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
早在 19 世纪末,电影已朝两个方向发展,即现实主义(realistic)和形式主义(formalistic)。19 世纪 90 年代中期,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Lumière Brothers)就用短片记录每日所发生的事,借以娱乐观众。诸如《火车进站》(The Arrival of a Train,见图 4-4a)等影片,会使得观众着迷,主要便是因为这些影片捕捉了事件流动、自然的影像,宛如随处可见的真实生活。约莫同一个时期,乔治·梅里爱(Georges Méliès)也拍了一连串强调纯属想象的奇幻影片。诸如《月球旅行记》(A Trip to the Moon,见图 4-4b)等电影,都典型地混合着幻想式的叙事和奇巧的摄影。长久以来,我们都认为卢米埃尔兄弟是电影写实传统的建立者,而梅里爱则是形式传统的始祖。
"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只是概括而非绝对的名词。当我们用这两个名词来规划某些极端倾向这两种风格的电影,这两个名词就挺管用。但是风格如此清楚的电影并不常见,换句话说,很少有电影是绝对的形式主义或现实主义。同时,我们当注意"现实主义"(realism)和"现实"(reality)的分野。现实主义是一种特别的"风格",而"现实"则是所有电影(不论写实还是表现)的原始素材。基本上,导演在现实世界中寻找题材,但是他们如何处理这些材料?如何设计及经营?才是决定他们风格的重点。
大致来说,写实的电影企图尽量以不扭曲的方式再复制现实的表象。在拍摄事物时,电影工作者想要表达与生活本身相似的丰富细节。但是无论现实主义或形式主义的电影导演,都必须选择(强调)混乱现实中的细节,而现实主义电影中,这个"选择"的因素较不明显。简言之,现实主义者较想保持一种幻觉,即他电影中的世界是未经操纵而较客观地反映了真实的世界。另一方面,形式主义者却毫不做这种处理。他会故意使素材影像扭曲或风格化,使大家明白其影像并非真的事件或事物。他也会故意扭曲其细节的时空脉络,使其"世界"与真正可见的物质世界大不相同。
现实主义的风格大致来说并不醒目。其艺术家在面对素材时,宁愿抹杀自己,较关心电影显现了什么,而非如何操纵这些素材。摄影机的运用是相当保留的,它基本上是被当成记录的工具,尽可能不做"评论"地复制表面可见的事物。某些现实主义者的目的常是粗糙的视觉风格,在形式上并不求完美。其最高准则是简单、自然、直接。不过,这可不是说现实主义电影缺乏艺术性。因为最好的现实主义艺术擅长的便是隐藏其艺术手段。
形式主义的电影风格就花哨许多。导演所关切的是如何表达他对事物主观和个人的看法。形式主义者通常是表现主义者(expressionists),形式主义的自我表现至少和题材本身一样重要,其内在的精神面、心理的现实,都可经由扭曲外在现实世界的表面达成。摄影机被用来评论题材,是强调本质意义而非外在现实的方法。形式主义的电影有相当程度的操纵和对"现实"风格化的处理。
大部分现实主义者认为"内容"比"形式"和技巧重要。题材本身永远是最重要的,任何分散对内容的注意力的方法都值得怀疑。的确,写实电影的极端会倾向于纪录片,强调人与物的真实摄像(见图 1-3),而形式主义电影则强调技巧与形式,其极端的例子往往可在先锋派影片中看到(见图 1-7)。这些电影非常抽象,其纯粹的形式[即非具象(nonrepresentational)]的色彩、线条和形状构成了唯一的内容。大部分剧情片都居于这两个极端之间,一般被称为古典电影(classical cinema,见图1-5)。
甚至"形式"和"内容"这两个名词也不是那么壁垒分明。的确,许多时候,这些名词意思差不多,只是强调的程度不同而已。一个镜头的形式?即一个题材如何被拍摄下来?即是其真正的内容,不一定与现实中该题材给人的印象相同。传播学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曾经指出,一种媒介所传递的内容实际上即是另一种媒介。比如说,用一张照片(视觉影像)描述一个男人吃苹果(味觉),内里就牵涉到两种媒介:每种媒介传播信息?内容?的方法亦不同。要用口语描述一张吃苹果男人的照片又会牵涉到另一种媒介(语言),其传播信息的方式也不一样。这三种方式所传播的确切信息均被媒介决定,虽然,传播的内容是相同的。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