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戏剧导演中的诗化象征
0.00     定价 ¥ 58.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313235046
  • 作      者:
    王洋
  • 出 版 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8-01
收藏
作者简介
  王洋(艺名王圣越),1976年生。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讲师。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博士毕业。曾独立导演话剧《灵魂的夜》《黑衣女人》《仲夏夜之梦》《新龙门客栈》,音乐剧《领带与高跟鞋》,现代舞剧《心底之光》《穿越国色》等。作品先后在上海话剧中心、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德国ESSEN莎士比亚戏剧节上演。
展开
内容介绍
  《戏剧导演中的诗化象征》主要研究戏剧导演创作中的舞台象征语汇。对象征语汇的艺术内涵进行梳理,把舞台象征与舞台暗喻、寓意语汇作对比分析,进而找到舞台象征的三个主要美学特性。区分舞台象征语汇和东西方传统的戏剧象征理论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来描述舞台象征语汇对于西方和东方两种不同的象征美学的继承和扬弃。通过对我国当前戏剧演出中的舞台象征语汇的分析,尤其是对于创作中舞台象征的“理性化、一般化、图解化”现象的分析,提出要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在导演是演出文本的作者这个角度上全面的从美学高度上认识舞台象征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艺术规律,在创作实践中呼唤导演们重视舞台象征语汇的诗化特征。
展开
精彩书摘
  《戏剧导演中的诗化象征》:
  由于抽象要把原来观察到的形象进行压缩,所以新的象征物总要放弃一些东西,这就使得象征的形象与原始的形象相比总是变形的;创作者对事物的情感、直觉和理性思索压缩得越多,意味着抽象越多,最后出现的这个象征形象离生活原型就越远。
  象征本身有对生活中原始形象的变形,但并不意味着对原始形象变形就一定会带来象征。
  第一,要看变形的幅度。如果变形的幅度很小,不会唤起观众陌生化的效果,这种变形就无法产生象征意义。
  第二,要看变形是否只是引申原始意义。如果象征物本身变形到了另外一个含有意义的形象,可能观众感受到的就是比喻。
  第三,变形以后的这个“象”要与原始形象之间有具体、有机的联系,任意变形,不要说不一定产生象征,可能连意义和情感都不会产生。
  观众最终从作品形式中获得思索与体验的过程,是一个自己解开压缩的过程。象征形式要还原体验感受,必须保证形式是从具体的材料中抽象而来的,必须保证形式本身在抽象以后还保留了主观情感和认知经验,也必须保证形式要留有“意味”,“意味”是观众思索和体验象征最重要的线索,是创作者留给观众情感和理性的路标。
  融入了感觉意味的象征形式是导演自我表达的手段,通过象征的形式导演自身体验到的、认知到的内容能够唤起观众的联想和思索。象征形式的唤起力量的大小除了来源于导演个人的体验和思考之外,形式越新、越有个性,象征的张力也就越大越丰满。
  象征形式的创作体现的是导演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由于象征本质上是一种带有个人体验、认知特点的心理过程,所以在象征形式的构建中,“有意味的形式”是属于导演“个性化”的。对象征形式的“个人化”或者说是“个性化”的要求是象征的本质决定的,而不是对象征的附属要求。象征形式如果出现一般化倾向,由于解读形式时产生的引导作用,观众获得的感受和体悟就会在一般化的范围内展开,而无法展开深入的思索体验。
  象征的前提是感性形象,结果是抽象出一个陌生化的“形象”。但是,象征思维最终找到的“形象”一定与原来的不一样,由于有主体精神的参与,总是与现实有所变形,有所偏离,总会看上去有些“陌生”,有些“抽象”。这种变形的陌生感正是引起观众思考的关键触发点。当形象成为象征时,其中总有心理抽象的成分。形象和感性经验是“抽象”的基础,是“抽象”思考的材料,任何“抽象”都是对具体的丰富的形象世界或感性经验世界的“抽象”。《走向艺术心理学》一书把抽象定义为:“抽象表现常常被确定为一种对经验原始材料所实施的外科整形术。”①象征中的抽象是指对事物的结构特征构成的力场的描述,并由此创作出新的浓缩的“象”。在抽象过程中,一定要认识到原来的形象中这个力的结构,如果创作者自己没有认识到力在哪里,或者在新的“象”里面没有把这个力做进去,那么抽象出来的“象”就是静态的,观众看到后也就到此为止了,不会产生生发的作用。
  ……
展开
目录
绪论 从导演的职能看舞台象征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第一章 舞台象征的概念梳理
第一节 舞台象征的符号基础
第二节 西方语境下的象征概念
第三节 象征与符号的比较
第四节 汉语语境中的象征
第五节 舞台象征与相邻概念的关系

第二章 舞台象征美学特征的诗化倾向
第一节 舞台象征的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
第二节 舞台象征与主体意识的关系
第三节 舞台象征的多义性特点
第四节 抽象力量与诱发性特征

第三章 借鉴与继承不同戏剧类型中的象征因素
第一节 再现戏剧中的舞台象征
第二节 表现主义戏剧中的舞台象征
第三节 对象征主义戏剧中“神秘超验”的扬弃
第四节 意象理论和象征物的凝结
第五节 舞台象征排斥意象的泛化
第六节 象征对表现与再现的融合

第四章 当代舞台象征语汇的创作特点和困境
第一节 舞台象征作品的艺术魅力
第二节 舞台象征遇到的问题
第三节 要重视舞台象征的诗化特征

第五章 走进诗化象征的必由之路
第一节 舞台象征与诗化意境
第二节 创作中的舞台象征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