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中国传统产业升级发展的路径研究
0.00     定价 ¥ 19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030712165
  • 作      者:
    原毅军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1-01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传统产业升级发展的路径研究》主要研究传统产业向中高端升级的驱动机制,加快传统产业升级的产业政策、科技政策及环境政策的协调与创新问题。在内容安排上,《中国传统产业升级发展的路径研究》注重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同类研究中的新成果,深入分析传统产业向中高端升级的路径与对策,其主要内容包括产业升级的阶段性特征、现代服务业与传统产业的互动、环境政策对传统产业升级的影响,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传统产业升级的理论研究和实现机理。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绪论
  1.1 中国传统产业升级及其面临的挑战
  1.1.1 传统产业升级的内涵
  1. 传统产业的界定
  虽然传统产业的相关研究众多,但学者对传统产业的概念仍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清晰的界定。在传统产业概念的界定上,董洁和刘航[1]认为,传统产业被称为“传统”,是因为其概念是相对于高技术产业技术知识密集的特征而言的,目前中国的传统产业包括了全部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以及部分的第三产业,而且,传统制造业的内涵并不是固化的,它与要素投入中的知识密集度相关,因此传统制造业与高技术产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在几十年前属于高技术产业的纺织业如今已经转变为传统产业。刘满凤和李昕耀[2]也强调,传统产业是一个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对的概念,随着产业演化,两者会出现交替更迭。王霄琼[3]指出,传统产业是制造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产业分类的角度来看,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分类的*主要的原因是统计便利,但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这种分类边界会越来越模糊,而且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会越来越小。对于传统产业具体包含哪些行业,余泳泽和刘大勇[4]认为,中国的传统产业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技术进步路径存在差异,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更适合采取模仿性创新的外援式路径,如技术引进和模仿性创新等,在实证中,他们则将两位行业代码的工业行业统计中除高技术产业所覆盖的领域和资源依赖性较强的煤炭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和供应业,都归类为传统产业。刘瑞和高峰[5]则将十大传统产业中的钢铁、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和装备制造业作为传统产业的代表。
  可见,虽然学者对传统产业概念的界定有所差异,但他们都认同传统产业是一个历史的相对概念,从技术进步角度可以将传统产业定义为使用传统技术提供生产与服务的产业,这些产业在工业化初期一般会起到支柱与基础性作用,在中国的当前阶段,传统产业是指在工业化初级阶段和重化工业阶段发展起来的一系列产业群,在统计分类上大部分属于第二产业中的原材料工业及加工工业中的轻加工工业[6]。根据学者的研究,本书研究中传统产业主要涉及的国民经济行业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等23个。
  2. 产业升级的界定与内涵
  要谈传统产业升级,就必须先搞清楚产业升级的含义。对于产业升级概念的界定,理论界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
  一是不区分“产业升级”与“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从宏观角度定义产业升级是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低技术产业向高技术产业升级的过程,这种理解实际上是“产业结构高级化”问题研究的延伸。例如,李钢等[7]在研究中国产业升级的方向和路径时,利用购买力平价分行业的数据计算了我国2000~2009年的产业结构,认为应该保持第二产业的比例,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加快发展仍旧是中国产业升级的方向及产业政策的着力点。
  二是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认为产业升级是指市场主体(企业、国家)在特定产业的专业分工中,通过改善投入、技术和产出,使单件产品的价值和单位产出的增加值率均由低而高,实现利润可持续的*大化,从而谋求在市场竞争中的比较优势[8-9]。该种定义强调的是产品单位价值的提高和单位产出增加值率的提高,侧重的是微观视角下的企业和行业内升级改造。
