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文学史上*好的小品文,畅销两百余年,堪比《红楼梦》,被誉为“晚清小红楼”。
2. *深情的丈夫沈复、*可爱的女人陈芸、“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生活情趣、“山水怡情,云烟过眼”的快意生平、“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绝美爱情,感动千万读者。
3. 李现、汪涵、胡歌倾情推荐,鲁迅、陈寅恪、季羡林、冯其庸推崇备至,林语堂、俞平伯钟爱一生。
4. “译文—原文”的顺序编排,层次清晰,译文精美,注解详尽,轻松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
5. “文化江山一女史”李冬君15000字长序推荐,解读沈三白于“沧浪”中平静而典雅的浮生。
6. 封面取自“扬州八怪”之一边寿民芦雁图,朴古奇逸,恬淡生动,画家“自度前身是鸿雁,悲秋又爱绘秋声”的思想亦与沈复笔下苍凉凄婉却不绝如缕的回忆基调遥相呼应。
7. 精选数张鸳鸯图,匹配文中“愿生生世世为夫妇”的美好寓意。
8. 明代“吴门画派”领袖沈周《东庄图册》精美呈现,展现了绚丽多姿、令人神往的桃源般的世界,是文人追求的理想的生活方式,其悠然惬意、高旷明快、深幽清雅的风格与《浮生六记》的闲情之趣、浪游之快相得益彰。
9. 译者彭剑斌获著名作家阿乙赞赏、豆瓣读者群高度认可,被赞“一流的语言,达到诗歌的高度,好玩、有趣、可爱、舒服”“正是他的翻译才令这些古文这么好看。”不可多得的译文,不输张佳玮、周公度。看了,你就知道。
10. 装帧典雅沉静,小开本精装,阅读便携。“中国*美的书”设计师许天琪操刀,山川流动中掩映别致古画,内文横竖混排、疏朗有序,古典与现代碰撞出一本“*美的书”。
《浮生六记》是中国古典散文中*美好的散文,沈复以不事雕琢的语言和纯朴真挚的感情写出了他与挚爱芸娘平凡日子里的诗意栖居。
二人一起谈论诗词歌赋,品评李杜诗篇;夜游沧浪亭赏月,感慨宇宙之大而情致不存;结伴去看庙会,芸女扮男装新奇快意;借住仆妇家,种菜养菊,饮酒啖蟹,布衣菜饭,可乐终生。沈复爱好游山玩水,侍弄瓶花,与友人小聚,吟诗作画,一生淡泊名利,潇洒不羁;而芸娘,自制梅花食盒、活屏风,拔钗沽酒,不爱珠玉惜书画,茶叶置于荷花心,她的生活情趣,也是独具匠心。沈复和芸娘这两个中国文学史中“*深情的丈夫”和“*可爱的女子”,从谈诗论画到赏月弄花,平平淡淡的柴米夫妻,将平常的日子过成了一首诗。
充满情趣的生活,才是*好的生活。若浮生多真趣,布衣菜饭,也是可亲可爱的。这一生,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做有趣的事情,过有趣的生活。
闺房记乐
我生于乾隆癸未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适逢太平盛世,家住苏州沧浪亭畔,乃文人士族之家,身世可谓得天独厚。
东坡说:“事如春梦了无痕。”我不想“了无痕”——那未免有负于皇天厚恩——遂将生平之事写在纸上;又因《诗经》以《关雎》为卷首,我也学它,开篇先写夫妻之事,其他诸事且慢慢道来。惭愧的是,因为少年失学,识字不多,我只能保证所写的都是真事实情,如果非要考订修辞文法,则未免苛责于我。
我年幼时,同金沙于家的闺女订下终身;她八岁夭折;便娶了陈氏。
陈氏名芸,字淑珍,是舅舅心馀先生之女,生而颖慧,咿呀学语时,听大人念《琵琶行》,即能背诵。四岁丧父,从此与母亲金氏、弟弟克昌相依为命,家里一贫如洗。待芸成年后,因擅长刺绣,便早早开始挣钱持家,不仅一家三口的衣食有了着落,就连弟弟的学费也分文无欠。一天,芸在书箱里翻到一本小时候背诵过的《琵琶行》,根据记忆逐字逐声对号入座,这才开始识字。从此她利用刺绣的暇余,又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写诗,留下了 “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这样的佳句。
