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在笼中(小说界莎士比亚、作家中的作家、三获诺奖提名的美国文学大师亨利·詹姆斯的晚期中篇代表作)
0.00     定价 ¥ 45.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20142477
  • 作      者:
    〔美〕亨利·詹姆斯
  • 译      者:
    王越西
  • 出 版 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9-01
收藏
编辑推荐

◎亨利•詹姆斯在小说史上的地位,便如同莎士比亚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一般独一无二。

◎开创19世纪西方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先河的文学艺术大师,生前三度(1911年、1912年、191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2004年戴维•洛奇《作者,作者》、科尔姆•托宾《大师》、阿兰•霍林赫斯特《美丽曲线》集体致敬的对象,因为这三部小说的问世,2004年被称为“亨利•詹姆斯年”。

◎李和庆、吴建国教授主编,李维屏教授作序推荐,依据“美国文库”权威版本翻译,中文世界首次出版。

 

亨利•詹姆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语世界最重要的文学大师,西方小说传统的终结者,约瑟夫•康拉德、T.S.艾略特、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约瑟夫•海勒、格雷厄姆•格林、罗伯-格里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戴维•洛奇、科尔姆•托宾等众多作家一致推崇的作家中的作家。

中篇小说《在笼中》首次出版于1898年,构思奇崛,与同年稍早发表的《螺丝在拧紧》同为亨利·詹姆斯写作生涯后期的代表性中篇作品,历来备受评论界重视。。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德勒兹、加塔利曾在其合著的《千高原》一书中对这部小说进行过精妙分析。此次系本小说问世一百二十余年来首次在国内翻译出版。


展开
内容介绍

一位不具姓名的英国姑娘,在伦敦闹市区的一家邮政分局担任报务员。她的工作地点虽为“囚笼”般的发报室,但她的野心远不止于此。有一天,这位聪慧机敏、感情细腻、记忆力超强、想象力丰富的报务员从顾客交给她发报的隐晦电文中破译出了一些她本不该知道的秘密,这让她身不由己地卷入了一场上流社会的爱情风波……

中篇小说《在笼中》首次出版于1898年,构思奇崛,与同年稍早发表的《螺丝在拧紧》同为亨利•詹姆斯写作生涯后期的代表性中篇作品,历来备受评论界重视。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德勒兹、加塔利曾在其合著的《千高原》一书中对这部小说进行过精妙分析。此次系本小说问世一百二十余年来首次在国内翻译出版。

 

翻译底本说明:中篇小说《在笼中》首次发表时即是以单行本面貌出现,由英国出版商达克沃斯公司(Duckworth & Co.)于1898年8月在伦敦出版,同年9月,美国赫伯特•S.斯通出版公司(Herbert S. Stone & Co.)在纽约出版了本书的美国版。由于亨利•詹姆斯在这一时期长居伦敦,得以亲自指导和监督了当时其大部分作品英国版的编辑、出版过程,因而较之美国版,其作品的英国版往往更能如实反映詹姆斯的*新修订,因此“美国文库”版亨利•詹姆斯全集在收录本小说时采用了1898年英国版版本。本译本系从“美国文库”版译出。

 

丛书介绍:亨利•詹姆斯,欧美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开创19世纪西方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先河的文学艺术大师,T.S.艾略特、博尔赫斯、卡尔维诺、格雷厄姆•格林等伟大作家一致推崇的作家中的作家。“亨利•詹姆斯小说系列”是国内迄今为止规模*大的亨利•詹姆斯作品译介计划,致力于编选、翻译詹姆斯写作生涯不同时期*具代表性的小说作品,以集中展现其小说创作的魅力。其中多部(篇)作品系国内首次译介。


展开
精彩书评

小说终结于福楼拜和亨利•詹姆斯。——T.S.艾略特

 

亨利•詹姆斯在小说史上的地位,便如同莎士比亚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一般独一无二。——格林厄姆•格林

 

亨利•詹姆斯,美国小说的伟大动力源,小说家的小说家,我们的普鲁斯特。——菲利普•罗斯

 

如果说有哪一位作家曾书写过“秘密”,那肯定是亨利•詹姆斯。——《千高原》

 

因其写作技巧和艺术献身精神,亨利·詹姆斯一直以来都是作家的作家。因其作品给诠释所带来的挑战,他成为批评家的作家。同时因为他那些令人深感兴趣的性格谜团和私人交往,他也成为传记作者的作家。——戴维·洛奇

 

正如高雅的人应懂得品赏鱼子酱和高级红酒,他也应当懂得欣赏亨利•詹姆斯。——乔纳森•弗兰岑

 