  三是从比较优势理论的角度去刻画产业升级,各国应该根据自身在国际分工中具有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生产,进一步实现要素禀赋结构内生化,从而实现一国产业升级。因为经典的比较优势理论主要是通过分析要素禀赋来影响国家间的产业分工,因此也可以称为要素禀赋理论。产品空间理论是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拓展,强调从产出的角度发现一国的能力和比较优势,以此寻找产业升级的方向。在产品空间理论看来,不同国家的能力可以用产品空间加以测量[10-11]。
  综合这几种观点,本书研究认为,产业升级是一个产业发展能力的积累与培育的动态过程,它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价值链升级。产业结构升级指国民经济结构中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的产业向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的产业过渡的过程;产业价值链升级指企业不断向提高自身盈利能力的资本、技术密集领域持续迈进的过程,不断由价值链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攀升的过程。
  3. 产业升级的性质与概述
  结构性减速的新常态下,伴随全球制造业回归与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到来,中国产业升级环境越发复杂与严峻。快速增长的内在需求和缓慢的结构调整间的矛盾进一步加重,规模资源投入主导的传统升级模式未能根本性地解决该矛盾,并且引发产能过剩、资源浪费等问题。虽然政府、企业对产业升级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产业升级的总体方向却依旧没有改变。企业一面设法处理过剩之产能,一面又继续加大资源投入,以期增加产出继而推动产业升级,结果是,不仅没有推进升级进程,而且阻力越来越大。为解决这一问题,学者提出了诸多有益的研究结论。然而当前研究多立足于原有的产业升级模式之上,剖析产业升级的性质的命题研究较少,未能从理论上给予产业实践新的方向指导。
  产业升级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过程。自产业开始发展便有升级之需要,这种需要对产业内的一切主体起着暗中有力的作用[12]。产业环境变化越是剧烈复杂,这种需要便越是急切强烈,产业升级成功的可能性便越大,随之带来的升级结果也越显著。以英国为例,资本主义企业与大工业的发展成长可追溯到16世纪中叶,但产业的形成与贸易的发展则早在几个世纪之前就开始了。然而,早期经济增长并不能与工业革命后即升级之后的产业发展水平相提并论,1741~1771年,英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0.9%,而在1701~1740年为0.3%,以绝对值计算,这一时期英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提高了两倍[13]。1780~1881年,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3.5%[14-15]。
  我国产业升级历史亦呈现上述规律,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第一产业产值仍在三大产业中占绝对比重,在1952年依旧占比50.5%,就业比重占比80%以上。借鉴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的标准[16],1958年,我国第二产业产值占比为37%,首次超越第一产业产值占比(34.1%),完成了传统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可视为我国产业升级的第一阶段[17]。改革开放使得产业环境再度发生变化,第三产业产值迅速提升,产业升级进入新阶段。
  基于系统演变的观点,产业系统可视作经济体的子系统,产业环境变化与经济系统所处大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纵观全球及我国产业升级历史不难发现,产业升级史就是一部产业的生存斗争史。产业系统由各行各业、千千万万的企业构成,无论看向哪一国家,都能看到为发展升级而展开的斗争景象。自然界的复杂关系在产业经济系统内上演,不同经济体下的相同产业斗争往往很剧烈,系统内相近的甚至同质的产业子单位间的斗争则*为剧烈[18]。产业系统的*小单位要素是企业,企业竞争便是这种斗争形式的演变,由此看来,产业升级无非是扩大化、系统化的企业竞争。有关产业升级的目的,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产业升级中只有两个企业参与,升级关系只存在于这两个企业之间,则每一方都试图在升级过程中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从而超越另一方。任何一方的直接目的都是超越竞争对手,在这场斗争与博弈中获得升级发展的主动权与控制权。
  漫长的产业升级历史中,学者对产业升级也进行了定义与界定,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后期及当前研究阶段。早期如李昌宇[19],朱卫平和陈林[20]等主要从生产和供给角度进行研究,认为产业升级是一种资源配置趋势的演变,是要素禀赋动态转化的过程。产业的不平衡增长导致产业结构的转变。
  后期贾晓峰[21]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产业升级不仅要有量的积累,还应有质的改变,产业升级是这两方面的综合提高。紧接着,刘春梅[22]通过对区域产业经济进行研究,不仅更加具体地将质与量两方面的提升方式具体化,且尝试将产业升级结果纳入概念界定中,竞争优势及全球产业价值链开始得到关注。研究至今,当前的产业升级定义与全球产业升级环境越发契合,全球分工、价值链竞争优势等都渐渐被纳入产业升级概念中,大量学者的研究结果证明了这一点[23]。
