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的价值冲突与认同是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与结果的反映,也是推动社会变迁的力量。本书在传统-现代变迁理论和后物质主义理论基础上,对当代青年价值观进行深入剖析,指出后发国家青年发展模式和先发国家的青年发展模式不尽相同。当代“80后”“90后”青年出生于大变革时代,结构流动和数位化赋予了他们青年期延长、成长轨迹多元、观念态度去标准化的特征。全书以国内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上海地区的青年调查数据库为基础,从八个方面对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度剖析。研究发现,青年价值正在发生双重转变,从以物质主义为主的价值观,向生存和幸福价值观并重、传统和理性价值观共存的深度现代化价值转变。
新时代青年的价值特点与趋势
(一) “80后”“90后”青年价值的特点:以上海为例
概括而言,身处中国社会快速变迁中的当代上海青年,在价值建构和认同上,既表现出现代性所赋予的世俗价值,也具有对更高层面理想信念的积极思考和探索,具有以下一些趋势性的特点:
以“社会稳定”为优先发展目标,是未来十年青年心目中最为重要的价值。在回答“未来十年最重要的发展目标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时候,“保持社会稳定”成为绝大多数(74.9%)当代青年的首选,远远超过“更多的决策参与权”(13.0%)、“经济增长”(6.2%)、“言论自由”(3.7%)。在美国,2011年第六波世界价值观调研中,年轻人对这一问题的排序是经济增长(63.8%)、决策参与权(27.0%)、社会稳定(19.9%)、言论自由(15.2%);在俄罗斯(2011),青年的排序依次为经济增长(67.3%)、社会稳定(42.3%)、决策权(17.0%);在日本(2010),排序依次为经济增长(50.4%)、社会稳定(36.2%)、决策权(22.9%)。
显然,在经历40年经济高速增长后,“稳定压倒一切”的价值,在青年心目中占据越来越重的分量,远远超过其他国家青年。南美、北非包括西欧等国家的经验都表明,政治不稳定,是发展停滞不前状况的最大影响因素。只有保持国内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在稳定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2012年以来国家层面提出全面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促进持续稳定增长的发展目标对青年人影响深远。从数据看,上海2016年的调研和2011年世界价值观的中国样本比对,优先价值已经发生明显变化,74.9%的青年人认为社会发展第一目标是保持社会稳定。从2011年数据的刺激经济增长转变为保持社会稳定,说明有秩序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新的“世代”中具有越来越强大的社会心理基础。
2. 理性价值的深度发展,是现阶段青年价值最为突出的特点。而对现代和后现代两大维度各项价值的分析发现,“双重转型”假设同样存在,两大维度上的价值在青年心目中的认同度均处于较高水平。比如,理性价值在青年心目占据重要的分量,他们对法治、科技等理性价值持肯定态度的青年比例较高,尤其是法治。6点量表中,对法治的认同度达到5.2分;从频度来看,89.5%的青年认为“治理和建设好国家,应当发挥法治的重要作用”。其次,68.8%的青年认同未来社会应“更多强调科技的发展”,青年对宗教等神权价值保持一定距离,认为宗教很重要或较重要的比例只占38.16%,但对科层社会的理性权威,尤其是法律权威和科技发展表现出高度的认同。
3. 以积极参与为核心的政治态度,是全球化背景下青年的主体性价值。传统社会公众更关心分配结果的合理性,而不是分配过程的合理性,因而政治参与意愿并不强。随着社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的政治参与意愿也逐渐向现代转化,越来越重视分配过程的合理性,公众政治参与意愿的不断增强。历年的世界价值观调查显示,全球范围内,决策参与意愿的比例都在不断提升。调研显示,当代中国社会,政治参与需求不断增加,实际参与的行为也在不断增加。从表2数据也可以看出,上海青年的决策参与意愿比2011年调查提高3个百分点,高于印度,逼近俄罗斯。46.4%的青年表示自己对政治“感兴趣”或“很感兴趣”,“经常”或“有时”谈论政治问题者占到65.8%,“参加过与周围人讨论政治问题”者有37.6%,虽然实际参与各类社会组织和维权的比例不到7%,但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青年政治参与提供了一种充分的释放。发帖、转发、点赞、表情包制作等网络数位参与行为,以一种“弱卷入”的形式不断增长。比如“小粉红”“小粉红”的称呼最早出现于晋江文学城论坛,得名源于该网站配色为粉红色,且女性用户比例非常高。随着用户的增加,该网站论坛中越来越多出现对时政问题的讨论。2008年左右,该网站中以海外留学生或移民为代表的青年群体开始抱团,批驳论坛中一味美化西方、专发我国政府负面信息的内容,后专指“网络爱国青年”。等左翼爱国青年的网络行为,以及IG夺冠以后,王思聪吃汉堡表情包的迅速走红,都是青年群体数位参与的表现。
