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徐复观先生作品:中国艺术精神 (大字本)
0.00     定价 ¥ 88.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10888670
  • 作      者:
    徐复观
  • 出 版 社 :
    九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6-01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艺术精神》是徐复观先生的重要论著,是研究中国艺术的经典读物,初版四十多年来,经多家出版机构重印再版,影响深远。《中国艺术精神》第一章是从音乐的角度,探讨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礼乐、乐教方面的思想所反映出的艺术精神,第二章是由庄子的思想归纳出“虚、静、明”的精神,并将二者汇而为“为人生而艺术”的艺术精神,其后章节的画史、画论探讨,都以此一精神为纲维。

徐复观先生虽不长于绘画,但因其文字功底坚实,往往能从文献资料中找到为他人所忽略的端倪,如在《中国艺术精神》中厘清《山水诀》、《山水论》、《山水赋》的混乱,指出荆浩的《山水诀》即荆浩《笔法记》;又如从赵孟頫的诗作探其高洁人格,从而重估其在画史的地位。

徐复观先生本着求真的精神,不盲信画界沿袭说法,挑战前人说法,对于董其昌的“南北分宗说”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展开
作者简介

徐复观(1903—1982),原名秉常,字佛观,生于湖北省浠水县徐家坳凤形塆。著名学者,曾任香港新亚书院、新亚研究所教授,台中农学院教授,东海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华侨日报》主笔。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为徐复观先生艺术方面的重要论著,自1966年首次刊行以来,几十年间不断再版重印,影响深远。全书共分十章,前两章以孔子和庄子所代表的两个基型,作为中国艺术精神之穷极;其余八章专门谈画,按照历史相关顺序探讨山水画、画论、南北分宗等画史重要课题,突破了许多古人和现代人在文献、观念上的误解。

展开
精彩书摘

说到这里,我原来想用“为人生而艺术”的流行名词以概括由孔子所奠定的儒家系统的艺术精神;用“为艺术而艺术”的流行名词,以概括由庄子所奠定的道家系统的艺术精神。但是,西方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常指的是带有贵族气味、特别注重形式之美的这一系列,与庄子的纯素的人生、纯素的美,不相吻合。庄子思想流行于魏晋、于宋梁;但六朝的骈文,其为艺术而艺术的气味很重,实系由汉赋所演变而出的一派文学,与庄子的精神,反甚少关系。由此即可知庄子的艺术精神,与西方之所谓“为艺术而艺术”的趋向,并不相符合。尤其是庄子的本意只着眼到人生,而根本无心于艺术。他对艺术精神主体的把握及其在这方面的了解、成就,乃直接由人格中所流出。吸此一精神之流的大文学家、大绘画家,其作品也是直接由其人格中所流出,并即以之陶冶其人生。所以,庄子与孔子一样,依然是为人生而艺术。因为开辟出的是两种人生,故在为人生而艺术上,也表现为两种形态。因此,可以说,为人生而艺术,才是中国艺术的正统。不过儒家所开出的艺术精神,常须要在仁义道德根源之地,有某种意味的转换。没有此种转换,便可以忽视艺术,不成就艺术。程明道与程伊川对艺术态度之不同,实可由此而得到了解。由道家所开出的艺术精神,则是直上直下的;因此,对儒家而言,或可称庄子所成就的为纯艺术精神。(第二章 中国艺术精神主体之呈现)

 

按论人而轻责人以不死,实为不恕。同时,论人者不能为他人设身处地着想,更不顾自己立身行己之若何,而轻以不合当时情实的高调,加之于古人,实可见言者缺少真正人生的责任感,而不自觉其流于儇薄。赵松雪当宋亡的时候,还是二十多岁的青年。以余萌下曹,身当夷狄巨变,恢复既无可言,他唯一可走之路,便是入山归隐,而这也正是赵氏毕生的志愿。此在《松雪斋文集》中,是随处可以看出的。在《咏逸民十一首》序中曾说:“自古逸民多矣。意之所至,率然成咏。聊与同好,时而歌之耳。”(卷三)而在这些逸民中,他特追慕庄周和陶渊明。《次韵钱舜举四慕诗》:“ 周( 庄周) 也实旷士, 天地视一身。去之千载下, 渊明亦其人……九原如可作,执鞭良所欣。”(卷二)他更有《题归去来辞》,画有陶渊明的像,还有《五柳先生传论》,中有谓:“仲尼有言曰,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未见其人。嗟乎,如先生近之矣。”(卷六)尝自述他的生活是“闲吟渊明诗,静学右军字”(卷二《酬滕野云》)。又:“彭泽丹青顾虎头。”(卷四《次韵冯伯田秋兴》其一)不幸的是,早岁为才名所累,受到元室的注意。他第一次拒绝了尚书夹谷的翰林编修之荐。等到程钜夫访江南遗逸,得二十余人,而以赵氏为首选,正因为他有王孙的身份,于是他的抉择便不是富贵、贫贱的问题,而几乎是死与生的问题。他此时还是二十多岁的少年,因大势已去,名儒许鲁斋们,都以潜移默化的苦心,守降志辱身的权变。何遽能以一死责松雪?以成见论人,自难合于客观事实。例如松雪《岳王墓》的诗是“岳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这真够沉痛了。但李东阳却说他“已意涉秦越”,更何能为松雪设身处地着想?松雪此后扬历仕途的情形是“议法刑曹,一去深文之弊。条事政府,屡犯权臣之威。佐郡治,则平反役卒之冤。兴学校,则奖励勤苦之士。官登一品,名高四海,而处之恬然若寒素”。他虽然与当时名儒所走的路不同,而用心并无二致。一个过了气的王孙,在实际上与当时一般知识分子,有何分别?而必须严其贬责?并且在他的内心,实际是以这种富贵为精神上的压迫,因而这便更加深了他对自由的要求、对自然的皈依、对隐逸生活的怀念,因而加深了他艺术上的成就。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得到现实生活与精神向往的完全一致。不因现实生活而埋没掉精神的向往,并加深精神上的向往,这种矛盾生活,常是一个伟大艺术家的宿命,也常更由此而凸显出艺术家的心灵。《重江叠嶂图》,为松雪煊赫名迹,王世贞谓其“冲澹简远,意在笔外”。虞集所题的诗却是“昔者长江险,能生白发哀。百年经济尽,一日画图开”。虞集是能真正了解赵松雪的,并且他也能领略此一图卷冲澹简远的崇高价值的。可是他更能知道在这种冲澹简远的后面,却是一位“白发哀”的作者。此后更有明代大画家沈周(石田),也能说出“还从惨淡见旧物,似有涕泪含孤忠”的话。这不足以为由人生矛盾中产生伟大艺术而作证吗?赵松雪在艺术上能有伟大成就的根据,由此可见一斑。(第十章 环绕南北宗的诸问题)

……

展开
目录

自 叙

再版序

三版自序

第一章 由音乐探索孔子的艺术精神

第二章 中国艺术精神主体之呈现—庄子的再发现

第三章 释气韵生动

第四章 魏晋玄学与山水画的兴起

第五章 唐代山水画的发展及其画论

第六章 荆浩《笔法记》的再发现

第七章 逸格地位的奠定—《益州名画录》的一研究

第八章 山水画创作体验的总结—郭熙的《林泉高致》

第九章 宋代的文人画论

第十章 环绕南北宗的诸问题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