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劳动关系源头治理研究
0.00     定价 ¥ 68.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00873563
  • 作      者:
    孟泉
  • 出 版 社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8-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在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地区部分省市做了深入调查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区域政府统辖引导、企业内部自主自治、社会力量协同共治的劳动关系治理体系。从实践的角度呈现各地的治理经验、模式、机制和策略,并提供详细的可借鉴的操作流程,为在劳动关系实务工作岗位上的朋友提供了一些有学习价值的知识。

 


展开
作者简介

孟泉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讲师,兼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理事、《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杂志劳动关系栏目责任编辑、深圳劳动关系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劳动争议预防、工会改革、政府治理、新业态企业灵活用工等方面的研究,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3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作者通过对珠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地区部分省市的深入调查,在总结归纳这些地区的政府、工会推动建设劳动关系“源头治理”机制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套区域政府统辖引导、企业内部自主自治、社会力量协同共治的劳动关系治理体系,并通过形成和完善基于“源头治理”目标的劳动关系沟通与协调机制, 最终达到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目的。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政府治理群体性劳动纠纷的策略选择

 

第一节 经济性裁员的背景

2010年国内的CPI增速和GDP增速是重要的经济背景。CPI增进回升降低了工人工资的绝对购买力,GDP增进回升则降低了工人工资的相对购买力,从社会背景来看,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民工荒”现象和“新生代工人”特有的社会文化价值理念是主要原因。新生代工人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提出了共建共享等一系列诉求。另外,《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一系列维护劳工权益法律的出台以及劳工权益保护的讨论构成了经济性裁员的法律背景。

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总体经济状况呈下行趋势。这主要表现为商品市场的不景气导致大量外资企业订单下滑;各种税费引发的企业成本过高;地方产业结构升级导致部分雇佣关系不规范的企业遭市场淘汰;东南亚等国家的低人工成本导致外资企业从我国撤资等。因此,沿海地区大量的企业出现了关、停、并、转、迁的现象。工人的诉求在2011年到2015年逐渐发生了转变,即主要诉求已经不再是“涨工资”,而是集中在“要欠薪”“追社保”和“求补偿”[1]。当然,工人对工资和福利的诉求都是工人在集体行动中反映出的重要问题。

2015年以来,受东南亚低人工成本的吸引,大量制造业企业将资本转投到东南亚等国家,使我国制造业受到一定的冲击。以大连金普新区为例,由于该开发区的企业以日资企业为主,多家大型日资企业实施了关、停、并、转,进而有较多的经济性裁员计划。经济性裁员的最大问题就是关于补偿金的分歧与争议,极易引发员工以集体行动的方式来表达其诉求,导致劳资关系冲突性加剧。


[1] 此处的“求补偿”是指工人停工后的主要诉求是要求企业支付“经济补偿金”。

 


展开
目录

目录:

 

绪 论............................................................................. 001

 

 

第一章 政府治理群体性劳动纠纷的策略选择                  007

第一节 经济性裁员的背景.......................................... 009

第二节 经济性裁员的制度标准                                    010

第三节 经济性裁员面临的实际问题                             029

 

第二章 中国特色多元化集体协商的创新经验                  047

第一节 广州花都区多元化集体协商的经验                  049

第二节 创新区域化集体协商的治理                             070

 

第三章 工会推动建设劳资沟通平台                                077

第一节 可持续的“三个一”工作法                                 080

第二节 “三个一”工作法的意义和功能                          085

第三节 合作为体、沟通为用                                       088

第四节 拓展、适应与延续.......................................... 109

 

 

第四章 劳资沟通机制与争议预防策略                             113

第一节 多元化纠纷调处机制的建设                             116

第二节 政府治理劳动关系的“八七模式”                       143

 

第五章 协调劳动关系的社会化路径                                163

第一节 探索政府整合社会力量的边界                         166

第二节 社会力量工作的政治方向                                168

第三节 凝聚社会力量进行调解的路径                         169

第四节 团队建设与方法应用                                       170

第五节 社会力量良性发展的双重评估机制                  175

 

参考文献......................................................................... 177

 

后 记............................................................................. 187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