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当代中国电影表演艺术美学
0.00     定价 ¥ 56.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106046958
  • 作      者:
    张辉
  • 出 版 社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3-01
收藏
作者简介
  张辉,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共产党党员,现任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院长、北京市青年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剧导演工作委员会理事、北京城市学院客座教授、华语青年影像论坛年度新锐影人评委会委员等。承担多科目的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学任务,先后发表《现代电影表演教学探究》等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了《镜头前的表演教学》等多本专著。负责并主持完成了多个市级科研项目。创作了多部影视、话剧作品,其中电影《衍香》(编剧、导演、演员)荣获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三十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男配角提名、中小成本故事片提名;电影《一纸婚约》(编剧、导演、主演)荣获第五十届休斯敦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电视剧《永不回头》已被一些劳教单位作为教育感化服刑人员的教材;话剧《问剑》荣获全国戏剧文化奖原创剧目大奖、编剧金奖、表演金奖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从人才培养角度讲,电影演员的教育与训练,同电影演员应该具有的表演艺术创作美学思想分离。电影演员不再重视表演艺术中的人的体验等生命本能,不再是一个敬仰表演艺术且感受表演艺术的人,时常仅是简单屈服于生命结构。
  从美学信仰角度讲,角色远景和演员远景的设想等已不存在,表演艺术及其创作的美学思想由“侥幸者的所有”取代。任意“叫嚣”的认知倾向的泛滥,使得人们严重丧失了对电影表演艺术美的判断力。与此同时,演员在创作中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以及真切的存在与创作激情也处于急剧消亡的境地。
展开
精彩书摘
  《当代中国电影表演艺术美学》:
  电影具有“积极地干预生活、力图影响生活的各个不同方面”的特性,它一直在向着谋求逼真、自然的最高峰攀登,是一种最为接近自然的艺术体现手段。而电影中的表演是一种体现“人类生活与生命历程方式”的艺术,擅长揭示“人在生活中的多重性和人的心理情感的深层结构”。学习电影表演艺术是让学生知道“表演中的真实就是演员在舞台上(镜头前)真诚地相信的东西,就连最明显的虚假也要变成真实,这样才能成为艺术”,电影表演艺术教学就是引领学生发现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在体现这方面最具有核心价值,电影表演艺术理念是要演员在自然、真实与艺术美的基础上进行真正地自我再体现。教学实践中对练习及剧目的排演,致力于训练学生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找寻与确定一系列最简单的、富有逻辑和顺序的、偏重于形体的动作,目的是帮助学生调动起创作想象,激起学生自身本能在假定中可以真正过着有机生活的一些记忆,打破其当众逼使自己挤压情绪而引发的虚假“做戏”的心理定式,建立当众对假定生活中所做事情的真实感和信念,使其虽在众目睽睽审视下却可以随假定生活情境的发展而心动,“目中无人”地自如“生活”。由于“人自身的内外相连”,这种任何时候都能当众心动的反射条件的形成,在演员的心理感受力得到良好培养的同时,演员正确的心理自我感觉也得到建立。一系列简单的、富有逻辑和顺序的、偏重于心理的动作,使演员在镜头前激起自己对所创作生活的生动想象,眼神、面部细微的表情以及很多细小的外部动作(包括嘴角的抽动、眼神色彩的变化)就会反射式地在演员身上激起,让他在镜头前很有机地生活着,帮助演员产生创作的自由感,从而达到镜头前的生活真实。
  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快速掌握“运用有魔力的‘假定’……通过演员有意识的心理技术达到天性本身的下意识的创作……在角色中揭示人的精神生活”,始终是电影表演教学中所探索的。斯氏体系的训练课中有一项无实物动作练习,从电影生产创作过程中来看,这一训练对电影演员来说大有益处,尤其在电影技术无限发达的今天。在没有真实生活情境和真实对手所给予的真实规定情境的创作条件下,借助于想象的活动而创造出简单的或复杂的动作——心理的、形体的生活,这种在镜头前看似自然而然下意识做出来的生活动作,必须是在有意识地控制中产生的生活真实。没有千军万马但却做出了抵挡千军万马的心理形体生活,这种创作的满足感,对自己行为产生的真实感和信念,对自己游刃有余实施控制的那种愉快的创作自由感,是这门技巧训练课所具有的深远意义。无实物本身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当众孤独下学生对动作逻辑与顺序的信念,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活跃的视像、丰富的想象,特别是一些细微的真实动作细节和做动作时产生的细腻的情绪体验,最终评判还必须是他和它能否产生巨大感染观众的能量。以往只把它看作简单的形体动作练习,或者是训练信念感、注意力集中等的独立元素练习,单一做动作、单一强调物体的分寸感等,因此对演员来说感觉毫无意义和帮助,甚至事倍功半。教学中探索的“奇思妙想”练习,使无实物动作练习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创造出入、事物的有机生活情境和人与事物的精神生活。这种练习充分解放学生自身个性,发挥其创作个性与创作魅力,在不同程度与不同层面上对学生的形体塑造能力、节奏能力、心理转换能力、内心的张力以及心理资质、准确的判断能力等都是一种很好的锻炼与考验。本科一年级的基础元素教学也在探索中把原本枯燥、单一的元素练习融入了情境趣味,使元素练习具有了生活的、活生生的真实本质的同时又富于艺术气息,激发了学生的训练热情以及创作激情,有利于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心理、形体天性的本能,领略到从有意识达到无意识以及二者之间协调转换的快乐和必要性。学生也从中懂得了元素练习、创作训练与自身创作素质的关联,真正从中认识到自己,促使学生从心底里自觉地把元素练习当作进行演员自我修养及其创作角色的重要基础。
  ……
展开
目录
传承篇
第一章 中国表演艺术的文化映像
第一节 意——建立在虚拟时空中的真实法则
第二节 影·意相交的审美指向
第三节 相——以形·神实体存在而论的同一美学特质
第二章 中国表演艺术中美与美感的精神意识
第一节 艺乐同构的物质化表现
第二节 民族与文明的依存
第三节 人文实质的创造
第三章 中国电影表演教育的起始,
第一节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引入中国
第二节 电影表演训练与创作中对斯氏体系的再认识
第三节 传承与创新历程中面临的问题
第四节 国人对斯氏体系的读解
第五节 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电影表演教学体系

创新篇
第四章 关于人的科学的有效学理
第一节 理论的定位
第二节 规律的探寻
第三节 人演人的艺术
第四节 演员的创造
第五节 观念的建立
第六节 意识的培养
第五章 教与学适当性的创立
第一节 思想的坐标
第二节 教与学的存在
第三节 有限的主观标准
第四节 合理发掘个性价值
第五节 精神世界的追求
第六章 演员的培养
第一节 回归
第二节 重构
第三节 意识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
存在篇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