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西人引介到国人自制,从上海到全国,纪录片至今走过百年发展历程,其记录历史、传播讯息、知识承载、文明开化等功能逐步显现,类型渐次多元,作品日益宏富,成为大众传播媒介中的有生力量。对此进程,本书援引各时段作品予以分析,勾画了纪录片诞生于上海并在上海率先起步、发展走向成熟的渊源,从纪录片历史发展缩影探寻纪录片本土化、中国化的路径。
20世纪初,记录政治生活、历史、地理的电影短片即纪录片诞生于上海。此后,纪录片一直未停止对城市历史的记录和书写,触角深入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发展与社会生活,成为“时间的胶囊”,储存着时代的记忆。得风气之先的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也是中国纪录片的发祥地。本书撷取纪录片发展史中上海样本,以鲜活的纪录片为案例,附录鲜见的解说词,分析萌芽、勃兴、转折、奋进、开放等五个阶段纪录片作品的特质与取材转向,解读纪录片在讲述城市故事、传达时代精神、建构城市理想、形塑城市文化等方面价值和意义。
纪录片的文献价值是其重要的文化特征。从《史记》到《清史稿》,印刷文献所记载的是不朽的民族记忆,而早期纪录片以震撼的影像资源成为“现代”的时间胶囊。从文化的角度来讲,上海之所以成为上海,赖有可以诠释历史的“影像史记”。
中国正处于史无前例的飞速发展的时代,一个世纪以来的纪录片影像,成为记忆研究的宝库,这不仅是个体的记忆,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城市的集体记忆。这是与印刷文化截然不同的介质,“这些数据载体绕过了传统的档案渠道,作为独一无二的民族志的文件,也使一部底层历史的重要材料得以保存” 。一直以来,上海这座城市从未停止过被纪录影像的书写,上海本土纪录片创作者植根海派文化,持续地记录着上海这座城市的变革,调整着讲述城市的方式,其触角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上海的城市发展与社会生活。城市文明与纪录影像的多重互动,也使得上海纪录片在中国纪录片版图上独树一帜,诸多具有深厚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的影像作品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标识。
“进入电视时代以后,人们对当前事件的认识已经无法脱离屏幕上的图像。” 从胶片到磁带,从电视平台、影院到新媒体,记录的介质与传播平台不断变化,上海纪录片也从创始期走到成熟期。纪录片美学不断嬗变、演进,但有一点却在不断强化,即对都市以及从摩天大楼到石库门里弄中个体生命的深入记录,一部部的上海纪录片,构成一本大书,回答着一个终极的问询:上海人是怎么样的一种人、上海城市文明所从何来?
纪录片不只是城市肖像,还要讲述城市的故事、传达城市精神、展现城市理想,并体现公共价值,将上海置于中国乃至世界的视角下进行审视,以鲜活的案例、前沿的理念,“深描”出上海文化的内涵,寻求更广阔的视野与更深厚的思考。“愿乞画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上海纪录片最终还是要走上海的路,以从容大气的姿态,汇入中国纪录片的江河。
绪论 影像上海:变革中的城市文明
一 城市历史的记录者
二 城市灵魂的描绘者
三 城市身份的建构者
第一章 萌芽与发轫(1908-1949)
一 纪录之诞生
二 商务印书馆摄影部
三 启蒙与改良
四 新闻片与写实主义
五 战火中的纪录
六 尘无的纪录观
七 他者的视野
第二章 勃兴与迂回(1949-1978)
一 纪录片的基本问题
二 导演的影响
三 艺术性纪录片
四 科教电影的黄金时代
五 海派科教片的创作特征
六 伊文思与安东尼奥尼
第三章 新路与转折(1978-1990)
一 纪录电影
二 电视时代开启
三 滥觞于电视外宣
四 电视节:契机和舞台
五 牛山纯一与艾伦•米勒
第四章 崛起与奋进(1990-2000)
一 《纪录片编辑室》(上)
二 《纪录片编辑室》(下)
三 电视纪录片全盛时期
四 研讨与争鸣
五 影视合流
第五章 开放与多元(2000年以来)
一 纪实频道
二 SMG纪录片创作
三 纪录电影
四 文献与研究
附录
《淞沪会战纪实》解说词
《上海交响曲》解说词
《不平静的夜》解说词
《泥石流》解说词
《大庆战歌》解说词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中国纪录片的历史不长也不短,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上海纪录片在中国是一个“山头”,今天时髦的说法叫地标。李涛在纪录片领域耕耘有年,屡有建树,接续了纪录片的可贵传统,又在学术上有着独到见解,这与他的渊博、严谨、韧性有关。这部著作不仅告诉我们,上海纪录片是怎么一路走来的,也构成了对上海文化脉动的梳理。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位从事纪录片创作的学者为上海纪录片历史所作的一部动人心魄的纪录片,很老实,很靠谱。
——康健宁 纪录片导演
上海作为现代城市的幸运之一,是他伴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一起成长,从照相、电影、电视到数码科技,有着150年以上的全记录。将上海纪录片的发轫与勃兴,始终置于上海城市文化的背景中加以讨论,是本书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就使得它不只是一个行业的记录,也是对城市文化的发掘与提炼,更是“图像证史”的学术收获。我有幸见证上海电视台多种纪录片的创作,与本书作者也有过合作,对纪录片从业者甘苦有深切的同情,他们的思考、求真、博学,是上海文化中至可宝贵的元素。
——李天纲 复旦大学教授
上海的纪录片一直是上海电视文化的骄傲,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人的努力成就了一个个传奇。当然,时代是有更多期许的,对纪录片是有着更多的瞩望和“跨前一步”、深入诠释的文化需求的。就当下而言,纪录片的文献还相对零散,即便是新近发生的一些事情,能说清楚的也很难。而李涛是个有心人、一个有着辉煌纪录片成就的著名导演,他以令人信服的专业执镜暨学者的眼光,爬梳剔抉,将众多重要的史料打捞出水;他一系列上海重大纪录片项目亲历者的身份,又令这部上海纪录片百年史在极高的文献价值之外,还具有现实荡气回肠、可感可思的“贴地飞行”的多重启迪,令大量观众翘首以待。我作为李涛作品的长期观者之一,由衷的祝贺、推荐之!
——滕俊杰 导演、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