4. 讲诚信重规矩,是年轻世代看重的个人行为准则和社会价值导向。在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环境下成长的青年,重视自我增能的个体化价值目标。如财富和成功,越年青的世代倾向度越高,尤其是“90后”,他们对于自我增能的价值倾向是“50后”“60后”“70后”“80后”和“90后”5个世代中最高的。89.9%的“90后”认同财富的重要性,63.1%的“80后”、60.8%的“90后”认同“成功很重要,让别人认识自己的成就”的观念;另一方面,上海青年也具有鲜明的社会导向和他人导向,87.3%的青年认同应该乐于奉献,关心帮助他人,90.6%的青年认为应当遵守社会规范,对于酒驾、逃票、逃税等违反社会公共规范的行为,九成以上的“80后”“90后”青年都表示坚决反对,而且越年轻的世代越强调遵从社会规范,越重视“诚信”等价值规范。从社会发展需求来看,这反映了青年人在快速变迁时代对经济发展有序竞争的渴望,也反映了全社会对公平、尊严和公正等精神价值的需求,是物质充裕时代的青年人对精神领域的道德追求的反映。
5. 对快乐生活的共同向往,是青年最重要的基础生活价值。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提出人的本性即是以求得快乐为生活目的,强调从心理和生理来解释人的行为。虽然从社会学意义上看,以快乐主义为代表的世俗化是现代化过程中一个值得肯定的积极趋向,但大众眼中,世俗化某种意义上还是代表着功利化和去理想主义。但事实上,青年一代通过主体性的积极参与,以轻松、乐活的生活方式对待现代化。他们重视效率和速度,也享受快节奏下的慢生活,尤其重视环境和生态的保护。“80后”“90后”青年中,95.8%的人认同“快乐生活很重要”,95.3%的青年高度认同“保护环境很重要”,快乐和环境成为最重要的两项优先价值。作为思想解放浪潮下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群体价值上具有的鲜明的社会导向和他人导向,在个人生活价值上却表现出充分的个体主义和个性化特征,对快乐生活价值有最基础的认同和需求。
6. 就业观念从精英取向过渡为质量取向,是青年工作价值的发展趋势。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增长趋势的逐步趋稳,青年人的就业观念已潜移默化地发生了不少变化,就业质量成为目前影响青年发展的重要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大学生的求职心态趋于平和,转变了精英就业观念,对于就业单位有了更为现实的考虑,选择中等收入稳定型的国有事业单位就业比例最高;二是部分社区青年求职热情不高,观念性障碍是最大的问题,宁愿啃老、全职,也不愿意从事收入较低或不稳定的工作;三是青年的就业质量不高,比如:专业不对口现象严重、劳动强度与个人爱好不尽如人意、青年跳槽率和辞职率较高等;四是虽然“努力奋进”仍然是青年价值的主调,但近年来工作价值的重要性在青年心目中也有所下降,如39.4%的青年预期自己未来生活中将降低工作价值的重要性,家庭、互联网和闲暇时间在青年心目中的重要性已经超过工作,12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在青年人心目中的排序位居最后,青年对创业政策的需求大,相关部门的政策性引导和支持已经刻不容缓。
7. 婚育家庭等亲密关系领域,表现出传统与开放并存的本土化特色。首先,在婚恋价值上,即便是在上海这座国际化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相互尊重和欣赏”“理解和宽容”和彼此“忠贞”依然是青年一代对婚姻的核心价值。社会经济地位越低,越是主张传统生活价值,特别是农业户籍的男性青年,非常认同“房子是结婚和养育孩子的必要条件”。其次,在性观念上,“80后”“90后”青年一代对性的态度总体趋向开放,对同居、堕胎、离婚、同性恋和婚外性行为的宽容度增强。第三,家庭本位突出。99.3%的青年认为家庭非常重要或较重要,儿女双全是多数青年的理想家庭。尽管现代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家庭成员之间仍旧倾向于保持密切的联系。无论富裕阶层还是低收入阶层,在家庭价值上没有表现出显著的阶层区隔。
8. 思想动态和行为特征多元化,是青年价值冲突的主要表现。青年是具有价值先行性的群体,青年价值作为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势必会面对社会思潮、东西方文化、单边主义与共享发展的尖锐冲突。而新媒体自媒体多重建构的环境下,各种意识形态都会对青年思想状况产生复杂细微的影响。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势必会导致青年群体内部出现分化。但这种内部分化并不一定表现在传统的社会分层(职业、收入等经济指标)上,相反,流动、求学、职业、城乡等具体经历和环境的不同,会构建出新的社会分类,产生各种新的青年群体。他们在社会心态、网络行为、婚恋价值和家庭观念等各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例如,“外来务工子弟”“城市中产阶级子弟”“富二代”和“城市底层青年”,他们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社会距离,价值认同过程存在差异,身份认同策略有所不同。其中,城市中产阶级子弟的价值认同困惑,甚至可能比底层青年更为突出。因为城市中产阶级子弟虽然可以借助各种社会资源,建构价值认同,但这些社会资源在巨大的社会变迁中,同样是脆弱和多变的。而且由于参照系数不同,中产阶级子弟的焦虑程度和幸福指数都会出现更低的状况。此外,因生活方式多样化形成的青年亚文化群体(诸如“低头族”“佛系”“屌丝”“剩女”“跑酷”等)也受到广泛关注,形成一种新型青年结构图谱。