新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杰出代表……他在小说艺术上与狄更斯和萨克雷为代表的英国浪漫传统分道扬镳,创立了他自己独具一格的样式。——威廉•豪威尔斯(美国文学评论家)

 

倘若我们撇开题材和体裁的迥然不同,把詹姆斯同十七世纪的戏剧家们相比,我们就能更好地欣赏他的作品,他的文学观和表现形式与拉辛、莫里哀,甚至莎士比亚是相通的。——埃德蒙•威尔逊(美国文学评论家)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她早就知道做她这一行——一个年轻人终日待在由栅栏和电线围成的狭小空间,如豚鼠或喜鹊一般——会让她认识很多人,然而他们却不认识她。这让她在看到自己认识的人进来时会相当兴奋(尽管这比较少见,大多数情况下她都挺压抑),如她所说,他们能给她那卑微的职责增加一点东西。她的职责就是跟另外两个年轻男子——另一位电报员和一位柜台业务员——一起坐在那儿,留意收发间那总是在工作的“收发机”,发放邮票和汇单,给信件称重,回答一些愚蠢的问题,找一些难找的零钱。但是,她做得最多的一项工作是数电报上的字,这些电报从早到晚通过高高的格子框架的缺口处被扔到笨重的架子上,里面的字像海里的沙子一样数也数不尽,她的小臂也由于与架子过分摩擦而疼痛。一块透明的隔板被用来根据狭窄的柜台边的顾客人数而为他们放行或暂时阻止他们进入。在冬天,商店最昏暗的角落里弥漫着阵阵难闻的气体,一年四季在这里总能看到火腿、奶酪、鱼干、肥皂、清漆、石蜡以及其他固体和液体的东西,这些东西她仅凭气味就能准确判断是什么,而不必去查看它们的名字。

人们仅仅用很不牢固的木头铁丝结构,就可以把这间小小的邮政-电报办公室和杂货店分隔开,但是社会地位和职业不同所造成的距离却是一道鸿沟,多亏了一个非同寻常的运气,她才得以不用费尽心思地去跨越它。当库克店的年轻人从另一个柜台后面出来,走近她来兑换一张五英镑的纸币时(库克店的地位是如此独一无二,因为上流社会人名录中的名人及其居住的装修昂贵的公寓如辛普森公寓、雷德乐公寓及斯拉普公寓都遍布其周围,让这个地方充斥着清脆的金钱撞击的沙沙声),她抛出几个金币 ,仿佛这个追求者对她来说无异于排队等候办事的人中短暂出现的一个;也许这愈加证实了人们的猜测——她的确只对店外的人感兴趣。她默认这一说法,她的行为却与此自相矛盾,显得可笑。她不接受其他人的追求只是因为她毫无保留地不可救药地认可了马奇先生。但她多少还是有些羞于承认,这是因为马奇先生的升职——虽然是被调到了下层社会的街区,但拥有更多发号施令的权力——显然使他们的生活比她之前声称满足的简单生活更奢华,更令她满意。至少,他不必每天都在她眼前晃悠,这给他们周末的相聚带来一些新鲜感。在她同意订婚后他还在库克店工作的三个月里,她经常扪心自问,婚姻到底能给彼此已经熟识的两个人带来点什么。他就在她的正对面,在柜台后面,高大的身材,白色的工作服,一绺绺的卷发,更多的存在感,几年来他都是店里最显眼的人物,他总是在她面前走来走去,就像走在他们婚后新房的抛光地板上一样。她注意到自己有所进步,已经不再马上就考虑现状和未来了,因为只有当他们分开时她才需要去考虑这些。

但她依然要仔细考虑马奇先生写信给她时再次提到的想法,他提议她可以申请调去另一个与她现在工作的地方非常相似的办公室——她并不指望那个地方会更大——并在那个由他说了算的地方与他一起工作,这样他就又可以每天在她面前晃动了,如他所说,“每时每刻”都能见到她;并且,在那个遥远的西北城区,她和母亲租两间房可以节约大约三先令 。从梅费尔 换住到乔克农场 不仅远离了伦敦上流社会的灯红酒绿,而且他这么苦苦追求她,让她觉得有些两难;但是,与早些年她母亲和姐姐以及她自己所受的巨大痛苦相比,这根本不算什么——她们都是生性敏感而多疑的女士,在突然经历丧偶、背叛和不知所措后,她的母亲和姐姐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完全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们在人生的陡坡上越滑越快,直至人生谷底,只有她自己振作起来。她的母亲在这一路上从未从绝望中恢复过来,反而越来越喋喋不休地发牢骚,终日抱怨,一点儿也不在意自己的外表和谈吐;并且,上帝啊,她总是醉醺醺的,闻起来浑身一股威士忌的味道。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