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人文的敬畏,美好的童趣、诙谐,又不失哲理的深度。这本书可深读、可浅读,能让我们将心态变得更和缓,周而复始,从容放松地过好当下。
朋友,别忘记人生还是有许多好玩有趣的事物,等我们去发现来滋养我们的生活。不妨,炉前沉醉,茶一杯,酒一壶,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把生活的好态度修成人生的真境界,相信瑞景会兆得来年足。
本书汇集了作者从小到大捕捉到的难忘瞬间和对生活前瞻的来日方长。比如,作者儿时与京剧、书画的缘分,长大后去村里淘老物件的难忘经历,以及去山里收民国时期戏箱子时的心跳回忆,陪爷爷追忆六十多年前看马连良、梅兰芳、程砚秋等京剧大师演出时的情景;还写了马连良的琴师李慕良之子李祖铭老师的故事,对走出家乡的画家刘凌沧老先生画作的欣赏与感悟,及乡村那些好吃的、好玩的和父亲做裁缝时的种种有趣之事……
吊炉烧饼
青竹生于南,丹枫长于北。米粉是南方的好吃,烧饼还要数北方的味正。
在我自小生活的村庄里。清晨,村民会溜达着去早点摊儿买上几个刚出炉的吊炉烧饼。干吃还不行,买烧饼的人自会嘱咐卖烧饼的婶子往烧饼里夹上各自喜欢吃的土豆丝、灌肠、茶鸡蛋、豆皮、炸鱼等配菜,以及与烧饼搭配的汤,如盐水豆腐、老豆腐、豆浆等。
我十来岁时,有一次爷爷说要带我去逛琉璃厂买毛笔和宣纸,我高兴地早早就起床了。那时交通没有现在方便,早晨六点只有一辆从村正街去往北京的车。不到六点,客车就停到早点摊儿旁。记忆中打烧饼的那位婶子高高瘦瘦的,看起来干净利落,话不多,但每说一句都透着热乎劲儿。她干活爽利,她婆婆偶尔过来帮着打理早点摊儿。
早点摊儿的铺子里有吊炉,上面吊起来一口半圆形的大铁锅,表面糊一层稻草土泥,中间有洞,用来添柴火。下面是大炉子状的一个灶,里面用泥糊起来,外面是用铁皮围成的圆筒状,里面烧着蜂窝煤。在农村,婚丧嫁娶时,总能见到这样铁皮糊泥围成的大灶,灶上放一口大锅,烧着大劈柴,大锅炖菜,大锅煮汤。是的,只有这样的大灶才能做出独有的“大席香”。
爷爷领我走到早点摊儿的时候,大街上依旧人烟稀少,远远看到吊炉的火苗通红,婶子时不时往吊炉里添劈柴,还要和面,揪好一个个剂子,再沾上芝麻。沾满芝麻的面团被擀面杖擀圆,被放到吊炉和圆筒大灶间打烧饼的铁盘里。火苗从炉口不时冒出,劈柴在吊炉里噼啪地响着。
烧饼在吊炉里烘烤了一刻钟左右,两面的芝麻都变得焦黄、外酥里香,胖胖圆圆的吊炉烧饼在刚出炉的那一瞬间,便定格在我幼小的内心。
看着刚出炉的烧饼,我食欲大开。烧饼里可以加不同的菜,爷爷每种要了两个,和两碗老豆腐。我吃了一个土豆丝烧饼,喝了一碗老豆腐。看爷爷吃得香,我又吃了一个盐水豆腐的烧饼,婶子给我切了两片灌肠夹到饼里,香极了!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爱上了家乡的灌肠。爷俩儿吃饱,坐上去琉璃厂的汽车等待出发。不一会儿,从车窗看到婶子又烘出一大笸箩烧饼,早点摊儿的人开始多起来。
二十多年过去,很多事情已退出了回忆的舞台,唯独那一炉烧饼时时在脑海里回荡。