  综合产业升级概念内涵的研究,可发现两点不足:一是普遍忽略了产业升级作为经济子系统与政治间的关系,将产业升级放在全球视野下研究的同时未能考虑产业所依托的经济体本身;二是概念的界定没有超脱现实产业升级的错误模式,单一地强调物质资源的规模投入与产出的增加,没有考虑到精神要素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鉴于过往研究基础,结合全球及中国产业升级历史经验,本书界定产业升级为经济子系统间的博弈行为,而且是为超越产业对手、获取竞争主动的非零和博弈行为。
  4. 传统产业升级的概念界定
  将产业升级的概念和传统产业的概念相结合,就可以对传统产业升级进行进一步理解,即传统产业升级是指工业化初级阶段和重化工业阶段发展起来的一系列产业群逐渐发展为高附加值、高技术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变动的过程,以及传统企业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攀升的过程,包括功能升级、产业链条(跨产业)升级、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实质是产业内部或产业之间高附加值环节对低附加值环节的替代。图1.1和图1.2分别展示了传统产业的结构升级和价值链升级。
  图1.1 传统产业结构升级
  图1.2 传统产业价值链升级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传统产业升级的内涵多从供给侧的角度去理解,而如果从需求侧的角度进行思考,则可以发现,并不是所有传统产业都需要进行升级。
  表1.1中展示了传统产业和部分非传统产业的存货、周转天数和利润率情况。其中存货情况指标为存货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例。从存货情况来看,除了烟草制品业的存货明显很多,大部分传统产业的存货情况要低于0.12%的平均值,如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等;从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来看,在传统产业中,除了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汽车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其他制造业,其余传统产业的产品周转天数均低于20天,接近16.96天的均值;从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来看,部分传统产业的产品利润情况较好,如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是23.24%,烟草制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是51.34%,但是大部分传统制造业的产品利润率都低于17.22%的均值,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利润率仅为6.50%。综合来看,在传统产业中,有部分传统产业在市场上仍然存在较大需求,有较好的获利情况,如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这一类产业或许不需要进行一般意义上的产业升级。
  表1.1 不同行业产品存货及利润情况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中国传统产业升级及其面临的挑战 1
1.2 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产业升级 16
1.3 工业4.0与中国产业升级 22
第2章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升级发展的路径 34
2.1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升级发展的机理 34
2.2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共生发展的模式 50
2.3 基于科技中介平台的制造业升级发展路径 61
2.4 大规模定制化服务创新与制造业升级 67
2.5 服务型制造带动制造业升级的路径 74
第3章 先进制造业带动传统制造业升级路径 83
3.1 先进制造业的内涵与特点 83
3.2 先进制造业带动传统制造业升级的国际经验 86
3.3 先进制造业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提升 90
3.4 先进制造业带动下传统制造业升级的路径 98
第4章 大数据发展背景下的产业升级 104
4.1 大数据的应用领域与发展现状 104
4.2 大数据驱动产业升级的模式 112
4.3 大数据推进工业4.0发展的路径 116
第5章 中国芯片产业的升级路径 126
5.1 中国芯片产业的现状与问题 126
5.2 工业4.0视角下的中国芯片产业升级路径 134
第6章 智能制造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路径 138
6.1 智能制造的内涵及现状 138
6.2 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机理分析 142
第7章 基于“互联网+”的产业升级路径 148
7.1 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升级模式分析 148
7.2 “互联网+”背景下的服务业升级 158
7.3 基于工业4.0云服务平台的制造业升级发展 172
第8章 中国传统产业的绿色升级路径 178
8.1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 178
8.2 产业绿色升级的相关理论 204
8.3 绿色技术创新与制造业绿色升级:产业层面的研究 237
8.4 绿色技术创新与制造业绿色升级:企业层面的研究 257
参考文献 27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