我十三岁时,随母亲回外婆家小住,和芸无话不谈,得以见其诗作。读完之后,心里便再也放她不下,既赞叹于她的才思隽秀,更多的是怕她日后过得不幸福,于是跑去央告母亲:“母亲若为孩儿择妻,非淑姐不娶。”母亲因喜欢芸的性情温顺,当下也无二话,脱下金戒指就定了这门亲。我记得那天是乾隆乙未年七月十六日。
那年冬天,我又见到了芸,这次是因为她堂姐结婚,我随母亲去吃喜酒。芸与我同岁,且长我十个月,从小以姐弟相称,所以即便订了亲,我还是习惯叫她“淑姐”。淑姐穿得仍如往常一样素淡,满屋的主客都换上了盛装,她却只是换了一双新鞋而已。我看那鞋子绣工精巧,问是谁给她绣的,回答说正是本人所绣,这才知道她敏慧的心智不仅体现在写诗上面而已。
她生得肩膀低溜,脖子颀长,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之间神采飞扬,只是两齿微露,似乎非吉人之相 。有一种缠绵之态,令人神迷意夺。
问她要了诗稿来看,有的只有一联,有的三四句,极少有完整的作品。这是何故?她笑道:“因为没有老师点拨,都是自己瞎写罢了,但愿能遇上亦师亦友的知己,与我推敲成篇。”我在封面上戏题了四个字——“锦囊佳句”, 没想到这竟成了她薄命的先兆。
这天晚上,送亲到城外,回来时已是深夜。我肚子早饿了,一进门就找东西吃,婢媪端来一盘蜜饯枣脯,我嫌太甜就没吃。这时,芸偷偷扯了一下我的衣袖,示意我跟她去。结果带我去了她的房间,端出事先藏好的热粥和小菜,把我给高兴坏了,举起筷子正准备吃,忽然听到芸的堂哥玉衡在外面喊:“淑妹快来!”芸急忙起身去关门:“我累了,要睡觉了。”玉衡挤了进来,看到我正准备吃粥,便乜斜着眼冲芸笑道:“刚才我要吃粥,你说没有了,原来是藏在这里等你夫君回来吃呀! ”芸大臊,跑出去躲了起来,满屋上下的人都在笑她。我也赌气领着老仆回了家。
后来再去她家,芸都躲起来不见我,我知道她是怕别人笑话。再次见到她,是在乾隆庚子年的正月二十二日晚上,也就是我们的新婚之夜,她看上去还是像以前那么瘦弱。我上前掀起她的盖头时,她与我四目相视,嫣然一笑。合巹礼毕,两人并肩坐着吃晚饭,我将手藏在饭桌下,偷偷地握了一下她的手腕,手腕很细,皮肤温润嫩滑,令我心跳不已。我叫她多吃点,她说不能多吃,今天正好是她的斋期,她吃斋已经好几年了。我心里默算了一下,她开始吃斋的日子,正好是我出水痘那会儿,便对她笑道:“我长水痘的疤早就消了,我现在身体好着呢,姐姐再不用为我吃斋了,不如就从今天起开戒吧,好不好?”她双目含笑,点头应允。
二十四日,我姐姐出嫁;二十三日是国忌日,不能作乐,所以二十二日夜里就开始为姐姐款嫁。芸出去陪客人了,将我扔在洞房跟伴娘们猜拳赌酒,我哪里是她们的对手,很快喝得烂醉,一觉睡到第二天早上,这时芸正在对着镜子梳妆呢。
这一天,亲朋们络绎而至,天黑之后才开始饮酒作乐。
过了子时,便是二十四日凌晨,我作为新娘的小舅子,当然也要去送嫁。回来已经是丑时将尽,家里人全都睡了,只有我们的房间还亮着灯。我轻轻地推开房门进去,看到陪媪正在床下打盹,而芸也已经卸了妆,却还没去睡,仍点着蜡烛,捧了一本不知什么书,正埋头看得出神。我走过去抚着她的肩膀,说:“姐姐都连着辛苦两天了,不累吗?”芸连忙回过头来,起身道:“刚才我是要去睡的,打开衣橱看到这本书,读着读着就忘记困了。《西厢记》这个书名,听着很耳熟,今日一读,不愧是才子佳作,只不过有的描写也未免太尖酸刻薄了些。”我笑了笑说:“正因为他是才子,所以才能写得尖酸刻薄嘛。”陪媪在一旁催我们赶快睡觉,我应付两声,便叫她关上门先出去了。房间里只剩下我们夫妻二人,于是彼此放下拘束,靠在一起说了些玩笑话,有一种老朋友久别重逢的感觉。我老不正经地将手探进她怀里,原来她心跳也很厉害呢,便凑近她耳旁问道:“姐姐这里为何像捣米一样捣个不停?”芸回头望我,微微一笑,便觉一缕情丝令我心旌摇曳。我一把将她揽入帐中,浑然不觉天亮。
总序
译者序
闺房记乐
闲情记趣
坎坷记愁
浪游记快
