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也是一种乡愁(中国专业作家作品典藏文库·屈兴岐卷)
0.00     定价 ¥ 65.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0525275
  • 作      者:
    屈兴岐
  • 出 版 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3-01
收藏
编辑推荐
  《也是一种乡愁(中国专业作家作品典藏文库·屈兴岐卷)》是一部散文随笔作品集,是“中国专业作家作品典藏文库·屈兴岐卷”之一种。
  作者是东北人,多年来对东北地区的方言颇有心得,深知方言对通语的滋养作用为中华民族文化形成的源泉之一。
  《也是一种乡愁(中国专业作家作品典藏文库·屈兴岐卷)》通顺易懂,阐释准确,使读者能有临其境闻其声的感觉。
展开
作者简介
  屈兴岐,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曾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驻会副主席。195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伐木人传》《祖母绿传说》,散文集《兴安雪》《七色光》《瞬间》《歌·号子·酒》,儿童中篇小说集《树海迷航》,长篇报告文学《金奖是怎样铸成的》《白森林告诉未来》《命运在今天决定》《三环火进军》《太阳传人》等。另外发表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随笔百余篇。部分作品译有外文版本或选入相关选集。两次荣获黑龙江省精品工程奖。散文曾获《人民日报》征文奖。
展开
内容介绍
  作者在书中总结了东北方言特色,包括豪爽、粗犷、率真、形象、简洁、富有哲理、性格鲜明。“回味东北方言,加以阐释,也是一种乡愁。”作者正是借方言而抒发自己内心深处一抹深深的乡愁。同时也给同样怀有乡愁的朋友们提供一份谈资,给在东北这方热土上的年轻书写者们捧出一份参照文字,也给史学、社会学、风俗学的研究者们,留下一些来自数百年生活中不断流传下来的直接素材。
展开
精彩书摘
  《也是一种乡愁(中国专业作家作品典藏文库·屈兴岐卷)》:
  第一章
  按下葫芦起来瓢
  此事刚解决,忽拉巴地又冒出一桩类似的事来。
  问题处理不过来了。
  从前,城乡一般人居家过日子,都有一口大水缸,放在“外屋”(明屋,厨房兼通左右两屋过道)干净地方。舀水用的是葫芦瓢,将葫芦一剖为二,便是瓢,这瓢,总是漂在水面上。按下去,一松手立刻还漂起来,如同跟人开玩笑一般。
  按葫芦抠籽
  一算计,一个葫芦能抠出多少籽粒,就得朝人家要多少籽粒,全不计有的多些,有的少些,有些籽粒不成熟,是抠不出来的。这样的人精明,却往往被认为太苛刻,与之交往都存一份小心。
  “那个人净凿死卯,按葫芦抠籽。”
  熬
  艰难忍受,坚韧地过平常日子。“多年老道熬成辙,多年媳妇熬成婆。”要往上升,过得好一点,常常要靠“熬”。
  熬日子
  得了慢性重病,开始还能活动,情形却是一天不如一天,竟是起不来炕了。亲友关心问候,家属附耳悄声说:“也就是熬日子了。”意思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了。
  爱小
  图小恩小惠,占小便宜。或性格使然,或心胸小,“眼皮狭浅”;或因生活太困难,无奈之举。人一旦爱小,心胸就很难开阔起来。容易被人拿斜眼看。
  挨板儿
  “别加楔,就快。”一个挨一个,依次进行。几个人攻守同盟,领头的放狠话:“这事是谁捅出去的?都不说?看我不挨着板儿收拾你们才怪呢。”
  挨刀的货
  诅咒。比一般骂人还阴一些。含义轻重,全看出于谁之口。
  矮子里拔大个儿
  要选择的货品质量都一般。又急着用,能将就就将就了,胡乱选一个就交差吧。这是得过且过思想,很难成大事。
  第二章
  巴掌大个地方
  形容地方太小,也就一巴掌大。
  “不就是个牌长(类似居民组长)吗?管个巴掌大的地方,架子倒像个县太爷。”
  扒拉
  扒拉,用手、棍子扒拉东西,挑挑拣拣。瓜呢,论个卖,挑大个儿的;樱桃呢,论斤,挑通红新鲜的。
  “我这樱桃熟透透的了,大嫂啊,可别扒拉来扒拉去了。挑花眼,都整秃噜皮,我还咋卖呀!”
