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历史与建构:文学史研究与书写(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中文学科建设丛书)
0.00     定价 ¥ 5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21325089
  • 作      者:
    詹福瑞、张晓慧
  • 出 版 社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2-01
收藏
编辑推荐

《历史与建构:文学史研究与书写》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中文学科建设丛书"中的一册。本套丛书共分6册,其中有5册是以北外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五个二级学科方向研究所为单位,从老师们已发表过的论文中撷取1—2篇学术含量高、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将其裒辑成册,以彰显本学科方向的研究重点及特色。另有1册是学院2019年11月份所召开的学术会议"历史与建构:文学史研究与书写"的论文集。

展开
作者简介

詹福瑞,1953年生,毕业于河北大学,文学博士,教授。原国家图书馆馆长,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与评审委员,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心雕龙研究会会长,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光明日报》《新华文摘》等国内文科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多篇。


张晓慧,1960年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执行院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理事,《国际汉语教育(中英文)》编委会副主任。从事汉语教学与传播30余年,研究方向为语言国际传播、专门用途语言教学和国际汉语教师发展。


展开
内容介绍

  《历史与建构:文学史研究与书写》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中文学科建设丛书"中的一册,是学院2019年11月份所召开的学术会议"历史与建构:文学史研究与书写"的论文集。本次会议邀请有30余位从事文学研究的全国知名学者参加,会议主题涉及"百年文学史观反思""文学史撰写模式研究与反思""文学史与经典化""剑桥中国文学史、哥伦比亚文学史及其海外中国文学史的讨论""对未来文学史写作的展望"等多方面,会议所引发的理论思考,将对文学史书写做出强有力的推动。

