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在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地区部分省市做了深入调查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区域政府统辖引导、企业内部自主自治、社会力量协同共治的劳动关系治理体系。从实践的角度呈现各地的治理经验、模式、机制和策略,并提供详细的可借鉴的操作流程,为在劳动关系实务工作岗位上的朋友提供了一些有学习价值的知识。
本书作者通过对珠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地区部分省市的深入调查,在总结归纳这些地区的政府、工会推动建设劳动关系“源头治理”机制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套区域政府统辖引导、企业内部自主自治、社会力量协同共治的劳动关系治理体系,并通过形成和完善基于“源头治理”目标的劳动关系沟通与协调机制, 最终达到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目的。
第一章
政府治理群体性劳动纠纷的策略选择
第一节 经济性裁员的背景
2010年国内的CPI增速和GDP增速是重要的经济背景。CPI增进回升降低了工人工资的绝对购买力,GDP增进回升则降低了工人工资的相对购买力,从社会背景来看,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民工荒”现象和“新生代工人”特有的社会文化价值理念是主要原因。新生代工人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提出了共建共享等一系列诉求。另外,《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一系列维护劳工权益法律的出台以及劳工权益保护的讨论构成了经济性裁员的法律背景。
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总体经济状况呈下行趋势。这主要表现为商品市场的不景气导致大量外资企业订单下滑;各种税费引发的企业成本过高;地方产业结构升级导致部分雇佣关系不规范的企业遭市场淘汰;东南亚等国家的低人工成本导致外资企业从我国撤资等。因此,沿海地区大量的企业出现了关、停、并、转、迁的现象。工人的诉求在2011年到2015年逐渐发生了转变,即主要诉求已经不再是“涨工资”,而是集中在“要欠薪”“追社保”和“求补偿”[1]。当然,工人对工资和福利的诉求都是工人在集体行动中反映出的重要问题。
2015年以来,受东南亚低人工成本的吸引,大量制造业企业将资本转投到东南亚等国家,使我国制造业受到一定的冲击。以大连金普新区为例,由于该开发区的企业以日资企业为主,多家大型日资企业实施了关、停、并、转,进而有较多的经济性裁员计划。经济性裁员的最大问题就是关于补偿金的分歧与争议,极易引发员工以集体行动的方式来表达其诉求,导致劳资关系冲突性加剧。
[1] 此处的“求补偿”是指工人停工后的主要诉求是要求企业支付“经济补偿金”。
目录:
绪 论............................................................................. 001
第一章 政府治理群体性劳动纠纷的策略选择 007
第一节 经济性裁员的背景.......................................... 009
第二节 经济性裁员的制度标准 010
第三节 经济性裁员面临的实际问题 029
第二章 中国特色多元化集体协商的创新经验 047
第一节 广州花都区多元化集体协商的经验 049
第二节 创新区域化集体协商的治理 070
第三章 工会推动建设劳资沟通平台 077
第一节 可持续的“三个一”工作法 080
第二节 “三个一”工作法的意义和功能 085
第三节 合作为体、沟通为用 088
第四节 拓展、适应与延续.......................................... 109
第四章 劳资沟通机制与争议预防策略 113
第一节 多元化纠纷调处机制的建设 116
第二节 政府治理劳动关系的“八七模式” 143
第五章 协调劳动关系的社会化路径 163
第一节 探索政府整合社会力量的边界 166
第二节 社会力量工作的政治方向 168
第三节 凝聚社会力量进行调解的路径 169
第四节 团队建设与方法应用 170
第五节 社会力量良性发展的双重评估机制 175
参考文献......................................................................... 177
后 记............................................................................. 187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