附:原文与注释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我们要学会用美的眼光,去发现周遭的一切。
——汪涵
《浮生六记》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然而我自信这种说法不至于是溢美。想读这书的,必有能辨别的罢。
——俞平伯
我相信淳朴恬适自甘的生活——如芸所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生活,是宇宙间*美丽的东西。在我翻阅重读这本小册之时,每每不期然而然想到这安乐的问题——读了沈复的书每使我感到这安乐的奥妙,远超乎尘俗之压迫与人身之痛苦。
——林语堂
这书的作者自身也表示那种爱美爱真的精神,和那中国文化*特色的知足常乐、恬淡自适的天性。……我真诚地相信,一个谦卑渺小的生命能快乐地过一辈子,是宇宙间之至美。
——林语堂
芸,我想,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可爱的女人。……她只是我们有时在朋友家中遇见的有风韵的丽人,因与其夫伉俪情笃令人尽绝倾慕之念。我们只觉得世上有这样的女人是一件可喜的事,只顾认她是朋友之妻,可以出入其家,可以不邀自来吃午饭,或者当她与她丈夫促膝畅谈书画文学腐乳卤瓜之时,你们打瞌睡,她可以来放一条毛毡把你的脚腿盖上。也许古今各代都有这种女人,不过在芸身上,我们似乎看见这样贤达的美德特别齐全,一生中不可多得。
——林语堂
父亲的理想女人是《浮生六记》的芸娘。他爱她能与沈复促膝畅谈书画,爱她的憨性,爱她的爱美。
——林太乙(林语堂之女,作家)
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米盐之琐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此后沈复《浮生六记》之《闺房记乐》,所以为例外创作。
——陈寅恪
像《浮生六记》中的芸,虽非西施面目,并且前齿微露,我却觉得是中国*美女人。
——鲁迅
我喜欢这本书,第一是因为作者沈三白写得很坦率真实,不论是哪一章,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而且,作者的思想是很自由的,尤其是开头第一篇就是写夫妇生活的《闺房记乐》,而且写得那么大胆和自然……我读《浮生六记》,一直把它作为我国古典散文中*美好的一种散文来读的,事实也确是如此。
——冯其庸(著名红学家)
那一部是贵在心灵之自由的记录,写布衣寒窗的风月往事。
——季羡林
我读《浮生六记》并不很早,却是好几回用这本书做语文教材,读得很细;我曾用它教美国学生,效果很好。
——曹聚仁(著名作家)
《浮生六记》恰好发掘了日常中的生活美学与生活态度。不论是从沈复与芸娘的感情,还是沈复对待生活,都应该是我们日渐缺少的。生活的乐趣,在于我们去发掘,没有乐趣的一生,未免显得过于干瘪。
——作家、编剧 痞人周鱼
心目中的美好的爱情?这很理想。如果打个比喻来说,就是写得特别好的一个自传体小说《浮生六记》。当年的胡适、俞平伯那些学者们也都特别喜欢《浮生六记》,那里面的爱情是我喜欢的。
——《北平无战事》编剧 刘和平
忙碌完一天的工作,换洗上新睡衣,瘫在被窝里听着*爱的专辑,看着未看完的浮生六记,玻璃上的雨点声偷偷钻进夜晚静谧的时光里,却并不显得突兀,思绪很容易被拉得好远好远。别为昨天烦恼,要为明天期待,人啊虽然渺小,但也要拥有属于自己的小小宇宙。
——凤凰卫视主持人 郭洋子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一切都是速朽的,想要细水长流的温情,怕寡淡难熬;想做脚踏实地的艺术,怕没有市场,因此《浮生六记》的分量更重了。良辰美景,不放轻过。今世不能,期以来世。读完这两句便不能忘,这才是活着。所有的书都会读完,所有的旅行都会结束,但故事永远在,只要你愿意捧读,它就为你永远不散。
——青年作家 关熙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