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会讲故事的传媒人:“新传青年说”优秀演讲作品集(2019)》:
黄河边上泡桐花开
魏俊杰
广播电视学专业2017级本科生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黄河作为我们的母亲河,哺育了无数的中华儿女,但是这位母亲的性格却有几分泼辣。
九曲黄河最后一个弯的兰考因黄河甘霖之水而生,也因黄河数改其道而苦。黄河在兰考境内长只有25公里,可兰考却是历史上决口最多的地段,由此而生的“风沙、内涝、盐碱”成了困扰兰考数百年的“三害”。但中国人民就是这样的神奇,哪里困难多,哪里就有传奇!
在兰考,有一棵著名的树,名叫焦桐。这棵参天大树的身上承载了这个地方的传奇历史。几天前,我慕名来到树下,在这里聆听了焦桐和焦裕禄书记的故事。
1962年的兰考,沙丘遍布,贫困凋敞,严重的灾荒引发了浩浩荡荡的逃荒浪潮。临危受命的焦裕禄来到兰考后,凭借拼上老命大干一场的决心,带领兰考的百姓,治理“三害”,广种泡桐。第二年秋天,他望着那一排排泡桐小树苗,高兴地说:“咱栽的泡桐苗都活了,十年后会变成一片林海。”焦书记始终牵挂着那片泡桐林,就连临终前他也只说了一个请求:把他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他说,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
关于那棵泡桐,其实我们大家在很早之前就见过它了。焦书记双手叉腰的那张照片,是人们最为熟知的“焦裕禄形象”。在他身后的那棵未露全貌的小树苗,是焦裕禄亲手栽下的。56年过去了,那棵小树苗如今已华盖如云,挺拔伫立,人们亲切地称它为“焦桐”。兰考的命运其实和焦桐一样,风沙、洪涝、盐碱,恶劣的自然环境似乎注定了它要被贴上贫困的标签,可是兰考人民却以自己的智慧开拓了新的天地。
在焦裕禄精神的润泽下,如今的兰考——泡桐成林。为除“三害”而种下的泡桐,今天又以新的功能造福兰考人民。谁能想到,沙土地里自然生长的泡桐树做出来的琴发音会这么好,“共振感”会如此足。就这样,20世纪90年代起,兰考徐场村村民纷纷学做乐器开起了乐坊。2017年,徐场村有乐器厂54家,可生产20多种民族乐器,年产值超过1.2亿元的徐场村成了全国知名的“民族乐器村”。
几天前,我来到徐场村,村子里听到的是琴声悠悠,看到的是家家户户忙碌的身影。这一切使人们怎么也不敢相信这个村子曾经竟是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在一家琴坊,我听到了一个因泡桐而结下美好姻缘的故事。
2017年,大学毕业不久的卫晨欣受邀来到徐场村调试乐器,遇见了一位素衣飘逸的抚琴少年徐亚冲。徐亚冲也是村子里最年轻的制琴师。两个人在对民族乐器的交流碰撞中,滋生出情意。2018年桐花飘香的季节,徐亚冲鼓起勇气把卫晨欣约到了“焦桐”下,问出了那句深藏心底的话:“你愿不愿意从西安嫁到兰考来?”卫晨欣后来说,若是几年前,她可能会犹豫,因为害怕父母的阻拦——父母肯定不愿意把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的女儿嫁到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如今的兰考,不仅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还一天一个新模样。许多和徐亚冲同龄的兰考新一代,不再过着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而成了时尚、现代的新兰考人。一位农家子弟,一位音乐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就这样奇妙地走在了一起。
以前,泡桐树是那段艰苦岁月的最好见证;如今,泡桐树成了徐场村人新时代生活的最好注脚。
一个人,一棵树,树立了一种精神;一把琴,一股劲儿,打开了致富大门。如今,兰考人还保留着种泡桐的习惯。种泡桐的时候,老人们总要给孩子们讲起半个世纪前焦裕禄书记带领兰考人们种泡桐的艰难和坚定。也正因为如此,兰考泡桐制作出的乐器,每一个音符里都有着老百姓的感恩和怀念。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成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黄河边上的那位好官留下了一片泡桐林,让九曲黄河的最后一道弯熠熠生辉。今天的黄河边上泡桐花开,泡桐有声,琴瑟有情,奏响的是兰考人民脱贫致富的时代强音。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