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为推动“两个结合”创造了空间。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不仅蕴含了关于乡村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也包含了大量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创新,这正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重大成果。另一方面,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延续了许多农耕文明。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涵,其核心就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文化空间。
高质量乡村振兴为“两个结合”提供了实践基础。“两个结合”并不是纯粹的理论对话,而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现实结合。中国乡村地区社会生产力相对于城市地区较为落后,广大农民整体离共同富裕还有较大差距,乡村社会亟待加快发展,乡村文化的独特优势与局限性并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根据中国乡村具体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回归传统家庭本位,同时兼顾土地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发展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高质量乡村振兴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是推动“两个结合”的有效载体。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学说。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从未放弃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追求,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当前,实现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难点在“三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既坚守了马克思主义为人民利益奋斗终身的价值理念,也延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政爱民的价值追求,是推动“两个结合”的选择。
(三)乡村振兴促进全面发展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大部分国土位于农村地区,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乡村地区保留着原生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乡村振兴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并列为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七大战略”,证明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打好种业翻身仗。种业创新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问题,我国种业自主创新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有些品种单产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核心技术原创不足、商业化育种体系不健全,存在较多制约种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我国以乡村振兴为农业种业发展的重要抓手,确保我国粮种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从增加农民收入维度来看,乡村振兴以产业兴旺为发展目标,强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扩宽延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目的就是要通过对农业的现代化改革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切实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工农收入差距。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维度来看,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推动乡村建设行动和县域内融合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从提升农村文明程度维度来看,乡村振兴强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制定村规民约、开展移风易俗等行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农村现代化的实现。高质量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有助于守好“三农”基础在“应变局”与“开新局”中的“压舱石”作用。从“应变局”来看,农村始终能够发挥国家发展“蓄水池”和“稳定器”的重要作用,为现代化发展中的进城农民始终提供生计保障和返乡退路。从“开新局”来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硬件和软件上全面提高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水平,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农村电商、特色产业等新型农村产业业态的发展,一方面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另一方面促进农户扩大经营规模,发展为家庭农场等现代经营主体,实现农业生产结构、布局等方面的优化调整,从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双轮驱动”,将充分挖掘农村消费投资需求潜力,为畅通国内大循环、确保国内国际双循环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支撑。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