展开
精彩书摘
  《历史与建构:文学史研究与书写(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中文学科建设丛书)》:
  中国现代文学史最初的几位撰写者,几乎都是受到了鲁迅先生的影响。
  我们知道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和《汉文学史纲要》的写作,直到今天还是学界一个重要的参考资料。鲁迅先生从事小说翻译,从事小说写作,又写小说史,几个经验都带到了自己的文学史写作里面。特别是《汉文学史纲要》,里面隐含很多西方文论元素,这个后来对于文学史研究的学者有很大影响,尤其是王瑶先生。我们知道,他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史稿》里面始终有一种左翼的理念模式,鲁迅的经验他运用得比较得体。王瑶先生最初是研究中古文学史,他把研究古代文学的方法用到了现代文学研究当中,所以奠定了这个学科的基础。但是由于当时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以及王先生本身是左翼学者,文学史遗漏了很多的作家。他的书出版以后,香港的曹聚仁先生非常不满,他就写了一本书叫作《文坛五十年》,把王瑶遗漏的重要作家打捞出来讲。曹聚仁先生是一个史学家,他在上海教书主要研究历史学的,后来做了记者。他是以历史学的眼光来看文坛,视角就有点特别了。
  唐弢先生也是现代文学史的专家。他本身是一个作家,也是经历过现代文学风潮的一个左翼学者。他的文学史写作是搭了一个班子,按照流行的观念写作。没有办法,这是一个规定动作,他自己非常不满意。1962年出版的《书话》一书中,他把文学史当中不能表达的人物,不能表现的思想,比如对郁达夫、周作人的欣赏,用书话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是当时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尴尬局面。
  夏志清先生这本书的出版填补了一些空白,因为他是左翼之外的一个话语。我们细看一下夏志清的背景,他自己是研究西方文学史的,所以他在写作中国现代小说史的时候,西方文学史的参照一直存在他的文本里面。比如读解钱钟书,看到流浪派小说跟钱钟书文本之间的关系。夏志清又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对于旧式辞章颇为敏感。他研究张爱玲的时候,经常从张爱玲的文体里面寻找曹雪芹精神的余脉,《红楼梦》的语言、服饰,对人物的描写,如何影响了张爱玲,这里面都有一种贯通。夏志清文学史的文本里面,是有古今中外视角的。
  夏先生一个主要的观点,是研究文学史的人首先是一个批评家。文学史家应该是批评家,批评是文学研究的基础,核心元素就是文学的鉴赏。沿着这个思路,文学史就从意识形态和一般史学的框子里游离出来,表现出文学鉴赏的趣味,这样它的研究体例就和传统的文学史有了一些差异。眼光是现代的,因为有远离左翼的自觉,文学史的格局以肯定个性为主,私人空间里的独白颇多,自然就有了诸多的发现。他对老舍、巴金等人的评价非常到位,会心之处常常溢满他的字里行间,显示出他很好的自信和诗性。但是他对左翼作家特别有微词,由于他自己的自由主义立场,他对鲁迅、丁玲、茅盾评价都不高,尤其是对鲁迅评价不高,这能看到他知识上的盲点。鲁迅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难题,因为他挑战了我们的流行色,挑战了人常规的思维。他的这种先锋性和革命性,撕裂了我们固有的汉语表达方式,进入了另外一个审美王国。所以这样一种奇特的意识存在,我们用既有的自由主义观点或者左翼观点都无法涵盖鲁迅,无法描述他的存在。这里面显示了夏志清在面对鲁迅的时候充满一种无力感,所以他只能用一种很平庸的流行鉴赏眼光描述鲁迅,显得非常无力。
  书出版以后,捷克学者普实克(Jaroslav Prusek)对他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他不了解中国现代革命,不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复杂背景,革命性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所产生的文学有它自身的价值。看到这个批评以后夏志清曾经有过回应。夏志清的回答似乎也勾勒出他文学史的基本观点:他认为中国文学研究不能够被研究对象的信仰所左右,使命感与社会功能不及文本阅读,文本阅读的结论更为重要;文学史与小说史首先要做文学文本的梳理,而不是看作家的倾向如何等。当然,后来他自己对鲁迅、对左翼的看法有所变化。夏志清给我们的文学史写作带来了一种冲击,使我们感受到了文学史写作无限的可能性。因为在左翼,尤其是在列宁主义思潮下,那样一种思考审美问题和文学史的方式,会带来一些认知的盲点。所以应该感谢他的这样一个文本的出现。后来有些学者和他的对话,与之商榷的文章特别多,这也是自然的。
  看了夏志清的文学史写作以后,我个人感受到文学史的确对于写作自身的要求非常强。本雅明(Walter Benjamin)讨论这个话题时认为文学史是由文学批评派生出来的。
  ……
展开
目录

一、开幕致辞 

文学史书写与研究的四点感受

文学史的新背景:学术国际化、知识商品化、方法技术化

北外文学史研讨会的内容和目的

二、主旨报告 

对《西方美育思想史》书写的几点思考                                

深层研究是文学史书写的基础                                                

夏志清文学史观念的几个问题                                                  

经典的"发生"与文学史"重写"中的问题

中国近代文学研究70年                                                     

文学史观的诊断与修复

三、分组讨论 

先秦至唐五代文学组•讨论集                                    

宋、元、明、清、近代文学组•讨论集                            

文艺学、现当代及比较文学组•讨论集                                    

四、闭幕总结 

先秦至唐五代文学组•讨论总结                                           

宋、元、明、清、近代文学组•讨论总结                                      

文艺学、现当代及比较文学组•讨论总结                                      

北外文学史会议的三点启发                                                  

五、与会专家相关文学史观点补录

对《西方美育思想史》书写的几点思考

深层研究是文学史书写的基础

也谈先秦文献所谓写抄本问题                                                  

文学史书写的优劣得失与相关思考——以《剑桥中国文学史》为例        

中国文学史过程性描述的立场与内涵( 

"文学史"何以写成了"文化史"——谱系学视野下的日本首部"中国文学史"

关于两部海外中国文学史的讨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