲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方法论
马克思对思辨形而上学的批判
——兼论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思想关系
唯物史观概念的汉译、理解及其运用
马克思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及价值
《实践论》《矛盾论》二题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语言哲学基本范畴演进思想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概念
功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生成的嵌入研究
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特征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我实现的思想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泛分工论视域下的城乡发展观研究
邓小平理论对辩证唯物主义实践概念的哲学贡献
——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哲学升华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