后来,在外求学的我暑假回家,总要抓着几块钱,骑着自行车,穿过一趟街道去婶子的早点摊儿买烧饼。她比以前胖了些。早点摊儿总是被摩托车、自行车围得水泄不通。有骑摩托车的小伙子开到早点摊儿旁不熄火,大声嚷嚷:“给我夹五个菜、五个灌肠的!快点!我赶时间!”这时,婶子的婆婆就会起身帮着忙活,优先照应着急的客人。有胖胖的大叔走过来,喘着粗气说道:“给我夹两个猪头肉的烧饼,再来四个夹土豆丝的,再夹两个灌肠的!”胖叔每天来买烧饼,要的几乎是一样的夹菜。他媳妇吃素,身材苗条,他则无肉不欢。两人走在大街上,远远看去,他像是牵着小朋友一样。还有买家拿了烧饼,会再要两份家里老人爱吃的盐水豆腐、媳妇爱吃的老豆腐、孩子们爱喝的豆浆,一袋袋打包好,放进车筐,回家和老少一起享用。
单身的客人就自在多了,往烧饼摊儿旁的桌子一坐,要上两个烧饼、一碗热乎乎的盐水豆腐。盐水豆腐是当地很受欢迎的小吃,要用白豆腐切成薄薄的三角状,过油炸。真正卤水点出来的豆腐炸出来是蓬松状的,味道醇厚。再把煎炸好的豆腐入锅里熬,放入花椒、葱、姜、大料、茴香籽……熬的时间越长,味道越好,熬到汤色呈乳白色就成了。
有老光棍儿每早必到早点摊儿,不仅吃盐水豆腐,还和来吃早点的人唠家常,村里村外的大事小情没他不知道的。有人家办喜事,他能神不知鬼不觉地带着好几个铁哥们儿一起爬上人家洞房墙头听墙根儿去。老光棍儿外号“半仙”,听墙根儿时,居然能让院里的鸡、鸭、狗不叫,也真算本事。他倒也不说人家的闲话,不过说些市井的笑话逗得买烧饼的人哈哈大笑。他每次会吃两个烧饼、一碗盐水豆腐,总会遇到热情的老乡亲给他结账,说这是他的个人魅力。时间一长,来买烧饼的人也有了更多念想,都惦记着来打听老光棍儿攒的那些趣事。家里人不免纳闷埋怨:买个早点竟能花上这么长时间?有时在早点摊儿看不到老光棍儿,总有人问“半仙儿怎么没来”。打烧饼的婶子就笑眯眯说:“邻村的赵家给他介绍了个好老伴儿,刚买了几个烧饼急匆匆就回去了。”问的人一边嘿嘿笑着,一边让婶子给夹着盐水豆腐、灌肠。村里人吃着这些有滋有味的早点,过着有滋有味的日子。
后来我长大了,在南方生活多年,早起去当地吃早点,见当地人通常要上一碗米粉。我却吃不惯,时常想念家乡的吊炉烧饼。那是刻在骨子里的味道,一辈子都不会磨灭。
壹
003 腊八时节
007 韭 菜
012 望日莲
017 秤杆子
022 锅包鱼
026 春 联
032 村庄在季节中飞
041 豆豉儿
047 吊炉烧饼
052 谁家炉火热
贰
059 樱桃小丸子
063 白薯在祥云旁飘动
069 杨树上的喜鹊
075 鸣 虫
081 一把少年弦
089 糁子粥
092 京 戏
103 旧 香
109 草 语
112 我爱你塞北的雪
叁
119 梦里枣花开
125 空明香透共此时
131 裁缝老雅
140 吃包子
146 美少年
152 红
155 老物件
160 拨开尘封的记忆
166 芝 麻
168 山里寻
肆
177 炸茄盒
180 面 条
183 追野兔
186 灌 肠
189 夏里瓜熟
192 西红柿
196 锅
199 酒 里
205 生死一念间,所以要快乐
209 腌菜坛子
伍
215 灵魂性感的老先生
217 中药引子
222 网兜的记忆
225 一幅小画
228 懂事儿
232 一封信件
236 赶大集的人
245 蒜
249 录音机
255 家乡话
陆
263 《新闻联播》
268 纳鞋底子
272 把一地鸡毛的日子过好
276 玩出来的生活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