比如,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来看,总体来说,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都非常高,但对具体价值的排序上有所不同。从青年总体来说,国家层面价值目标中的“富强”是他们首选的优先价值,这也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发展目标之一,其他四项排序最重要的价值分别为“文明”“和谐”“诚信”和“自由”。从内部群体结构来看,外来务工青年最认同的价值依次是富强、和谐和文明,低收入家庭青年最认同的价值是富强、平等和公正,中等收入家庭青年最认同富强、文明、和谐,高收入家庭青年最认同自由和文明。不同群体青年在广泛认同的基础上,也形成了各自价值追求的侧重点和倾向。
总论深度现代化阶段“80后”“90后”价值:以上海为例1
一、 深度现代化阶段的中国青年1
二、 当代青年价值的研究框架和方法7
三、 新时代青年的价值特点与趋势12
四、 新阶段青年价值构建的思考20
第一章 整合与分化:“80后”“90后”的人生价值观24
一、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26
二、 对生活要素的认同32
三、 对生活方式的态度37
四、 对生活的追求41
五、 对具体行为的态度46
六、 社会参与状况及意愿49
七、 结论与讨论53
第二章 保守的快乐主义者:青年人的基础价值观特征和影响因素55
一、 施瓦茨基础价值观框架和指标56
二、 青年个人基础价值观的总体特征58
三、 代际比较下的青年价值观特征62
四、 新生代青年的价值观特征及影响因素68
五、 结论与讨论77
第三章 “佛系”抑或奋进:青年就业现状与职业价值观79
一、 研究背景79
二、 大学生就业意向:求职心态较为平和,传统就业观念仍占主流80
三、 无业青年求职热情不高83
四、 在职青年就业质量:多种就业问题对青年发展产生影响84
五、 结论与讨论90
第四章 现实资本与期望薪资:沪台大学生的比较研究94
一、 问题提出94
二、 数据来源及变量设计97
三、 研究结果与分析98
四、 结论与讨论103
第五章 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原住民:上海“80后”“90后”职业青年互联网使用状况107
一、 互联网使用研究的发展特点108
二、 职业青年互联网接触的特征112
三、 职业青年使用互联网支付的特征113
四、 职业青年互联网求职特征114
五、 职业青年互联网新闻获取特征116
六、 职业青年微信群信息偏好特征118
七、 结论与讨论120
第六章 强认同、弱卷入:上海青年网络参与的冲突与调适123
一、 我国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特征的实证呈现124
二、 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情感向度128
三、 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行为向度130
四、 青年强认同、弱卷入冲突的原因133
五、 青年强认同、弱卷入的冲突调适135
第七章 政治自信:青年思想动态及行动参与140
一、 “80后”“90后”的政治立场和倾向142
二、 “80后”“90后”青年的政治参与态度和行为146
三、 远离民粹:青年眼中的社会改革、稳定与发展149
四、 结论与讨论153
第八章 理性的认同建构:具有海外经历青年的价值选择155
一、 研究背景155
二、 青年国际化的基本状况——以上海为例160
三、 具有海外经历青年的基本样貌162
四、 具有海外经历青年的国家认同163
五、 具有海外经历青年的政治认同165
六、 具有海外经历青年的社会态度169
七、 具有海外经历青年的个人价值观172
八、 结论与讨论175
第九章 阶层无区隔的家庭主义:青年人的家庭价值观182
一、 引言182
二、 家庭认同187
三、 婚姻观念192
四、 生育与养育观念198
五、 结论与讨论205
第十章 青年一代的婚恋价值观:开放vs.传统?206
一、 青年婚恋价值观的整体样貌209
二、 青年婚恋价值观的变化趋势:世代比较218
三、 结论与讨论224
第十一章 非典型后现代主义:青年偶像崇拜现象剖析227
一、 文献回顾227
二、 数据与变量229
三、 结果231
四、 结论与讨论244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