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费城的钟声(文学史家王彬彬全新历史散文力作)
0.00     定价 ¥ 45.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44780933
  • 作      者:
    王彬彬
  • 出 版 社 :
    译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8-01
收藏
编辑推荐
1、细致的梳理,缜密的考据,还历史关节以真相

本书结集了作者在《钟山》杂志专栏《栏杆拍遍》上的近年新作,诚如评论家孟繁华所言,“对文史的通识能力,对材料的考据辨识功夫,以老辣睿智的春秋笔法和独特文体,令人拍案惊奇”。作者善于运用回忆录、日记、自传等一手材料,结合年谱、学记、评传等详加对比考证,细致缜密地拨开重重迷雾,努力还以历史真相,并带给读者唯物的思辨。

2、以小角度斜刺中国近现代史,却关乎惊天之变

从陈宝箴的喉骨到陈寅恪对中医的看法,从胡适的驻美大使当得怎么样到陈立夫羞辱顾颉刚的来龙去脉,作者选取名人生平不为人所重视的小角度,斜刺入中国近现代史的大背景,既牵连起历史舞台上粉墨登场的各色人物关系,又呈现出他们荣辱毁誉、成败得失背后的时代风云际会。

3、从新问题剖析国民党历史是非,缕析曲直短长

废除列强不平等条约,阻止党国要员投敌,周旋于美英苏各盟国之间,却最终在各方势力的博弈中渐渐失去民心。作者从新的问题角度剖析了国民党及其领导者的历史是非。面对中国近代以来积重难返的旧矛盾,“之乎者也”终将被“白话连篇”打败,这是历史和人民做出的选择。
展开
作者简介
王彬彬,安徽望江人,当代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出版《在功利与唯美之间》《为批评正名》《文坛三户:金庸·王朔·余秋雨》《风高放火与振翅洒水》《应知天命集》《新文学作家的修辞艺术》《八论高晓声》《高晓声评传》《鲁迅晚年情怀》《鲁迅内外》等学术著作多部。多年来,还发表了近百篇中国现代史方面的学术散文、随笔,结集有《往事何堪哀》《并未远去的背影》《顾左右而言史》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全新结集了当代文学史家、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彬彬近年发表的历史人文散文新作,收录《陈宝箴的喉骨》《陈寅恪对中医的看法》《胡适的美国大使当得怎么样》《费城的钟声》《抗战时期蒋介石的一种内忧》等十篇作品。文章以斜刺而来的小角度剖解历史,在边缘处看天下,在风云中论短长。
王彬彬古今中外天上人间,道人所未道,无所不*栏杆拍遍。所写看似闲情逸事甚或街巷八卦,却关乎惊天之变。他以对文史的通识能力,对材料的考据辨识功夫,以老辣睿智的春秋笔法和独特文体,令人拍案惊奇。

展开
精彩书评

王彬彬是一个学界的独行侠,做事独来独往,拒绝拉帮结派;说话快人快语,不愿吞吞吐吐;下笔行云流水,讨厌诘屈聱牙。

——丁东,学者

 

他的专栏《栏杆拍遍》,以对文史的通识能力,对材料的考据辨识功夫,以老辣睿智的春秋笔法和独特文体,令人拍案惊奇。会心乍有得,抚己还成叹。他古今中外天上人间,无所*能栏杆拍遍。他的思想、情怀、认知等,道人所未道。在边缘处看天下,在风云中论短长。见识与材料在正史之余又在历史之中,他是当今随笔世界的独特存在、一大景观。

——孟繁华,学者、评论家

 

王彬彬整篇文章的起降,毫无疑问,可谓是纵横分野的巨阔机场,但他启动飞行器的那个引擎,却往往是精悍到细微。以这样斜刺过来的、小角度的来剖解历史,你会轻松地以为,你在读闲情逸事甚或边边角角乃至街巷八卦,很快你会发现这可不是小事情,原来这就导致了什么与什么的那一场惊天之变。他天地互观,左右勾连,内外呼引。

——鲁敏,作家


展开
精彩书摘

抗战时期蒋介石的一种内忧

 

