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中部高质量崛起与新型城镇化
0.00     定价 ¥ 18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030691989
  • 作      者:
    陈明星,等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0-01
收藏
编辑推荐

中部崛起是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书提出中部地区发展定位,梳理已有空间战略,提出中部地区空间结构与空间组织方向,探讨中就近城镇化发展特征与潜力,对国家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

展开
内容介绍
中部崛起是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全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环节。2021年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布,提出“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作出更大贡献”。《中部高质量崛起与新型城镇化》分析了新时代对中部地区提出的新要求,提出中部地区发展的定位与思路,梳理中部地区已有空间战略,提出中部地区空间结构与空间组织方向,重点从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农业现代化与三次产业融合、创新发展与现代服务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国外大江大湖流域发展经验模式等方面开展深入分析,进而以安徽省为例,探讨中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发展特征与潜力,及其对国家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
展开
精彩书评
中部崛起是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书提出中部地区发展定位,梳理已有空间战略,提出中部地区空间结构与空间组织方向,探讨中就近城镇化发展特征与潜力,对国家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绪论
  一、新时代、新要求与新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总人口139 538万人(港澳台除外),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3 13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58%,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3.37%;国内生产总值约90万亿元,比2017年增长6.6%,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2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居世界第1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4 644元,比2017年增长6.1%。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对区域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第一,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体量不断增长,适当降低经济增速,推动高质量发展,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二,生态文明与建设美丽中国。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建设美丽中国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第三,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双轮驱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不是对立关系,而是有机一体的,是互为补充、联动发展的关系,两者均强调城乡间融合发展。第四,创新型国家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区域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区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举措。第五,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既包括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四大板块协调发展战略,也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点线面协调发展战略。第六,“一带一路”与深化区域对外开放。各地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深化区域对外开放,逐步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我国宏观发展格局进入了“T”字形战略的深化期,客观上要求贯通东西方向的经济大通道。中部地区面临着新的发展历史机遇,在全国区域发展总体布局中将承担更大的责任。以实现高质量中部崛起为目标,扎实推进“一中心、四区”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改革试验区、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粮食生产与现代农业发展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枢纽区、先进装备制造业中心。以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为重要突破口,以流域生态文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重要支撑,以扩大开放、创新驱动、服务业发展为重要动力,进一步增强中部地区自我发展活力,建设宜居城乡,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化中部地区国土开发空间结构,探索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新模式,为我国在经济新常态下保持中高速发展、实现美丽中国奠定坚实基础。
  二、宜居城乡与三次产业融合
  2006~2017年,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城镇化率从38.00%上升到54.29%,年均增长1.48个百分点,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的差距逐渐缩小,从2006年的6.86个百点分降至2017年的4.23个百点分,增速也超过前一时期。中部地区人口总量从3.53亿人略增到3.69亿人,总量基本保持稳定,城镇人口快速增加,从1.34亿人增加到2.0亿人,增加了0.66亿人,年均新增城镇人口600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效明显。中部地区城市群初具形态和规模,主要有武汉城市圈、太原城市群、皖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尚处于雏形阶段。但是中部地区城镇化仍然存在人口城镇化率偏低、劳动力异地流出规模大、农民工市民化任务艰巨等问题。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中部地区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试点区,中部地区的区位、人口集聚等优势为未来城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以“新型城镇化”为主线,以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为重要支撑,以稳步推进农业转移劳动力就地市民化为核心。增强产城融合,把扩大当地非农就业放在突出位置。推动不同区域差异化的城镇化发展路径,提高城市群地区综合承载能力,适度引导人口和产业向城市群地区集聚,通过增强核心城市的集聚扩散效应,进一步提升中小城市及小城镇活力,加快宜居城乡建设。充分利用试点政策,勇于探索新型城镇化的综合配套改革创新,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十九大将乡村振兴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为乡村振兴创造条件,乡村振兴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可持续支撑。近年来,中部地区农业生产发展出现新态势: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日趋多元化,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迅速,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体和动力源。同时,中部地区农业生产发展还面临着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中低产田比例较高、产地环境存在隐忧、“新三农”问题加剧、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足、贫困高发区分布集中等问题。
  面向乡村发展进入机遇期的宏观背景,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提高粮食及其他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和乡村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深化传统农区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着力促进粮食生产的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转型,以及现代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特色化发展,建立和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新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三、创新发展与生态文明
  科技创新资源包括科技财力资源、科技人力资源、科技物力资源和科技信息资源4个方面,创新环境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必需的社会文化环境,它是地方行为主体之间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合作交流基础上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简称自创区)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创造了一个较为稳定的产业融合、知识创新的环境。中部地区拥有较好的科技创新资源基础,先后成立武汉东湖、湖南长株潭、河南郑洛新和安徽合芜蚌4个自创区。通过增加创新投入、培育创新人才和优化创新环境来提供动力、激发潜力和释放活力,努力实现中部地区的创新发展。
