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调整阶段。金融自由化的误导带来金融异化、功能错位等问题,造成资本市场混乱。本书是中国证券市场开拓者之一、深圳证监会原局长张云东,反思中国资本市场,批判金融业自成吸金王国、重塑资本市场的中国道路的力作。
纵观中国资本市场影子银行无序扩张,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高杠杆金融衍生品等风险加大,金融机构从金融服务中介转身为金融交易者,面对这些市场风险及监管重叠、监管套利和监管空白等现状,作者紧扣把握金融工作回归本原、优化结构、强化监管、市场导向四个原则,提倡回归金融的本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书中每篇文章无不围绕中央政策,且站在监管一线角度,进行讲解。首次提出加强功能性监管,形成监管合力,用社会主义金融文化重塑金融市场,构建资本市场的中国道路,结合国际国内形势进行的深入探讨金融机构转型、完善金融市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等战略性问题,提出未来制度建设的设想方案。
中国资本市场在短短30多年就已经成为全球超大的新兴市场,资本市场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出现或经历各种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探索。
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末就参加中国资本市场的创建,并长期在监管一线工作,基于多年的研究和监管经验,提出资本市场各类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真谛。他尖锐地批判金融自由化带来的种种金融迷思和市场乱象,提出要警惕在市场建设中照搬照抄,克隆美国式资本市场模式,要坚持资本市场的中国道路;提出如何把握金融工作回归本原,服务实体经济,要解决金融中介为谁服务的问题,建立资本市场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进而提出新时代资本市场发展目标,坚持正确的金融功能和定位,要正本清源,用社会主义新文化重塑资本市场。
社会主义金融文化构建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金融文化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国的金融文化毫无疑义属于社会主义文化范畴。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在中国金融文化建设上,在中国金融制度建设上,我们必须高瞻远瞩,保持高度清醒。必须有高度的制度自觉,不能忘记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应该不忘初心,坚持“四个自信”,在学习借鉴西方的同时,划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界限。在金融领域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构建新时代社会主义金融文化,用社会主义金融文化引领社会主义金融市场建设。
制度自觉、文化自觉,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前提,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根本保障。
我有幸参与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早期创建,经历过早期的对西方特别是资本市场制度与政策选择美国资本市场的学习和模仿。应该说早期的这种学习和模仿是必要的、有益的,这是一个必要的发展阶段。但是,在中国金融市场上,各方面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技术层面对样板的模仿学习上了,而对于金融本原之上的金融战略方向,对于根据社会主义制度和价值观,我们面临的国情、任务和经济社会的需求,构建社会主义金融文化这个大课题,却重视不够。
金融文化是金融制度提供者(决策者和监管者)、金融从业者和金融服务使用者的价值观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由此导致的资源配置方式与状态。说到底,金融文化是对金融与经济本原依存关系的认识与实践。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以人民为本,以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即社会利益最大化为至上目标;资本主义制度以资本为本,以少数人的资本私利最大化为“神圣”目标。
社会制度不同,价值观不同,对金融属性的理解就不同。当代资本主义金融,在新自由主义的旗帜之下,在笃信市场为本的原教旨市场哲学之下,放任私欲,变“产业服务模式”为“金融交易模式”,以金融交易为其安身立命之本。在“零和游戏”的金融交易中大搞投机套利,贪得无厌地掠夺中小投资者利益,损害实体经济,不断引发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社会主义金融显然不应以本原异化的美国资本主义金融为样板,充其量它只能是我们借鉴正反经验、批判学习的对象之一。
社会主义金融应该坚持社会主义的制度原则,坚持为大众利益服务,坚持产业服务模式,坚守中介代理职责,为借贷双方、买卖双方和投融资双方提供信用中介服务。优化融资结构,适度保持银行信贷主体地位,着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限制非信贷股票债券融资,缩短资金链条,降低融资成本。与此同时,特别重要的是要正确处理一、二级市场关系,在为一级市场融资提供流动性服务的前提下,限制金融交易,反对金融交易复杂化和杠杆化。
