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扶贫是当前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重要载体,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基本的政策理论体系。探讨和总结实践案例,对于进一步深化当前的电商扶贫实践,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具有深远影响。
本书基于上述内容定位,全面、详尽地介绍了电商扶贫的概念、内涵、模式、案例、贫困地区农产品上行与特色资源开发、电商创业、电商扶贫基础建设及当前电商行业的变化情况等;作者基于深厚的理论研究积累和大量的实践案例调研,从“聚焦重点、创新机制、突出特色、整合力量,积极帮扶贫困地区在‘输血’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造血’功能”等方面,为“从根本上脱真贫、真脱贫、不返贫”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贫困地区农产品“上网”的八种状态
农产品上行是电商扶贫的重要内容,从目前的实践来看,虽然已 经取得了很多成绩,但面临的问题同样不少。从各地推动农产品“上 网”的程度来看,我梳理出以下八种状态,需要我们反思和改进。
第一种,“养在深闺人未知”。大多数贫困地区的农产品是“默默 无闻”的,可能生态环境很好,可能品质很佳,但缺少应有的知名度, 无法在市场上引起足够的关注度。以农产品地理标志为例,全国 2800 个县区,目前总共申请到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工商总局颁发 的各类地理标志、原产地保护产品等地域品牌的农产品也仅约 5000 件,一个县平均不到两件。
第二种,“衣衫褴褛人不识”。目前贫困地区的农产品在“上网” 的过程中,面临没有包装、不会包装,包装不好看、不实用、不结实、 “傻笨粗”等一系列问题,就像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却衣衫褴褛,纵然 “天生丽质难自弃”,也很难让人发现。这也是目前贫困地区农产品上 行面临的重要制约因素,急需懂农产品的人到贫困地区实地调研,进 行有效的文创、设计和包装改进。
第三种,“衣薄难耐寒夜冷”。与第二种状态相反,有的地区在推 进农产品上行的过程中对农产品进行了过度包装,反而影响到农产品 本身,包括进行过度宣传,随意贴上“有机”的标签,也包括进行不 必要的外包装,不仅增加了产品自身的成本和快递的成本,还不绿色 环保。这与电商目前在包装方面流行的简洁化趋势是相反的,大家需 要认真反思。
第四种,“兴孛亡忽人嗟叹”。这种情况是指大家突然发现了一个 产品很有特色,在短期内在网上进行大量炒作。结果,大量模仿产品、 质量比较差的产品跟风“上网”,导致原有品牌形象被毁。最为典型 的就是 2018 年春节因为《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而火了一把的章丘 铁锅,一度被卖断货,还有人翻墙取货,但半年之后就因为大量仿冒 产品以次充好,导致铁锅产业彻底失败。这个教训是深刻的,政府和 当地的行业协会还有生产主体,应该保护这些珍贵的地方品牌。
第五种,“万马齐喑究可哀”。虽然政府下了很多功夫,也有一些 创业者很想努力,但是农产品“上网”的一些基本条件始终没有得到 很好的完善,如网速不快,物流很贵,包装不配套,应有的仓储条件 不具备,没有电商服务业等,还有一些政府承诺的优惠条件也无法兑 现,导致大家伤了心。
第六种,“红杏枝头春意闹”。这是指在一种特色产品推出之后, 虽然实现了规模效应,扩大了品牌影响,农民也获得了实惠,却在一 段时间后形成同质化竞争,导致价格下降,利润变薄,进而导致生产 环节偷工减料。对此,政府需要及时进行引导,贫困地区应进行品牌 化改造、差异化营销和生产经营主体的有效分工,在要素的重新整合 中,不断转型升级。
第七种,“一花引来百花开”。砀山的黄桃罐头、网红产品枣夹核 桃,这类产品往往能带来众多的农村电商发展机会,但与带头人的创 新尝试有很大的关系。能不能将本地某款产品打造成众人皆知的大单 品,带头人的初期作用十分重要。
第八种,“前浪未曾输后浪”。大家应该关注传统农产品加工企业 在网上的崛起,因为“淘品牌”的发展曾经也走过这样的道路。在海 尔、格力这样的传统制造企业“上网”之后,没有加工厂的“淘品牌” 就显示出底气不足的劣势,逐渐败下阵来。所以,现在有大量的农产 品加工企业可以“上网”,或者还可以做农产品电商的代工厂。
第一部分 电商扶贫的概念、内涵、模式 /001
1.1 电商扶贫如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把力? /002
1.2 电商扶贫的八种路径 /005
1.3 消费扶贫的基本类型与需要克服的问题 /010
1.4 广告扶贫如何做得更好? /019
1.5 当前电商扶贫要解决好四个现实问题 /020