  与创新发展密切关联的现代服务业,指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其发展既包括随着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态的发展,也包括运用现代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近年来,中部地区的服务业发展迅速,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后发态势良好。2017年,中部六省的服务业增加值达到8.078万亿元,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18.9%。2016年中部六省服务业平均增速达到9.9%,高于全国7.7%的增速。但同时也面临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传统服务业占比偏高而生产性服务业占比偏低等问题。
  依托中部地区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创新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优势,把握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和区域合作步伐不断加快的机遇,积极发展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现代服务业是中部地区构筑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改造升级的重要途径。搭建科技研发创新平台,完善研发设计服务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发展产业联动能力强、附加值高的科技服务业;打造沟通东西部、连接海内外的物流产业;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做强软件及服务外包,搭建信息产业基地,推动信息服务业发展;做大做强新业态、保民生的文化、旅游等新兴服务业,构建充满活力、特色鲜明、布局合理、优势互补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中部地区生态环境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重要的水资源调节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以及我国亚热带生物多样性维护核心区。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增强资源环境生态竞争力为核心,以生态建设、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为重点,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与模式,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推进生态一体化建设,加快构建完善的区域生态屏障体系,推进江河湖库水资源安全保护网络,建立健全跨区域环境污染防治联动机制,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以生态红线监管为抓手,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加快中部高质量崛起提供有力支撑。到2025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资源利用更加高效,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美丽中国目标相适应。
  四、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就近城镇化道路
  自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其中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2.62%提升到2017年的53.49%,相比1978年增加了40.87个百分点,年均递增1.05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则从1978年的10.69%增加到2017年的31.07%,相比1978年增加了20.38个百分点,年均递增0.52个百分点。总体来看,安徽省人口城镇化正在快速发展,但安徽省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安徽省流出人口居高不下,流入人口不断下降,是全国重要的人口流动输出地。2011年,安徽省流出人口数量为1199万人,流入人口数量为291万人,总流动人数达到了1490万人。近几年安徽省流出人口呈现回流态势,但规模依然十分庞大。近几年来流出人口数量一直保持在1000万~1100万人,流出人口总量在全国省区市中排名前列。各地级市城镇化水平分异明显,皖中城市*高,皖南城市次之,皖北城市*低。省会城市出现较强人口净流入,皖北部分城市人口流失严重,其他城市基本持平。
  安徽省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潜力区域,也是新型城镇化的首批试点省,具备充分探索新型城镇化路径的条件。《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提出安徽省异地城镇化和就地城镇化特色较为鲜明,应充分发挥试点地区改革试点的先遣队作用,结合区域实际,探索形成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制度体系,得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安徽省作为全国首先开展新型城镇化试点的两省之一,近年来在中央支持和地方努力下,新型城镇化取得显著进展,政府发布了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等,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降低城市落户门槛条件,探索多元化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积极建设合肥都市圈,积极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定居等。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应着力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然而,城市房价快速攀升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规划实施的重要阻碍因素。农民工市民化成本不断上涨,市民化难度增加,这并不只是安徽省所面临的挑战。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重点之一是促进人的就近城镇化发展,这也是实现人的城镇化的重要现实需求,推动本地农业剩余人口转移、农民工返乡就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将是促进人口就近城镇化主要模式和路径。建议通过综合改革措施,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人的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落户限制,推动农业转移人口稳定落户,扩大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与公平共享。推动人的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创造条件。推动住房体系改革,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棚户区改造,出台住房租赁市场的新政策,解决阶段性居住困难问题,将房价与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逐步推动新老市民共同实现“安居乐业”。
  第一章 新时代促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崛起第一章新时代促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崛起
  第一节 新时代与区域发展的新要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十九大报告中共有36次提到新时代,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
展开
目录
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 新时代促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崛起 5
第一节 新时代与区域发展的新要求 5
第二节 面临新机遇 10
第三节 中部地区的发展定位 12
第四节 发展思路 13
第二章 空间结构与空间组织 19
第一节 现有国家级区域战略的空间叠加 19
第二节 “国家战略区域”的成效与发展趋势 21
第三节 重大规划对中部地区空间格局的梳理分析 25
第四节 中部地区空间经济联系分析 27
第五节 空间格局的总体思路与组织 31
第三章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 37
第一节 2006年以来城镇化发展现状 37
第二节 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思路 46
第三节 中部崛起城镇发展空间布局 54
第四节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 59
第四章 农业现代化与三次产业融合 65
第一节 发展现状与特点 65
第二节 主要问题与挑战 84
第三节 发展潜力与机遇 90
第四节 总体思路与任务 96
第五节 主要措施与建议 104
第六节 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107
第五章 创新资源与现代服务业 112
第一节 科技创新资源分布与发展 112
第二节 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战略 119
第三节 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打造我国交通物流中心 127
第四节 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筑造中部科技创新基地 129
第五节 积极培育信息服务业,创新中部服务网络平台 133
第六节 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增创中部富民转型新优势 136
第六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139
第一节 生态环境基本状况 139
第二节 中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151
第三节 问题、机遇与挑战 167
第四节 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发展思路 169
第五节 空间布局及重点任务 171
第六节 政策建议 177
第七章 国外大江大湖流域发展经验模式 180
第一节 欧洲莱茵河流域开发经验 180
第二节 美国五大湖流域开发经验 190
第八章 城镇化时空历程 198
第一节 城镇化发展过程特征 198
第二节 城镇化发展地域分异 202
第九章 就近城镇化潜力 208
第一节 安徽省就近城镇化的潜力类型 208
第二节 安徽省就近城镇化的规模测算 212
第三节 就近城镇化规模的时间序列预测 218
第十章 新型城镇化进展 220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 220
第二节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取得明显进展 224
参考文献 232
后记 23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