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衡(2019第一辑)》:
也许有不少中国的中国史学者会觉得柯文的研究流于琐碎。诚然,柯文在第六章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勾践故事在大陆的影响时,在材料的选择上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这一时期柯文所使用的主要文献材料都来自网络搜索,他个人也非常赞赏网络搜索引擎给研究带来的便利。然而搜索引擎的弊端同样明显,在众多的材料中柯文所找到的一些材料可能并不具有足够的代表性或权威性。
柯文试图表明尽管在改革开放后勾践故事的传播不再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然而在爱国主义教育、党员教育、个人和集体奋斗等方面,勾践故事依然有着广泛的生命力。遗憾的是,他所引用的一些中小学教师所撰写的关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文章出自中国较为低端的报刊,以此来说明勾践故事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影响,似乎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和前几章所采用的材料相比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可是瑕不掩瑜,柯文在材料选择上存在的问题,恰恰反映了他在材料运用上的广度,而这正是可以给中国学者提供借鉴之处。作为一个历史学家,柯文对于材料的选择可谓种类繁多。之所以说是材料而不是文献,是因为他所使用的材料绝不局限于文献。如前所述,香烟广告都可以成为分析的对象,这让人看到了罗兰·巴特的风格,尽管后者是在文化批评领域这么做的。除了香烟广告外,柯文所使用的材料还包括歌词、连环画、戏曲、话剧、电视剧、宣传海报和中小学课本等通常历史学家会忽视的元素。
因此基于种类繁多的材料,柯文在一定程度上在《向史而言》中展示了跨学科研究的趋向。在第五章中,柯文着重分析了两位中国当代作家关于勾践故事的作品,分别是萧军的长篇历史小说《吴越春秋史话》和白桦的话剧《吴王金戈越王剑》。他不但介绍了两位作家的创作历程和特色,而且在对两位作家的作品进行研究时,做了非常细致的文本分析,让人觉得这是一位文学领域教授所做的工作。例如在讨论《吴越春秋史话》时,柯文指出伯噽这个吴国的大奸臣“在吴国战败后,几乎所有的版本中勾践都会将其处死,以作为其背叛君王和国家的惩罚。但是在萧军的小说中,这个腐败的吴国大臣有着非常不同的命运。也许是为了衬托勾践对那些忠心耿耿为他和越国服务的人的忘恩负义,大奸臣伯噽并没有被处死,而是在越国朝廷内获得了一个高官要职”。
文学批评和历史研究的结合当然不是新鲜事物,然而却是很多大陆的历史学者所忽视的。这关系到如何看待文学作品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问题。卢卡奇在《小说理论》中指出小说是一个时代的史诗,通过文学作品可以反窥一个时代的精神。柯文能够选择萧军和白桦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并令人信服地探讨了两者作品中的政治暗示,尤其是明确指出了白桦剧本中所包含的政治寓言,这一切充分表明柯文对于如何在历史研究中选择和分析文学作品有着自己的判断。当代文学史的一部分也就自然地成为广义历史研究的一部分。
应该说,柯文将文学批评与研究融入历史研究的做法并不是仅仅表现在第五章。在第三章柯文就详细地分析了在当时台湾地区出现的关于勾践的剧本,比如陈文泉所作的《勾践与西施》。在第四章讨论20世纪60年代大陆的勾践热时,柯文也对曹禺的《胆剑篇》做了详尽分析。柯文敏锐地注意到勾践形象在台湾和大陆的不同,指出:在台湾的文学作品中,勾践的形象一般都是正面的,几乎不会提到勾践在复仇成功后的种种负面行为;而在大陆,勾践的形象大多充满了各种问题。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