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信息时代媒介、受众与社会的关系研究
0.00     定价 ¥ 69.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0345774
  • 作      者:
    马妍妍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5-01
收藏
作者简介
  马妍妍,女,传播学博士,副教授,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访问学者。现任职于浙江树人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主要从事传播学理论、新媒体传播理论和媒介经营与管理研究。独立主持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多项,在《当代传播》《新闻界》《中国传媒报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信息时代媒介、受众与社会的关系研究》深入探讨和研究信息时代媒介与受众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变迁,研究大众传播参与主体的关系变迁、媒介的符号和意义生产中怀疑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探讨基于互动共谋的互信型传受关系的建立框架。对传受关系的研究主要立足于怀疑的视角,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媒介的转型和新媒体的崛起本质,也能促进大众传媒机构在进行传播时,更好地理解媒介及其受众,恪守新闻道德和媒介责任,塑造健康、和谐、有序、互利的传播新秩序。
展开
精彩书摘
  《信息时代媒介、受众与社会的关系研究》:
  第三节信宿:媒介怀疑的接收器
  信宿是信息接受者,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也就是受众,他们处在信息传播的末端,也是所有信息传播的目的地。在如今的社会中,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如此紧密,因此,受众就成了大众传播信息最终的接收器,也是媒介怀疑的直接发起者和承受者。受众在媒介怀疑中,主要体现在对信息、大众传媒上,这些都源于或加剧对社会的广泛怀疑和不信任。
  受众对信息的怀疑
  在大众传播中,由受众主导的怀疑,最直接的表现是对于信息的怀疑。按照传统新闻学理论所论述的,新闻的灵魂是真实性,新闻价值五要素分别是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这其中,时新性主要是对新闻传播的速度提出了要求,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普及,也有很多学者提出时新性应包含全时性、动态性和实时性的内涵;重要性和显著性是对新闻的内容选择做了严格的要求;接近性和趣味性主要是对新闻传播的效果做了要求。因此,受众对信息的怀疑,也是出自于此,通常针对信息本身、信息的重要程度和信息的效果提出质疑。
  1.信息的可信度
  虽然真实性是新闻的灵魂,但还是有很多受众对信息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如果对其加以细分,其实可分为对信源、信息编码形式、信息负载的媒介的怀疑。信源的可信度,是霍夫兰说服理论的一个研究成果,也是其开创的信息学习法中的一个重要变量,霍夫兰的说服实验最终标明,信源可信度在初次传播时对受众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日益减弱。霍夫兰的实验结果也表面,受众在初次对待信息时,通常会倾向于相信高可信度的信源。区分高可信度信源和低可信度信源,就涉及信源的历史、定位以及受众的认知和态度了。
  除了对信源的信度的怀疑外,受众还对不同编码形式的信息产生怀疑。罗兰·巴尔特认为“在电影、电视和广告领域中,意义与形象、声音和字形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这就表明在大众传媒中出现的信息,都是经过了二次加工,其与原来的符号相比,所指、外延和内涵都有了变化,根据变化的不同,受众对其的信任程度也不一样。比如现代人已经很能区分新闻和广告,对其的信任感也是不同的,通常认为广告有美化、夸大、宣传的效果,带着改变人的态度的目的,因此对其的真实感和信任感也普遍低于新闻。受众对使用不同符号组合而成的信息的信任感也不相同,像如今的媒体中经常使用“或将”这样不确定的词,直接导致了受众对信息的怀疑,而大众传媒经常使用图片或视频来增加可信度,也是为了增加受众的信任感。
  通常信息都是直接经由大众传媒传播到受众,大多数现代人,尤其是都市人,已经对大众传媒的各种形式了然于心,但对信息负载在不同媒体上的信任感可能不尽相同,这也引发了对主流媒体和非主流媒体、大众媒体与小众媒体、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区分和讨论。国内外的很多数据表明,对主流媒体、大众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信任感虽然在降低,但暂且不能动摇其在受众心中具有较高信任度的地位。
  2.信息的重要性
  如果说受众对信源可信度的怀疑更多的是集中在对信息宏观层面的把握上,那么对信息的重要性的怀疑则聚焦于信息的微观层面。读者经常看完报纸说:“今天没什么新闻”,通常想表达的是那天没什么重要的信息,或者是没有对本人有用的信息这两层意思。
  ……
展开
目录
导论 媒介怀疑:信息时代的理性思考
第一节 媒介怀疑的现实意义
一 《大趋势》的预言成真
二 从敬畏到怀疑:态度转向
第二节 国内外宏观传播环境演变
一 全球在地化的社会趋势
二 媒介融合的传播趋势
三 大众传播进入日常生活

第一章 媒介怀疑的理论追溯
第一节 媒介怀疑的学理溯源
一 客观真实、符号真实和媒介真实
二 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研究
三 传媒公信力和社会信任理论
第二节 媒介怀疑的概念界定
一 信息与信息时代
二 媒介与怀疑
三 媒介怀疑的范畴

第二章 媒介与受众关系变迁
第一节 媒介敬畏
一 传播环境
二 传播表现和特征
三 关系实质:控制与被控制
第二节 媒介崇拜
一 传播环境
二 传播表现和特征
三 关系实质:引导和被引导
第三节 媒介怀疑
一 传播环境
二 传播表现和特征
三 关系实质:影响和反影响

第三章 媒介怀疑的主体分析
第一节 信源:媒介怀疑的原动力
一 线性传播模式与单一信源
二 互动传播模式与多点信源
三 社会性传播模式与多元信源
第二节 信道:媒介怀疑的催化剂
一 媒体对信源的怀疑
二 媒体对信息的怀疑
三 媒体对受众的怀疑
第三节 信宿:媒介怀疑的接收器
一 受众对信息的怀疑
二 受众对大众传媒的怀疑
三 受众对社会的怀疑
……

第四章 符号性与意义生产中的媒介怀疑
第五章 媒介怀疑的价值分析
第六章 媒介怀疑折射出的传播病态
第七章 公共空间的重建和信任的修复:在社会性媒体上的实践
第八章 走向未来的互动互驯共谋的互信型传受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