  扒拉开前面挡道的人群,游泳一般跑到前面去。
  横扒拉竖挡,是真心拉架者的动作。架,是动“武把绰儿”。常言,君子动口不动手,打群架诸君,我想是君子小人各占一半。
  扒瞎
  扒瞎,也作巴瞎。扒,说。瞎,假话瞎话。瞎话跟假话是铁杆朋友。“别信,可别信!信,死了连裤子也穿不上。哪句话不扒瞎,他心里都难受。这小子,没一句是实的,放个屁都掺假。”
  扒皮认识他瓤儿
  不看表面,就知实质。对此人了解,那叫透。就是换副脸子,一撅尾巴也知道他拉几个粪蛋。
  一般都是对人品不咋着的人用这样的词儿。
  也说“不扒皮也认识他瓤儿”。
  扒墙头
  打牌的,不守游戏规则,抻长脖子,倾斜身子,斜眼偷看上下家的牌。
  另一意是本义。有一出蹦蹦(近似二人转),说张生跳过粉皮花墙,去幽会莺莺。他虽是读书人,却也不会是非礼勿言、非礼勿闻、非礼勿视的主儿。如不先扒墙头,偷看一下人家来了没有,好像也不会贸然行事。
  扒扯
  本义是往高处攀缘。
  引申为为了升发,费尽心机,不择手段,用尽吃奶力气,不惜手蹬脚刨。
  还有编瞎话、胡说八道诋毁人之意。
  八竿子打不着
  一条竿子就不短了,八根竿子接起来都碰不上,是说离得太远。
  一竿子打不着,打八竿子也打不着。也是离得远,够不着。
  一般指拐了几道弯才认乎上的远亲,“小锁子,不就西下洼子老王家三小子吗?那是我四姨父小舅子连桥的妻侄的表兄弟,还是叔伯的,哪算啥亲戚了?八竿子打不着啊”。
  八碟八
  从前农村殷实人家办红白喜事,最豪华的宴会。每张桌上,要上十六道菜。其中八样是盘子盛,另八样,碗装。厨房搭在露天,吱吱啦啦,热气腾腾,香飘邻里。热天,厨师忙得汗用袖子抹。落忙儿端盘子的,扎着白围裙,一路平稳碎步,口喊慢回身——
  那八碟八碗里,鸡鸭鱼肉、时鲜蔬菜、豆腐粉条是有的。但什么大虾燕窝鲨鱼翅之类,听也没听说过。让酒让菜,大支客(主持人)穿半截长袍,说邻里乡亲亲朋好友吃好喝好之类的客气话。坐席的则互相让。筷头子点着菜,说:“那,咱就别装假了,可劲儿造,可劲儿造。”气氛里,满是喜兴和谐。
  小时,曾跟着小脚母亲去坐过一回这样的席。上来一碗肉,母亲说,叫豆豉肉。我光看,一口未吃。因小时若看白翻翻的猪肉,就恶心,尽管每年也见不到几次。这菜名,至今还记得。
  八股绳
  挑着挑子(担)走乡串屯的零售小贩,也叫货郎子。挑子两头各一只筐,筐有四根绳。故俗称挑八股绳的。
  有几种。卖主食,主要是烧饼麻花。品种少,图方便,他们只挎一只扁扁的木箱,盖一厚棉垫,以求保温。
  卖鲜鱼。筐用秫秸篾子编成,透风渗水,捂不着鱼。形状像家里常用的“大枕头”。上面苫一层新割的香蒿,一股清新气。大鲤子新出水,还尬巴嘴呢。扁担长而薄,越往两头越细,一走一扇,看着轻巧轻松。
  卖酸梨、瓜子大块糖。梨是冻梨,相互一碰,咯啦啦响。孩子啃着吃,得倒换着手。大块糖,也叫糖瓜子、灶糖。到腊月二十三这天,家家必备。送一家之主灶王上天述职,担心他老人家竹筒倒豆子,有啥说啥,就念叨:“灶王爷,上西天,好话多说,赖话少说。”家里主妇觉得赖话少说,说一句也不好啊,干脆,供灶糖吧,嘴一黏,一句别说得了。
  卖瓜的。扁担与鱼贩的差不多,筐却是柳条编成。不过屯屯有瓜园,他们雁飞一样挑进县城。找个凉快地儿一坐,尖顶草帽子摘下来当扇子。悠悠闲闲,一袋烟的工夫,磕打筐了,收工。
  最受欢迎的,要数卖日用品的。挑子简直就像柜台。他们的拨浪鼓一响,鼓声飞进各家窗户门儿,人们心里都一痒痒。你听吧,巧声巧调,他还唱起顺口溜:“姑娘扎的红头绳,小子玩的拨浪鼓,顶针绣针纳鞋底的大号针,双妹雪花膏,胭脂随意挑,烟袋锅,烟袋嘴,烟袋杆是乌木的。枣木梳子竹篦子,大花小朵是绒的。”
  于是,院子里鸡咯咯叫,小子、r头跑来,姑娘媳妇大大方方、扭扭捏捏、迟迟疑疑跟来了。那位铜烟嘴想换玉石嘴的老太太,也压阵脚,站在圈外了。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附录
后语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