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记载,大塘汪山土库程氏家族人才辈出,特别是在清朝,仅嘉庆五年(1800)至宣统二年(1910)100多年间,那里出了举人21名、进士7名,遍布清朝各部各省的官员100余名,受封为“总督”“尚书”“一品夫人”的有十几位,成就了当时大塘程氏家族“一门三督抚,五里六翰林”的辉煌。清晚期湖广总督程蟊采,江苏巡抚程焕采,安徽、浙江巡抚程楙采三兄弟即谓之“一门三督抚”。
俗语说“富不过三代”,然而,程氏族人于汪山土库聚族而居,逾百年,历经七八代长盛不衰。他们家族到底有着怎样不同凡响的治家良方呢?我们不妨沿着历史的印迹,走进汪山土库这座精神家园,感悟程氏家族的家风正气和悠悠过往。
程氏家族的家训主要是程桥采长子程鼎芬于光绪六年(1880)辑录而成的《程氏三世言行录》。该书记录了程甭采、程焕采、程楙采等兄弟及其父母、祖父母三代人教育训示子女的言论,大体分为修身、持家、处世、治学、理政五个方面,蕴含了“忠、孝、廉、节”等丰富的传统道德思想,体现了程氏家族对国家的忠孝、对理学的推崇和对自身修养与操守的要求,至今润泽子孙。
汪山土库程氏家训的特色主要体现在:
一是耕读传家、重教崇文。汪山土库程氏家族的崛起与教育密不可分,这个家族能够七八代长盛不衰,重视教育是一大秘诀。他们先是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培养,逐渐发展到办私塾学堂,招生范围扩大到整个汪山村、大塘地区程姓子女。随后又组织“宾兴会”,并管理“北京新建会馆”,为新建县(今为新建区)举子进京科考提供资助和便利,创造了一个重教崇文、文风兴盛的大氛围。久而久之这便形成了传统,成为汪山土库程家兴旺发达、长盛不衰的动力源泉。
二是积善成德、和睦乡邻。新安程氏素有善德,始祖元谭公爱民如子,为百姓所爱戴。汪山土库始祖玉碌公自迁居汪山村以来,辛勤劳作,略有积蓄,常常接济乡邻。后代秉承始祖遗风,乐善好施,以助人为乐事,深受乡邻爱戴。因在科甲上大获成功,汪山程氏的势力如日中天。然而,汪山程氏并未因骤得的富贵而仗势欺人,平易待人一同往日,以帮助乡邻为己任,并通过设义田义仓、赈灾济贫、修建堤坝等善举来提高整个大塘地区乃至新建县百姓的生活质量。
三是道德传世、理学名家。民间有谚语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历代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宗族大姓,这些宗族大姓,几乎无一例外,都是道德高尚、文化领先之辈。汪山土库程氏以读书起家,亦以读书兴家,饱尝“鲤鱼跳龙门”甜头的程氏家族深知仅靠读书来维持家族兴旺还远远不够,道德传家要比耕读传家来得更为久远,望庐楼的厅柱联便有这样一句话:“至乐无过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汪山土库程氏一边督促后辈勤奋读书,一边教导家族成员严守道德。“祖德宗功延世泽,光前裕后继风流。”汪山土库每间房的立柱上都有对联,无不是在教导族人做人做事的道理。所以程氏家风非常注重对子孙后代德行品行的培养,使其在任何时候都能够择善而从。
P2-4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