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生态文明丛书-生态美学及其伦理基础
0.00     定价 ¥ 89.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200140507
  • 作      者:
    王旭烽,任重
  • 出 版 社 :
    北京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4-01
收藏
作者简介

王旭烽,一级作家,教授。浙江大学历史系毕业,曾供职于中国茶叶博物馆。曾四次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长篇小说《茶人三部曲》获第五届矛盾文学奖。出版学术著作若干。2013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现任浙江省生态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农林大学文化学院院长。兼任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浙江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任重,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浙江农林大学文化学院教授。主持国家和省部级各类研究课题14项,出版《生态伦理学维度》《中国城市历史文化研究》等著述6种,发表学术论文若干,《中国生态文明辞典》副主编。著有《西藏舞蹈》《大师》《绳仁的荒野》等各类文学作品数百万言。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宣教分会理事、浙江省生态文化协会副秘书长、浙江省环保联合会常务理事、浙江省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学术部主任。现任浙江农林大学文化学院常务副院长。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内容包括生态美学研究综述,儒、道、佛学的生态伦理思想,国内生态美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人类中心主义发微,生态道德,生态美学研究的困境与边界,生态美学的理论前提和研究对象,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联系与区别,生态美学的基本规律,生态美学的理论困境与再造路径,文化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论生态整体主义的艺术呈现。

展开
精彩书摘

我国学者对生态美学的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其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现代化大潮方兴未艾,由东到西、由南而北,全国各地出现了工厂拔地而起,烟囱林立,大兴土木的火热场景,山川大地的面貌正在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被改变。无论现在人们面对自然环境的困境所发出的慨叹有多么矛盾,也无论人们是否愿意把这样的变化看作是我们发展过程中所必须经过的步骤,人们都倾向于认同这是生态美学的新机遇。毫无疑问,这几乎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重大变革,人们积极参与其中并从中获益,尚未对这场变革所可能带来的重大环境问题有所察觉。即使空气中充满了前所未见的浓烟、河流中掺入了前所未见的污水,人们也并未在意,或者并未觉得这是一个多么严重的问题。与此同时,学术界也在感受着这些从环境开始的变化,并从国际的经验当中获得了某种启示。于是从思想到理论都逐渐有所表达,并且在不断深入、拓展着。在国内诸多学者的推动下,生态美学研究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

较早的生态美学研究专著以生态美的范畴为核心,以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的生态审美创造为目标,在生态审美观的形成、生态美的意义和作用等方面做出理论探讨,并以此建构起生态美学的理论框架。认为生态美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和审美共感。这种生命关联是基于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人的生命活动正是在这种自然生命之网的普遍联系中展开的,建立在各种生命之间、生命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共同进化的基础上的。由此,也使人感受到这种生命的和谐共生的必然性并唤起人与自然的生命之间的共鸣。同时还把生态美学的原理运用于生活环境的审美塑造、生活方式的审美追求以及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中,为克服生态异化、摆脱生态困境指明了方向。曾繁仁率先明确提出“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将“生态”与“存在”相结合看待并自觉地引入美学领域,曾繁仁可以说是较早“醒来”的中国学者之一。在其相关论述和一系列文章中,他全面论述了“生态存在论”美学思想,内容涉及生态美学的界定、生态美学的内涵、生态美学研究的意义以及生态美学与哲学、伦理学,生态美学与当代科技等一系列问题。在他看来,生态美学是在后现代语境下,以崭新的生态世界观为指导,以探索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出发点,涉及人与社会、人与宇宙以及人与自身等多重审美关系,最后落脚到改善人类当下的非美状态,建立起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审美的存在状态。

曾繁仁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理论出发,认为生态美学产生于后现代的经济与文化背景下,是对现代化弊端和人类生存状况的反思。他认为,生态美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存在论美学,这是由工业革命时代主客二分的认识本体论世界观到生态文明时代的“此在与世界”机缘性关系的存在论世界观的重要转型,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才从工业革命时代的二元对立到生态文明时代的须臾难离,生态美学与生态哲学从而得以成立。生态美学研究不仅显示出20世纪哲学领域进一步由机械论向存在论的演进,而且标志着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由人类中心主义向人与自然系统统一观念的转变。生态美学研究不仅实现了由实践美学向以实践为基础的存在论美学的转移,而且有力地推动了美学资源由西方话语中心到东西方平等对话的转变。把生态美学建立在存在论基础上,吸收生态哲学以及以往美学研究的合理因素,致力于改善人类日益恶化的生存境遇。这就为生态美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对于培育生态观念, 改善人类生存状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曾繁仁:《生态美学基本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继而,朱立元从当前国内外的生态状况出发,明确肯定生态美学研究的必要性。在朱立元那里,生态系统的概念已经十分完备,人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一员,这种观点已经非常接近于生态伦理学的一些主流观点了。他认为把生态问题与美学、文艺学联系起来加以思考是必要的,绝对是一种崭新的思路,生态美学和生态文艺学研究应当对解决我国和人类的生态问题,推进可持续发展尽可能做出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贡献。在具体研究思路上,朱立元主张生态美学的研究视野应该扩大,应该把文学艺术放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加以阐释,生态文艺学和美学研究的重点应是作为人的自由自觉生命活动的文艺活动外在条件和内在规律,而不是文艺作品描写的有关生态方面的内容。据此,他认为生态文艺学和美学应当重点研究文艺创造和欣赏活动(作为精神活动)中的精神生态(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如何协调和平衡的问题。

袁鼎生则从美学观念演进的角度,考察审美范式的变迁。他在审美生态学中提出“审美场”概念和审美生态学思想。他认为,审美场是由审美活动、审美氛围、审美风范等一系列因素构成的审美结构。在他看来,审美场的生发是审美生态整体运动的起点和关键,影响和决定着审美生态学的建构。审美生态学不仅是美学体系的更替,而且是美学潮流的变换,更是一种新的美学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宇宙精神的高扬,审美生态学促成审美人生,造就审美生态场,规范审美主客体协同发展,汇入人与自然协和并进的滚滚大潮,使整个大自然达到更高程度的有序化,以实现人与自然更高的整体目的。吸收物理学中场的观念,并与生态理念相结合,再把生态思想与美学范式的演变相结合,显示出生态美学研究开放的姿态以及向纵深拓展的趋势。

此外,王德胜认为,在生态问题上,美学要确立生命存在与发展的整体意识,确立人与世界关系的审美把握。他提出“亲和”概念,并将其作为审美生态观的核心。在他看来,要构建起这种审美生态观,人首先必须培养自己对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外部存在形式的亲和力, 养成一种对于生命整体的直觉与敏感。至此,中国美学界从“系统”“场”“整体”等视角进入到生态学领域,深谙生态学的精髓,并且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美学的“生态性”,这是我国生态美学领域极为重要的进展,说明了美学研究率先进入了较早的“生态文化”阵营,对生态美学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生态美学研究综述

第二章生态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关系

第三章我国生态美学研究进展

第四章人类中心主义发微

第五章生态美学研究的困境与边界

第六章生态美学的理论前提和研究对象

第七章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联系与区别

第八章生态美学的基本规律

第九章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

第十章生态美学与生态文化

余论 论生态整体主义的艺术呈现

附:王旭烽小说的生态写作

参考资料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