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儒藏论坛(第十四辑)
0.00     定价 ¥ 99.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0361033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5-01
收藏
内容介绍
  《儒藏论坛》是由四川大学《儒藏》编纂委员会主办的学术集刊,由四川大学《儒藏》编纂委员会主办,四川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助项目、中国孔子基金会、国际儒学联合会、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联合资助的学术集刊。该刊由四川大学教授、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中华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兼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舒大刚担任主编。旨在弘扬儒学文化、儒家精神与巴蜀文化,及时反映《儒藏》的编纂情况。
  《儒藏论坛》每年出版一辑,每辑围绕《儒藏》、儒学、蜀学的相关问题,集结国内该研究领域的学者的相关高质量论文,并予以出版。收稿范围为有关儒学研究的学术论文,内容涉及儒学人物、文献、流派、思想、文化、教育及儒学史、蜀学研究等。
展开
精彩书摘
  《儒藏论坛(第十四辑)》:
  (一)通过儒学沟通心灵,培育互信
  1.构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及其居民之间的心灵沟通平台以促进中国企业、投资者与相关国家居民之间信任的建立。尽管如今学界对信任的定义仍存在争议,具体内容也模糊不清而难以统一,但为了阐述方便,笔者认为信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需要了解对方有何需求与期待,并对这些需求按照轻重缓急和自己能力所及进行排序,以便根据可能加以满足;另一方面则要言行一致,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然而,进入一个陌生国度从事投资、经营或其他活动,要建立与东道国民众之间的信任是非常困难的。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加大对不同宗教的了解。为此,可考虑以儒学文化及其精神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形象大使,利用儒学加强与不同宗教团体、宗教组织的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包容差异来避免误会与矛盾激化,逐步积累互信以达到沟通顺畅、相互信任。
  2.以言行一致促进彼此信任的培育与建立。不同主体或人与人之间的重复博弈结果的一致性能够有效地促进博弈双方信任的建立。这是因为重复博弈能够验证言行是否一致,若一致则有助于培育博弈双方的认同及信任,信任建立的前提要求结果可验证、理论或计划同实际行动的高度一致性,从而使他人或其他群体相信其诚实可信。因为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原本就是相辅相成的,即便对对方的言行有可信的预期,那也需要在实际行动中去检验自身的了解与判断是否正确;若预期有偏差甚至完全错误,就更要在实践中进行反复试错以修正至自己认为客观准确的内容及或矫正标准。而增加彼此了解比较有效的渠道便是通过博弈双方都认同的宗教组织或宗教化文化,儒学就具有类似的特征与功能。而对于中国而言,满足对方期待的实际行动,实质就是互惠,而不是施舍,且要按照对方所认可的方式、方法,这自然更需要智慧和勇气。
  当然,互惠又可分为“普遍性互惠”和“均衡性互惠”两种情况。“普遍性互惠”是指交换关系并不是即时的或对等的,在短时间内看甚至是不计回报和不均衡的;而“均衡性互惠”则强调即时性、对等性。因此,普特南(Hilary Whitehall Putnam)认为“普遍性互惠”是一种具有高度生产性的社会资本,能把自我利益和团结互助有机结合,对达成集体行动非常重要。可见,“普遍性互惠”极为重要,是达成普遍信任的基础。而类似宗教的儒学则由于其自身独特的属性成为促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实现“普遍性互惠”的一个重要因素。众所周知,世界三大宗教普遍追求非现世利益,现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在彼岸或来世的美好生活。而站在彼岸看现世,眼光就会变得长远和从容。但现世的苦难和挫折无论是在神那里还是日常生活之中均需要智慧和努力来消解,尤其要在现世通过做好事和帮助有需要的人来换取来世的奖赏,而违反神的意志的人和作恶的人会在来世受到惩罚,这些在来世的奖惩使得信徒之间的互惠更普遍,使其有可能倾向于脱离索取即时、短暂和眼前的利益回报的想法,至少是在思想上会积极地树立起利他主义价值观。而儒学强调仁爱利他、立德行善,这是利他主义价值观的最为直接的表现和实现路径,有助于普遍信任的达成。在这里,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信任可进一步细分为“特殊信任”和“普遍信任”。“特殊信任”仅存在于紧密联系的共同体,诸如以血缘、地缘或其他现实利益为纽带的俱乐部化群体之中,其数量有限且具有较明显的排他性,只因当事人之间非常熟悉而产生的信任,也就是说信任与否取决于对方是否是自己熟悉的人;否则,会因人而异。而“普遍信任”是指在社会层面,对非特指对象的普遍的他人的信任,也就是指非私人化或间接性的信任,具有广泛性。而具有共同信仰的较为松散的宗教团体就属于产生社会信任的场域。在东南亚乃至世界都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儒学便是如此,我们可考虑围绕儒学开展民间交流活动,凝聚儒教信众;推进儒学文学艺术创作和儒学文化交流,提升儒学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
展开
目录
儒学学科建设笔谈
“西部儒学”的研究何以可能?
关于巴蜀哲学特色的思考
关于构建中国少数民族儒学的初步设想

儒学论衡
走出“律令体制”——重新认识中华法系
儒学文献总目提要序
苏轼策论中的“君子”人格与儒家政治情怀
承继与演绎:清代《国语》研究成果评析
承先启后旷世独绝——谢启昆《小学考》述论
清初关中王学述论
关学的“眉县宗指”
廖平经学思想研究的新开展

企业儒学
当代儒商对儒家思想的创造性转化
以儒学为基础培育信任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儒学文献
《左传》“杞侯”考
“朱熹谱序”五篇辨伪
明清政书著述钩沉十种
四川新繁“四费”著述考录

儒学随笔
从“南音”到文翁

研究生论坛
象天法地,以教人伦之德——论“德配天地”在先秦服饰中的体现
《四库提要辨证》子部医家类研究

附录
2018年度“纳通儒学奖学奖教金·优秀征文奖”获奖名单
2018年度“纳通儒学奖学奖教金·西部儒学贡献奖”获奖名单
2017年度“纳通儒学奖学奖教金”获奖名单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