1.6 电商扶贫频道如何才能做实、做好? /021
1.7 电商扶贫要从改变理念开始 /025
1.8 在电商扶贫中,不要把管理与道德放在一起 /027
1.9 电商扶贫既需要情怀又需要好的方法 /029
1.10 电商扶贫要卖货,但不仅仅是卖货 /031
1.11 在电商扶贫中,要发挥群众的力量 /034
1.12 关于十个县域电商扶贫案例的简评 /036
1.13 银行系的电商扶贫实践及其启示 /041
1.14 行动推动下的电商精准扶贫探索——陇南实践对当前电商扶贫的启示 /043
1.15 宿迁带给电商扶贫的启示 /047
第二部分 电商扶贫中的农产品上行 /051
2.1 农产品上行需要“过五关斩六将” /052
2.2 贫困地区农产品“上网”的八种状态 /057
2.3 农产品上行的思维要改变 /059
2.4 农产品上行需要“S2B”模式 /061
2.5 农产品电商要少一些“自伤式营销” /063
2.6 从“无人知是荔枝来”看生鲜电商 /065
2.7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农产品上行中的有产无量现象解析 /066
2.8 从好心获差评看农产品电商的城乡互信 /068
2.9 从一把挂面看贫困地区农产品上行的包装问题 /070
2.10 富士康上市带来的关于农产品代工厂的思考 /072
2.11 加工过的农产品才容易出售 /073
2.12 正确看待农产品电商的同质化 /075
2.13 农产品电商要学会“教育”消费者 /077
2.14 农产品变“奢侈品”不可取 /078
2.15 农产品上行不可盲信“酒好不怕巷子深” /081
2.16 为什么质量好的苹果在网上反而卖不动? /082
2.17 陕西苹果电商的转型 /084
2.18 内蒙古“软黄金”产业的困境及电商转型 /086
2.19 菜市场对生鲜电商的启示 /088
2.20 小龙虾火爆对农产品上行的启示 /090
第三部分 电商扶贫中的特色资源开发 /093
3.1 农村电商推动农旅融合 /094
3.2 微博可以助推农产品电商内容营销 /096
3.3 农业可以尝试一些新型营销模式 /097
3.4 农产品品牌的五种状态 /098
3.5 阿克苏苹果的打假与农产品地域公共品牌悲剧 /100
3.6 互联网让我们找回西红柿的味道 /101
3.7 乡村旅游不是把“苏州园林”搬到农村 /103
3.8 乡村旅游不仅要让大人有的看,还要让孩子有的玩——从乡村旅游点都有儿童乐园说起 3.9 在凤凰山下谈乡村旅游的六个问题 /106
3.10 乡村旅游那让人纠结的特色与定位——诸葛古镇里的遐思 /109
3.11 旅游同质化的现实选择与烦恼——在少华山下说乡村旅游之一 /112
3.12 城乡的错位——在少华山下说乡村旅游之二 /113
第四部分 贫困地区的电商创业 /117
4.1 农村电商需要补上“三农”这堂课 /118
4.2 互联网+农村首先要懂农村 /121
4.3 农产品电商创业先别急着汇通天下 /123
4.4 三个农村电商的故事及其启示 /126
4.5 返乡、下乡创业不是替代农民 /127
4.6 新农人的起源、现状与未来 /130
4.7 进行农村电商创业要放宽视野 /134
4.8 农产品电商创业难,不妨把目光投向电商服务业 /136
4.9 对新农人参与农村电商创业的六点建议 /138
4.10 新农人的转型 /140
4.11 电商人才的“双城记” /141
4.12 农产品电商创业难的原因与建议 /143
4.13 褚橙对创业者的启示 /145
4.14 值得认真借鉴的互联网创业误区 /148
4.15 创业新品的成与败 /149
4.16 管理是创业者必须跨过的一道坎 /151
4.17 直播卖货还能火多久? /152
第五部分 电商扶贫中的基础建设 /155
5.1 农村电商站点的前世今生与后续运营 /156
5.2 以长远的目光做好农村电商站点建设工作 /158
5.3 破解农村电商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 /160
5.4 贫困地区农产品物流的降费问题 /161
5.5 光头强可以收快递对农村物流的启示 /163
5.6 农村物流爆仓的喜与忧 /164
5.7 警惕农村电商的陷阱 /165
第六部分 电商扶贫应该关注的电商变化 /167
6.1 互联网的下半场 /168
6.2 基于交易载体的四次电商演变 /169
6.3 新零售时代的电商 /171
6.4 京东的崛起与电商平台创业 /173
6.5 农村电商的新风口与变局 /175
6.6 从“6·18”看生鲜电商的特点与趋势 /176
6.7 走在市集看电商 /178
6.8 从大型超市的没落看消费市场的变化 /179
6.9 电商开店的意义 /181
6.10 电商开店面临的挑战 /182
6.11 新零售的新变化 /183
6.12 电商要关注商业、消费和传播方式的变化 /184
6.13 社区团购的优势与劣势 /186
6.14 农村电商步入供应链竞争 /187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