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导演中的诗化象征》:
由于抽象要把原来观察到的形象进行压缩,所以新的象征物总要放弃一些东西,这就使得象征的形象与原始的形象相比总是变形的;创作者对事物的情感、直觉和理性思索压缩得越多,意味着抽象越多,最后出现的这个象征形象离生活原型就越远。
象征本身有对生活中原始形象的变形,但并不意味着对原始形象变形就一定会带来象征。
第一,要看变形的幅度。如果变形的幅度很小,不会唤起观众陌生化的效果,这种变形就无法产生象征意义。
第二,要看变形是否只是引申原始意义。如果象征物本身变形到了另外一个含有意义的形象,可能观众感受到的就是比喻。
第三,变形以后的这个“象”要与原始形象之间有具体、有机的联系,任意变形,不要说不一定产生象征,可能连意义和情感都不会产生。
观众最终从作品形式中获得思索与体验的过程,是一个自己解开压缩的过程。象征形式要还原体验感受,必须保证形式是从具体的材料中抽象而来的,必须保证形式本身在抽象以后还保留了主观情感和认知经验,也必须保证形式要留有“意味”,“意味”是观众思索和体验象征最重要的线索,是创作者留给观众情感和理性的路标。
融入了感觉意味的象征形式是导演自我表达的手段,通过象征的形式导演自身体验到的、认知到的内容能够唤起观众的联想和思索。象征形式的唤起力量的大小除了来源于导演个人的体验和思考之外,形式越新、越有个性,象征的张力也就越大越丰满。
象征形式的创作体现的是导演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由于象征本质上是一种带有个人体验、认知特点的心理过程,所以在象征形式的构建中,“有意味的形式”是属于导演“个性化”的。对象征形式的“个人化”或者说是“个性化”的要求是象征的本质决定的,而不是对象征的附属要求。象征形式如果出现一般化倾向,由于解读形式时产生的引导作用,观众获得的感受和体悟就会在一般化的范围内展开,而无法展开深入的思索体验。
象征的前提是感性形象,结果是抽象出一个陌生化的“形象”。但是,象征思维最终找到的“形象”一定与原来的不一样,由于有主体精神的参与,总是与现实有所变形,有所偏离,总会看上去有些“陌生”,有些“抽象”。这种变形的陌生感正是引起观众思考的关键触发点。当形象成为象征时,其中总有心理抽象的成分。形象和感性经验是“抽象”的基础,是“抽象”思考的材料,任何“抽象”都是对具体的丰富的形象世界或感性经验世界的“抽象”。《走向艺术心理学》一书把抽象定义为:“抽象表现常常被确定为一种对经验原始材料所实施的外科整形术。”①象征中的抽象是指对事物的结构特征构成的力场的描述,并由此创作出新的浓缩的“象”。在抽象过程中,一定要认识到原来的形象中这个力的结构,如果创作者自己没有认识到力在哪里,或者在新的“象”里面没有把这个力做进去,那么抽象出来的“象”就是静态的,观众看到后也就到此为止了,不会产生生发的作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