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一碗面里的乡愁
0.00     定价 ¥ 39.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55909361
  • 作      者:
    赵瑜
  • 出 版 社 :
    河南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10-01
收藏
编辑推荐

如何对待一碗面,就是如何对待生存和生活。

凝望一碗面里的人间和人生,打捞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乡愁。

书中配图二十余帧,生动展现传统匠人精神和面食文化。


展开
作者简介

赵瑜,1976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出版长篇小说《六十七个词》《女导游》等六部,散文集《小忧伤》《小闲事:恋爱中的鲁迅》《小念头:恋爱中的沈从文》等十余部。其中《小闲事:恋爱中的鲁迅》被中央电视台《子午书简》栏目制作成五期专题节目,并入选DD网2009年度文学类图书畅销榜。曾获杜甫文学奖、在场主义散文奖等多种奖项。

展开
内容介绍

食物是一个载体,它带给我们温饱的同时,也一定带来了某种观念。而这种通过食物带来的观念,是柔软的,是温和的,同时,也是深情的。

作者打捞自己的面食记忆,记录制作空心挂面的传统匠人的日常生活,深情凝望与面食有关的人生与精神世界,还原中原人的一段历史和记忆,既富有人文底蕴,又有向传统文化寻根的意味。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麦收记忆

面条是和母亲关系密切的食物。

对北方人来说,回家里吃饭,几近一种特指,是吃母亲的手擀面。这是一种不需注释的默契:在黄河以北的更为广泛的区域,包括但不限于山西、山东、河南、河北,均是在中午的时候吃面,面为正餐。而早餐和晚餐则是吃稀饭。

在豫东乡下,晚饭后的人们相互的问话是:“喝汤了吗?”晚上的时候,大多数人家喝的是一种面糊,或者煮几块红薯、南瓜。因为是稀汤,所以问话是诚实的。

而早餐后的问语则更为简略,基本是两个字:“几碗?”因为豫东人的早餐,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固定喝一种玉米糊,唤作“糊涂”。问人几碗,就是,你喝了几碗糊涂。

而只有中午的时候,见面才会说,该回家吃“饭”了。饭特别重要。饭在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区域里,指的是一碗汤面。


面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统治着我的记忆。关于饥饿,我会想到我爷爷吃馒头的姿势,一般都是一只手拿着馒头,另一只手在下面接着馒头碎屑。那时候,乡村人给这些吃馍时掉落的渣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作“馍花”。是馍馍开出来的花。


在我成长的20世纪80年代,小麦有一半是要无偿地缴给国家的,叫作缴公粮。每一户人家,缴完公粮之后,所余的麦子不能支撑一个家庭全年吃上面粉,所以,渐渐地,乡村世界将小麦面粉与玉米面粉起了不同的名字。小麦面粉叫作“好面”,而玉米、大豆、高粱之类的面粉,叫作杂面。

将一种面粉称作“好面”,这是一种主观且有意识的分类。在二元对立的教育语境中成长的我们,对麦子的感情可想而知。


那时候的面粉是要过一种细罗的。尤其是做面条用的面粉,不过细罗,那么,过粗的面粉做出来的面条易断,不筋道。所以,如果在乡村世界里长大,遇到一种细雨的时候,父母亲会告诉我们,这雨叫作罗面雨。这比喻又一次让我们记住了面粉的珍贵。


如果面食对应的是母亲,那么小麦对应的是父亲。

父亲带着我和哥哥将收割好的小麦拉到场里。“场”字读第二声,在河南省的东部乡村,“场”是一个每年都要建设的平地项目。

收麦子,对农民来说,是一次战争。多年以后,母亲在郑州帮我们带孩子,某个夏天的中午,母亲坐在客厅里,对着我突然说了一句:“顺,看看外面的天多热,我的腰就今天特别酸疼。”因为,如果是在老家,这个时候,又该到地里收麦子了。

已经在城里住了很久的母亲,只要一想起收麦子,她的腰就会酸疼,甚至,两腿还会发软。


我的母亲因腰椎受伤,不到六十岁,便有些弓腰。这自然是年轻时农活儿过重,劳累所致。母亲说,她这一生,弯腰的次数就像我们家麦田里麦穗的数量一样多。种植,浇水,收割。割草,施肥,打药。她的前半生,是往泥土里浇灌自己的生命,养育了我们兄妹几人。就是这样,母亲用她身体的创伤时时在警示我们的出身。看到母亲,我就会想起一段饥饿且贫乏的日子。

…………


展开
目录

1       第一章  麦收记忆

25      第二章  私人河南面食志

47      第三章  手工面记忆

70      第四章  发现手工空心挂面

96      第五章  一碗空心挂面里的乡愁

150     第六章  手工挂面工厂

170     第七章  种彩色麦子的人

183     第八章  乡愁是迷人的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