蒋介石每天写日记。他每日的担忧也都写在日记中。在《郝柏村解读蒋公八年抗战日记一九三七~一九四五》一书中,郝柏村逐日解读了蒋介石抗战期间的日记。虽然由于某种技术性原因,日记原文未能出现,但从郝柏村的解读,基本能够明白原文的意思。唐绍仪9月30日毙命,蒋介石当然马上就知道了。知道后,蒋介石肯定松了一口气。10月1日的日记中,记述了此事。郝柏村对10月1日的日记有这样的解读:“唐绍仪为辛亥革命时,南北议和的北方代表,日后亦为北洋政府的要角,一向反国民党。南京失守后,日本拟利用唐绍仪,在南京成立一个伪组织,今唐毙命,蒋公认为乃革命除一大奸。”唐绍仪与蒋介石不睦,这应该也是他不愿随国民政府内迁的原因之一。蒋介石在多方努力无效后,断然杀之,固然也与其本来并非一路人有关。但在那样的情势中,作为政坛老手,唐绍仪的行为确实严重不妥。以他的身份,置身沦陷区,必然要被日本人纠缠,这一层他不会不早就知晓。最明智的做法,是在日本人占领上海之前便离去。实际上,淞沪抗战一爆发,国民政府就敦促在沪知名人士尽快撤离。即便没有在战事初期撤离,那在日本人三番五次找上门来而国民政府也一再派人上门劝说的情况下,也应该果断做出离开的选择。尤其当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孔祥熙代表国家十分客气地请求唐绍仪离沪时,就决不应该再犹豫了。唐绍仪如果愿意到重庆,可以就任外交委员会主席。孔祥熙电报中甚至有这样的奉承:“少老纳豪,外交硕彦,声誉懋著,国事前途,利赖实深。”这是说:您老人家是外交方面的杰出人才,有非常崇高的声望,快到重庆来就职吧,国家的前途,大大地仰仗您老人家呢!这可谓给足了面子。唐绍仪不屑于与重庆为伍,也无妨,可以到香港啊!总之,只要唐绍仪肯挪窝,一应琐事,戴笠的部属都会办好。但唐绍仪始终不为所动。唐绍仪固然没有跨出最后一步,但毕竟一直在与日本人周旋。而只要唐绍仪不离开沦陷区,就随时可能跨出那最后一步。汪精卫的角色,本来日本人是希望唐绍仪扮演的。而无论何人可能扮演汪精卫的角色,只要有可能,蒋介石都会除掉他。所以,唐绍仪被杀,应该说是咎由自取。

从蒋介石日记看,抗战期间,方面大员中,气节方面他最不放心的,是云南的龙云和山西的阎锡山。龙云和阎锡山可能叛国投敌,是蒋介石一直忧心的事情。龙云1929年即任云南省主席,此后便成为云南王;1935年11月,龙云又被任命为滇黔绥靖公署主任,后又兼任陆军副总司令和昆明行营主任。阎锡山在山西的根基就更深了。1911 年的辛亥革命中,阎锡山就登上政治舞台,当了山西都督,开始对山西的掌控、统驭。抗战前,阎锡山是太原绥靖公署主任,统治山西和绥远两省,又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抗战开始后,则被任命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蒋介石特别担心龙云和阎锡山会沦为汉奸,并非没有道理。不过,对唐绍仪、汪精卫这样的徒有社会影响和政治资历的文人型人物,蒋介石可用暗杀手段消灭之,但龙云、阎锡山这样的人,是地方实力派,是军事强人,用暗杀手段显然不行。即便是唐绍仪,也是因为已经投闲置散,在国家政治机构中并没有任何职务,才可以在预见其可能变节时即暗杀之。对汪精卫这样的现任高级官员,即便已经预见其必定变节,也无由在其叛国行为显露前对其采取任何措施。所以,抗战期间,蒋介石对龙云、阎锡山是高度防范,恩威并施。一方面尽量满足其政治、军事上的要求,另一方面则时时暗示、提醒他们切不可走上投敌叛国之路。与此同时,则尽可能进行军事布置,即一旦他们果然投敌,则以军事手段剿伐之,也让他们明确地看到这种后果,从而形成一种威慑。

……

展开
目录
自序
陈宝箴的喉骨
陈寅恪对中医的看法
胡适的驻美大使当得怎么样
费城的钟声
抗战时期蒋介石的一种内忧
陈立夫羞辱顾颉刚
国共两党与白话文
高晓声:政治巨变中的人生选择
船离开了我:爱因斯坦和弗洛伊德对纳粹的逃离
“我们世界的根须静卧在他心里”——拉贝对希特勒的想象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