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一种乡愁(中国专业作家作品典藏文库·屈兴岐卷)》:
第一章
按下葫芦起来瓢
此事刚解决,忽拉巴地又冒出一桩类似的事来。
问题处理不过来了。
从前,城乡一般人居家过日子,都有一口大水缸,放在“外屋”(明屋,厨房兼通左右两屋过道)干净地方。舀水用的是葫芦瓢,将葫芦一剖为二,便是瓢,这瓢,总是漂在水面上。按下去,一松手立刻还漂起来,如同跟人开玩笑一般。
按葫芦抠籽
一算计,一个葫芦能抠出多少籽粒,就得朝人家要多少籽粒,全不计有的多些,有的少些,有些籽粒不成熟,是抠不出来的。这样的人精明,却往往被认为太苛刻,与之交往都存一份小心。
“那个人净凿死卯,按葫芦抠籽。”
熬
艰难忍受,坚韧地过平常日子。“多年老道熬成辙,多年媳妇熬成婆。”要往上升,过得好一点,常常要靠“熬”。
熬日子
得了慢性重病,开始还能活动,情形却是一天不如一天,竟是起不来炕了。亲友关心问候,家属附耳悄声说:“也就是熬日子了。”意思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了。
爱小
图小恩小惠,占小便宜。或性格使然,或心胸小,“眼皮狭浅”;或因生活太困难,无奈之举。人一旦爱小,心胸就很难开阔起来。容易被人拿斜眼看。
挨板儿
“别加楔,就快。”一个挨一个,依次进行。几个人攻守同盟,领头的放狠话:“这事是谁捅出去的?都不说?看我不挨着板儿收拾你们才怪呢。”
挨刀的货
诅咒。比一般骂人还阴一些。含义轻重,全看出于谁之口。
矮子里拔大个儿
要选择的货品质量都一般。又急着用,能将就就将就了,胡乱选一个就交差吧。这是得过且过思想,很难成大事。
第二章
巴掌大个地方
形容地方太小,也就一巴掌大。
“不就是个牌长(类似居民组长)吗?管个巴掌大的地方,架子倒像个县太爷。”
扒拉
扒拉,用手、棍子扒拉东西,挑挑拣拣。瓜呢,论个卖,挑大个儿的;樱桃呢,论斤,挑通红新鲜的。
“我这樱桃熟透透的了,大嫂啊,可别扒拉来扒拉去了。挑花眼,都整秃噜皮,我还咋卖呀!”
扒拉开前面挡道的人群,游泳一般跑到前面去。
横扒拉竖挡,是真心拉架者的动作。架,是动“武把绰儿”。常言,君子动口不动手,打群架诸君,我想是君子小人各占一半。
扒瞎
扒瞎,也作巴瞎。扒,说。瞎,假话瞎话。瞎话跟假话是铁杆朋友。“别信,可别信!信,死了连裤子也穿不上。哪句话不扒瞎,他心里都难受。这小子,没一句是实的,放个屁都掺假。”
扒皮认识他瓤儿
不看表面,就知实质。对此人了解,那叫透。就是换副脸子,一撅尾巴也知道他拉几个粪蛋。
一般都是对人品不咋着的人用这样的词儿。
也说“不扒皮也认识他瓤儿”。
扒墙头
打牌的,不守游戏规则,抻长脖子,倾斜身子,斜眼偷看上下家的牌。
另一意是本义。有一出蹦蹦(近似二人转),说张生跳过粉皮花墙,去幽会莺莺。他虽是读书人,却也不会是非礼勿言、非礼勿闻、非礼勿视的主儿。如不先扒墙头,偷看一下人家来了没有,好像也不会贸然行事。
扒扯
本义是往高处攀缘。
引申为为了升发,费尽心机,不择手段,用尽吃奶力气,不惜手蹬脚刨。
还有编瞎话、胡说八道诋毁人之意。
八竿子打不着
一条竿子就不短了,八根竿子接起来都碰不上,是说离得太远。
一竿子打不着,打八竿子也打不着。也是离得远,够不着。
一般指拐了几道弯才认乎上的远亲,“小锁子,不就西下洼子老王家三小子吗?那是我四姨父小舅子连桥的妻侄的表兄弟,还是叔伯的,哪算啥亲戚了?八竿子打不着啊”。
八碟八
从前农村殷实人家办红白喜事,最豪华的宴会。每张桌上,要上十六道菜。其中八样是盘子盛,另八样,碗装。厨房搭在露天,吱吱啦啦,热气腾腾,香飘邻里。热天,厨师忙得汗用袖子抹。落忙儿端盘子的,扎着白围裙,一路平稳碎步,口喊慢回身——
那八碟八碗里,鸡鸭鱼肉、时鲜蔬菜、豆腐粉条是有的。但什么大虾燕窝鲨鱼翅之类,听也没听说过。让酒让菜,大支客(主持人)穿半截长袍,说邻里乡亲亲朋好友吃好喝好之类的客气话。坐席的则互相让。筷头子点着菜,说:“那,咱就别装假了,可劲儿造,可劲儿造。”气氛里,满是喜兴和谐。
小时,曾跟着小脚母亲去坐过一回这样的席。上来一碗肉,母亲说,叫豆豉肉。我光看,一口未吃。因小时若看白翻翻的猪肉,就恶心,尽管每年也见不到几次。这菜名,至今还记得。
八股绳
挑着挑子(担)走乡串屯的零售小贩,也叫货郎子。挑子两头各一只筐,筐有四根绳。故俗称挑八股绳的。
有几种。卖主食,主要是烧饼麻花。品种少,图方便,他们只挎一只扁扁的木箱,盖一厚棉垫,以求保温。
卖鲜鱼。筐用秫秸篾子编成,透风渗水,捂不着鱼。形状像家里常用的“大枕头”。上面苫一层新割的香蒿,一股清新气。大鲤子新出水,还尬巴嘴呢。扁担长而薄,越往两头越细,一走一扇,看着轻巧轻松。
卖酸梨、瓜子大块糖。梨是冻梨,相互一碰,咯啦啦响。孩子啃着吃,得倒换着手。大块糖,也叫糖瓜子、灶糖。到腊月二十三这天,家家必备。送一家之主灶王上天述职,担心他老人家竹筒倒豆子,有啥说啥,就念叨:“灶王爷,上西天,好话多说,赖话少说。”家里主妇觉得赖话少说,说一句也不好啊,干脆,供灶糖吧,嘴一黏,一句别说得了。
卖瓜的。扁担与鱼贩的差不多,筐却是柳条编成。不过屯屯有瓜园,他们雁飞一样挑进县城。找个凉快地儿一坐,尖顶草帽子摘下来当扇子。悠悠闲闲,一袋烟的工夫,磕打筐了,收工。
最受欢迎的,要数卖日用品的。挑子简直就像柜台。他们的拨浪鼓一响,鼓声飞进各家窗户门儿,人们心里都一痒痒。你听吧,巧声巧调,他还唱起顺口溜:“姑娘扎的红头绳,小子玩的拨浪鼓,顶针绣针纳鞋底的大号针,双妹雪花膏,胭脂随意挑,烟袋锅,烟袋嘴,烟袋杆是乌木的。枣木梳子竹篦子,大花小朵是绒的。”
于是,院子里鸡咯咯叫,小子、r头跑来,姑娘媳妇大大方方、扭扭捏捏、迟迟疑疑跟来了。那位铜烟嘴想换玉石嘴的老太太,也压阵脚,站在圈外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