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在当代重新登场的老作家外,还有一批在当代新登场的新作
家,他们出生于20世纪初期至二三十年代之间,但都在战后初期开始
进行创作并初次登上文坛。他们按照自己的条件和爱好进行创作,逐
渐开辟自己的道路,摸索自己的方法,形成自己的风格,发挥自己
的才华,并不属于上述当代的某个文学流派。比起重新登场的老作家
来,他们的作品更多地、更直接地反映当代社会发展变化的面貌,更
多地、更直接地受到当代社会和文学发展变化的影响。不言而喻,这
些作家自然也是倾向各异的。但就大多数作家而言,他们的作品或多
或少地丰富了当代文学的内容,充实了当代文学的思想,提高了当代
文学的艺术水准,是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然也有的作家
所起的作用未必是积极的,不过既然产生了影响,也就应当提及。属
于这类的作家为数众多,兹以司马辽太郎、星新一、五木宽之、幸田
文、深泽七郎、柴田炼三郎、濑户内晴美、丸谷才一、河野多惠子、
北杜夫、野坂昭如、大庭美奈子、小松左京、三浦哲郎、石原慎太
郎、渡边淳一、筒井康隆、仓桥由美子为例。
司马辽太郎本名福田定一,1923年8月7日生于大阪,毕业于大阪
外国语学校(今大阪外国语大学)蒙古语科。1943年曾以学生身份被征入伍,在陆军坦克学校受训,随后参加坦克部队,前往中国东北。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复员。1946年进入新日本新闻社工作,1948
年转入产经新闻社工作。出于对文学事业的热爱,他利用工作的余暇
动手写作。第一部作品是1955年9月由六月社用他的本名出版的随笔
《名言随笔——工薪生活者》。而第一篇小说则是1956年5月发表在
《讲谈俱乐部》上的《波斯魔法师》,获第8届“讲谈俱乐部”奖。
小说写的是1223年发生的历史传说故事。这是他初次使用“司马辽太
郎”这个笔名。据说他之所以选用“司马”为姓,是因为特别爱读司
马迁《史记》的缘故。在此期间,他与寺内大吉等人共同创办同人杂
志《近代故事》,尽力恢复文学的故事性。这个杂志后来由于伊藤
桂一、黑岩重吾等人加入,出现不少获得直木奖的作家,受到普遍
关注。1957年司马在该刊相继发表《戈壁的匈奴》(5月号)和《兜
率天的巡礼》(12月号)。1958年7月由平凡社出版他的第一部作品
集《白欢喜天》。同年4月至翌年2月在《中外日报》上连载长篇小说
《枭之城》,1959年9月由讲谈社出版单行本,获得第42届直木奖。这
部小说写的是日本历史传说中奸细的故事,认为奸细与枭同样是乘人
之虚的产物。继之又有《上方武士道》(1960年1—8月)、《风之武
士》(1960年3月至1961年2月)、《风神之门》(1961年6月至1962年
4月)等富于传奇色彩的奸细故事问世,而这类奸细故事则是司马创
作的特色之一。大约以此为契机吧,他从1961年退出产经新闻社,正
式登上文坛,成为专业作家,更加精力充沛地进行文学创作活动。不
过,他接下来的创作并没有继续沿着上述道路前进,而是另辟新路。
在短篇小说《宣扬团右卫门》(《ALL读物》1961年7月号)、《嘿,
大炮》(《小说中央公论》1961年10月号)中加入了现代感觉;在长
篇小说《龙马奔走》(《产经新闻》晚刊1962年6月21日至1966年5月
19日,1966年8月文艺春秋新社出版五卷本)、《燃烧吧,剑》(《文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