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期间,化学武器横空出世,成为比枪炮更令人畏惧的存在,由此展开了一场施毒与防毒的较量!作为一种大面积杀伤性武器,毒气如魔鬼般肆意收割生命,甚至不分敌我!
日俄战争前,举步维艰的朝鲜和妄想“驱虎吞狼”的清政府,皆无力抵抗帝国主义国家,只能任其以本国领土为战场展开厮杀。而战争期间,稳操胜券的俄国,竟然输给了刚崛起的日本!战事是如何发展到这一地步的呢?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清廷的表现非常令人失望:不是绥抚,就是避战;即使接仗,也是因为威胁到北京和皇帝!详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始末,分析近代中国是怎么被一步步打落深渊的。
明末社稷垂危,外有清军虎视眈眈,内有农民起义不断。风雨飘摇之际,卢象升挺身而出,为大明朝出谋划策、积极奋战,“虽千万人吾往矣”,终在与清军交手时战死沙场!
1915年4月22日下午5点,伴随着尖锐的“嘶嘶”声,大量气瓶喷出的氯气聚集在德军阵地前,形成一堵厚重的云墙向法军阵地飘去。很快,法军战壕的守卫者们就在这种从没见过的黄绿色浓云中惊慌失措,他们本能地四散奔逃,而德军步兵则紧跟在毒气云后面。由于法军阵地上大部分官兵失去作战能力,纵深防御和野战炮兵近距离支援也陷入瘫痪,战线很快就被德军突破。不过在某些区域,德军的攻势陷入了停顿,尤其在侧翼比利时和加拿大军队的阵地上——毒气仍然停留在那儿。在法军阵地中心的扇形区域内则呈现出一片肃杀景象,用一名德军军官的话来说就是:“敌人像一群受惊的绵羊一样逃跑。”受到毒气攻击的英军由混杂着苏格兰高地团的加拿大军组成,法军则由阿尔及利亚军团构成。浓密的毒气云给防守该区域的协约国军队留下了极其惨痛的印象,甚至在后方都引起了巨大的混乱。那些回到战线后方的法军官兵,很多都还来不及庆幸,就倒毙在了前往卫生所的途中。
紧跟在毒气云后方小心翼翼前进的德军士兵见到了一个十分恐怖的场面:协约国士兵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胳膊伸得老长,像是要逃离毒气袭击的样子。在满是尸体的战场上,那些伤兵和快要死去的士兵趴在地上拼命挣扎,喘息,咳嗽,从肺里大口大口地吐出黄色黏液,然后慢慢死去。凡是和氯气接触过的金属全都生了锈:纽扣、表壳、硬币都变成了暗绿色;步枪的金属部分全都锈坏了,看上去就像在泥淖中浸泡了好几个月似的。
德军趁机夺取了英法联军的前线阵地,还夺下了他们的预备阵地,就连数月来爆发激烈争夺战的协约国交通枢纽点——兰赫马尔克村都被德军轻松占领。一些还能走动的法军士兵都逃走了。英国人突然发现在他们扇形战区内的通路和桥梁上挤满了撤退的士兵,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只能指着自己的喉咙示意。到下午6点前,甚至在10英里(1英里=1.609344千米)外的地方,氯气云团仍然能使人咳嗽,刺痛人的眼睛。快到晚上7点时,法军所剩无几的枪炮声也沉寂下来。
其实,氯气并不能直接使人窒息,但它能刺激人的支气管和肺的内壁,使人中毒。一旦气管和肺发炎,就会分泌出大量液体,堵住气管,使口内生出水泡,液体充满整个肺部。为了逃避被氯气毒害,有些士兵竭力把嘴巴和鼻子埋到土中,有些士兵则惊慌失措地逃走,但试图远远逃离烟云的人由于呼吸急促反而中毒更深。毒气使他们呼吸困难,憋得脸色发青,有的士兵甚至因为剧烈的咳嗽,导致肺部破裂;由于血液无法携带氧气,氯气受害者的嘴唇和面部呈现出天蓝色。后来英军的一份死亡报告称这些被害者:“被淹死在自己的分泌物之中。”在这次攻击中,协约国军队共有800—1400人丧生,另有2000—3000人受伤。据德军第35工兵团的战斗日志记载:此时战斗中,德军共俘虏协约国士兵5000人,缴获大炮60门——但大部分炮的尾栓皆被锈坏不能使用了。
——摘自《打开潘多拉魔盒——一战早期毒气战的装备和战术(1914—1916)》
前言
打开潘多拉魔盒——一战早期毒气战的装备和战术(1914—1916)
钳制巨熊的英日联盟——沙皇尼古拉二世的远东惨败
荡然无存的“天朝”颜面——第二次鸦片战争始末
大厦将倾,独臂难支——明末军事危局与卢象升传略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