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的规律及运用研究
0.00     定价 ¥ 38.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10212500
  • 作      者:
    赵平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2-01
收藏
作者简介
  赵平(又名崔清臣),新疆人。祖籍,河南省南阳桐柏县竹园村。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主任,安徽师范大学伦理学与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安徽省模范教师,安徽省优秀教师,安徽省教学名师,教育部辅导员培训研修基地研究员,中国伦理学会理事。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研究、中国传统美德范畴研究。在《中国高教研究》《青年研究》《中国教育学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教育研究》《伦理学研究》《中国教育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人生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台著)、《文学与人生》等专著4部。主持或参与国家、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
展开
内容介绍
  亲和力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密钥,而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核心路径之_。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的本质就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与审美形态性相统一的特质,依据审美规律彰显其被遮蔽的美与赋予其不具有审美价值的内容以美的形式,围绕着主体性、情感性和形象性等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标准构建“合目的性与合审美规律性相统一”的可以审美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新体系的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不是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道德好看的筐。必须遵循其内在规律一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规律包括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一般规律有美的尺度显现律,即思想政治审美化之美的尺度符合律;课程目的恪守律,即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之合目的性的符合律。特殊规律有主体激活律,情感共融律,形式适用律,价值契合律等,才能保证其健康发展。
展开
精彩书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的规律及运用研究》:
  相反,反右斗争扩大化时,思想政治教育忽略了受众的主体性,情感性,简单地采取了“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运动形式,许多同志、朋友、青年知识分子被错划为“右派分子”,遭受了长期的委屈、压抑和不幸,给我们的事业带来了巨大损失。还有,大跃进运动和“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普遍实施“劳动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损害了群众利益。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方法和形式上,都严重脱离实际,抛弃了人性、人情。要“兴无灭资”“政治挂帅”;鼓吹“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瞎指挥风泛滥。这种“左”的宣传鼓动方法,严重损害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权威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核心内容,研究其存在的合理性可构筑社会的精神骨架。“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所共同面临的急需解答的现实问题。”②如何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中走出来,“反思”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我们革命事业成功的三大法宝之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们党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回眸可以发现,当时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完美,学科不健全、体系不完备、很多做法也并不科学;但确实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发挥了巨大效能。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四人帮”也将其“效能”发挥到极致——为其罪恶目的服务,其严重后果的产生也从反面印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充分实现了他们的初衷。这种简单的、灌输的、鼓动宣传的、运动式的、阶级斗争的、改造的、命令式的、雷厉风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适应或基本适应了其时代特点、社会机制和民众素质状况。至少这种简单做法在战争状态、阶级斗争状态下,为尽快争得革命事业的成功是具有片面的合理性的。
  然而,进入新时期这种简单的“无人”“无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其政治化、知识化、命令化倾向严重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发挥。“中国学校德育实效低下、德育理论和实践的从属性特征、德育研究的唯科学取向等……可以被概括为功利主义德育症候群。”
  1.伴随改革开放而来的西方国家充满普世性价值诱惑的意识形态渗透造成的精神危机、价值危机、信仰危机。“意识形态是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集团基于自身根本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是由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学说、观点所构成的,并成为一定的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理想的思想理论依据。”西方国家“美的”意识形态的渗透,往往引发人们在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上的冲突,使人们产生更多的困惑和疑虑,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极大的挑战。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问题研究的价值与目标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问题研究的背景
(一)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提出的要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问题研究的价值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问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问题研究的实践价值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问题研究的目的与目标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问题研究的目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问题研究的目标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问题研究的现状述评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问题研究发展之历史回眸
(一)萌芽阶段的实践探索
(二)探索阶段的理论收获
(三)发展阶段的理论与实践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问题研究的内容梳理与综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的基本问题研究
(二)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的方法问题研究
(三)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过程与规律研究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问题研究亟待拓展的方向与论域
(一)科学体系有待建构与论证
(二)阈限与内在规律有待探究
(三)内在的逻辑关系有待厘清
(四)国外经验有待研究与汲取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的理解阈限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教育的本质与功能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功能
(二)审美教育的本质与功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教育的逻辑关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教育的联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区别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的本质与内涵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质的规定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标准的界定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审美化的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审美化的意义
(三)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审美化的意义
(四)思想政治教育环体审美化的意义

第四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的学理分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的理论依据
(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的哲学基础
(二)共情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的心理学基础
(三)莎士比亚化: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的马恩美育理论基础
二、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的实践依据
(一)文质彬彬:中国德美统一的传统启示
(二)美德可教:西方德美关系探讨的昭示

第五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的规律探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的一般规律
(一)美的尺度显现律
(二)课程目的恪守律
二、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的特殊规律
(一)主体激活律
(二)情感共融律
(三)形式适用律
(四)价值契合律

第六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缺失现象分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缺失的表现
(一)目标设置:宏观叙事盛大而主体性有待强化
(二)内容构建:理论本位强势而人本位有待提升
(三)方法设计:原则性方法强而艺术性有待加强
(四)环境建设:宣传说教味浓而渗透性有待增强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教育者教育理念需要进一步更新
(二)理论体系的构建需要进一步优化
(三)教育者审美能力需要进一步升华

第七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之逻辑建构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审美化建构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审美质问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审美创设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审美建构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审美拷问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审美创制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审美建构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审美反思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审美创建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审美建构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审美批评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审美探寻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审美建构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审美审思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审美塑造

第八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审美化培育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审美素养
(一)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
(二)审美素养的构成要素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组建
(一)健全从业人员职业准入制度
(二)完善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
(三)优化从业人员素养评价机制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审美素养的培育和训练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审美理论与实践基础的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审美能力专题专项研讨培训
(三)思想政治教育者审美教育虚拟实验室之训练
(四)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成功经验的推广与交流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