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媒介、受众与社会的关系研究》:
第三节信宿:媒介怀疑的接收器
信宿是信息接受者,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也就是受众,他们处在信息传播的末端,也是所有信息传播的目的地。在如今的社会中,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如此紧密,因此,受众就成了大众传播信息最终的接收器,也是媒介怀疑的直接发起者和承受者。受众在媒介怀疑中,主要体现在对信息、大众传媒上,这些都源于或加剧对社会的广泛怀疑和不信任。
受众对信息的怀疑
在大众传播中,由受众主导的怀疑,最直接的表现是对于信息的怀疑。按照传统新闻学理论所论述的,新闻的灵魂是真实性,新闻价值五要素分别是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这其中,时新性主要是对新闻传播的速度提出了要求,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普及,也有很多学者提出时新性应包含全时性、动态性和实时性的内涵;重要性和显著性是对新闻的内容选择做了严格的要求;接近性和趣味性主要是对新闻传播的效果做了要求。因此,受众对信息的怀疑,也是出自于此,通常针对信息本身、信息的重要程度和信息的效果提出质疑。
1.信息的可信度
虽然真实性是新闻的灵魂,但还是有很多受众对信息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如果对其加以细分,其实可分为对信源、信息编码形式、信息负载的媒介的怀疑。信源的可信度,是霍夫兰说服理论的一个研究成果,也是其开创的信息学习法中的一个重要变量,霍夫兰的说服实验最终标明,信源可信度在初次传播时对受众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日益减弱。霍夫兰的实验结果也表面,受众在初次对待信息时,通常会倾向于相信高可信度的信源。区分高可信度信源和低可信度信源,就涉及信源的历史、定位以及受众的认知和态度了。
除了对信源的信度的怀疑外,受众还对不同编码形式的信息产生怀疑。罗兰·巴尔特认为“在电影、电视和广告领域中,意义与形象、声音和字形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这就表明在大众传媒中出现的信息,都是经过了二次加工,其与原来的符号相比,所指、外延和内涵都有了变化,根据变化的不同,受众对其的信任程度也不一样。比如现代人已经很能区分新闻和广告,对其的信任感也是不同的,通常认为广告有美化、夸大、宣传的效果,带着改变人的态度的目的,因此对其的真实感和信任感也普遍低于新闻。受众对使用不同符号组合而成的信息的信任感也不相同,像如今的媒体中经常使用“或将”这样不确定的词,直接导致了受众对信息的怀疑,而大众传媒经常使用图片或视频来增加可信度,也是为了增加受众的信任感。
通常信息都是直接经由大众传媒传播到受众,大多数现代人,尤其是都市人,已经对大众传媒的各种形式了然于心,但对信息负载在不同媒体上的信任感可能不尽相同,这也引发了对主流媒体和非主流媒体、大众媒体与小众媒体、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区分和讨论。国内外的很多数据表明,对主流媒体、大众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信任感虽然在降低,但暂且不能动摇其在受众心中具有较高信任度的地位。
2.信息的重要性
如果说受众对信源可信度的怀疑更多的是集中在对信息宏观层面的把握上,那么对信息的重要性的怀疑则聚焦于信息的微观层面。读者经常看完报纸说:“今天没什么新闻”,通常想表达的是那天没什么重要的信息,或者是没有对本人有用的信息这两层意思。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