我国金融业要完成好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的资源配置任务,就必须正本清源,建构社会主义金融文化。西方金融界一些有识之士也认识到,金融乱象的病根是金融文化异化,故呼吁重建金融文化。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下,在新自由主义哲学之下,再加上强大的金融利益集团的政治影响力,这是一个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
唯有在社会主义中国,这个问题可以解决。我们从社会主义制度出发,从社会主义价值观出发,深刻反省当今金融文化问题,就不难做出正确判断,就不难构建好社会主义的金融文化。社会主义的制度原则不允许利益集团凌驾于社会利益即人民大众利益之上,我们有能力抑制金融利益冲突,把金融导入服务实体经济的轨道。这就是中国的制度优势,也唯有中国才能构建健康的也是符合人类社会经济生态规律的社会主义金融文化。
社会主义金融文化要理直气壮地以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社会主义文化观念为前提,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导向。要以国家利益、全体人民利益、市场持续健康发展为最高目标。不允许私人利益、金融中介利益和其他利益集团利益凌驾于人民利益之上。要旗帜鲜明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配置资源,为实体经济融资服务,为社会公众利益服务,并着重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社会主义金融文化要旗帜鲜明地反对金融交易模式,抑制金融过度交易,禁止投机套利。
社会主义金融文化要规范、引导、弘扬,要培养从业者的文化自觉,但最重要的还是要用制度落实文化,要用可为、不可为的清晰界限引导规范文化。说到底,金融文化还是要落实到指导金融制度建设上,唯此,才能对优化资源配置产生积极影响。
目 录
序言 资本市场中国道路之思考
………………………………………… Ⅶ
资本市场制度与政策选择
中国资本市场省思 3
政策正确方向与国家战略 27
防止金融放任发展误国 49
不忘初心: 我们今天为了谁 60
省思我国金融发展方向及政策建议 77
构建新型社会主义金融文化 91
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与政策选择 107
“ 沃尔克规则” 对中国的启示 129
后疫时代警惕中国经济金融化 134
应该明确建立资本市场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153
中国资本市场三十而立再出发 162
改革与资本市场尚未如烟散去的往事 172
金融与国家安全
金融的价值取向与国家安全 195
中国金融当 “ 居安思危” 207
贸易摩擦对中国金融安全的警示 218
中美贸易摩擦背后的混合战争 227
监管的价值取向
通过一线监管推动市场大发展 239
市场决定的应有之义 249
监管者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 254
让资本市场回归本原 261
加强监管且放松管制 268
警惕市值管理的价值取向 274
遏制造假上市要标本兼治 279
创业板上市与退市 285
优胜劣汰乃资本市场之本 293
市值概念误导资源配置 301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1.解读资本市场的“零容忍”,给金融机构的一副清醒剂,助力金融机构转型及健康发展
2.中国证券市场开拓者之一,证监会铁腕监管人物,“资本市场优秀一把手”,结合多年政策研究和实践经验,解读金融领域改革的下一步工作重点。
3.反思中国资本市场,批判金融业自成吸金王国的美国模式,开拓资本市场的中国道路,预测资本市场发展方向的力作。
4.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尚福林,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潘维,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联袂推荐
从资本市场发展的历史看,中国资本市场仍是新兴的年轻市场,市场的不断发展,不断成熟,需要我们不懈探索,不断深化对中国资本市场的认识。张云东同志基于多年的监管实践和深入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和思考,对中国资本市场的相关参与者有重要的启发。——尚福林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
金融无疑是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世界上只有美国让经济生活全面和深度证券化、金融化。张云东同志是开拓我国证券业的一位先驱,他所著的这本书很重要,此书批判金融业自成吸金王国的美国模式,提醒我国金融业不忘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避免陷入美式金融王国的资本主义泥潭。
——潘维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
云东同志书中《省思我国金融发展方向及政策建议》一文,融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刻的理论思考和敏锐的时代感知于一体,是我做《理论动态》编辑工作时约到的不多的几篇好文章之一。发表出来后,在社会各个方面反响都很好。
——辛鸣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央电视台特约时政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