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蔬菜产业发展:品牌、市场与产业组织》:
(四)宁波市余姚茭白品牌创建及市场营销
余姚茭白是宁波余姚名优特产。余姚是中国茭白之乡,种植茭白历史悠久,据河姆渡遗址考证早在7000年前已有野生茭白生长。
1.自然条件
余姚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沛,雨量丰富,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其四季特征:春季暖气流增强,气温曲折回升,时冷时热,降水明显增多,有春寒、倒春寒天气。夏季初夏天气闷热,阴雨连绵,时有大雨、暴雨,为梅雨季节;盛夏天气炎热干燥,形成伏旱,有时受台风或热带风暴影响,炎热、干旱有所缓解。秋季冷空气逐渐南下,有时秋雨连绵,暖气流偏强时,出现秋老虎天气,间有台风或热带风暴。冬季天气晴冷干燥,有时降雪,遇到春寒暴发,带来严寒。
余姚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1.3亿立方米,平均径流量11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1290立方米,平均蓄水量4.6亿立方米,其中库塘蓄水2.2亿立方米,其余为地下水。
2.生产规模
自20世纪80年代起,农民开始大面积种植茭白。40年间,在政府的指导、推动下,茭白已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到目前全市复种面积达到2000余公顷,壳茭产量4万吨,产值逾亿元。主要分布在河姆渡镇、三七市镇和陆埠镇的姚江两岸生产区域。产品远销至34个农批市场,辐射至长三角、京津唐与渤海湾等地区,并少量试出口过日本、意大利。茭白产业为余姚市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品牌创建及市场营销
第一,抓品质,提升产业。余姚茭白十分重视茭白品质提升,保持茭白产业优势。在河姆渡茭白种植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内建立6亩茭白种质资源圃,保存全国各地茭白品种48个,50亩茭白新品种试验区,800亩茭白新品种示范区。并培育出河姆渡双季茭白和余茭4号两个新品种,将茭白的采收时间延长至8个月,再加上茭白冷藏保鲜技术,使市民一年四季皆可吃到新鲜茭白。同时经过农技人员的不断探索和努力,狠抓茭白病虫害的无害化治理技术,以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为基础的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已被农民广泛接受。根据茭白的生长特性和有害生物的发展规律,茭白病虫害的无害化治理技术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植保方针,即通过选用抗、耐病虫害优质良种,加强栽培管理措施,提高茭白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改善和优化茭白田生态系统,优先采用农业防治(不同品种间作、健身栽培)、物理防治(包括防虫网、频振式杀虫灯、黄色诱虫卡、性引诱剂等)、生物防治(包括茭鸭共育、茭白田套养甲鱼除草和除虫的生产模式、种植香根草等),推广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无公害农药(包括田间应用技术,茭白叶鞘部位施药防治螟虫等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推广应用),将茭白有害生物的危害损失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使茭白产品中有害物质、农药残留不超标,真正实现茭白的无害化生产。
第二,抓品牌创建。20世纪90年代中期,浙江省率先实行了粮食购销制度改革,由于种茭白的经济收入要比种粮食高出好几倍。河姆渡镇党委、政府便引导农民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与此同时,当地党委、政府还充分利用各种农展会、推介会、新闻媒体以及网络等形式,积极鼓励当地农民开拓市场。在上海、江苏、杭州、宁波等大中型城市召开茭白推介会、茭白产业发展研讨会等,将河姆渡茭白推销到了江苏、浙江、上海等长三角地区的农批市场,并辐射到北京、天津等北方地区,还试出口日本和意大利。河姆渡茭白个大、肉嫩、口味糯中带甜,1998年注册为“古址”牌商标。2001年7月,河姆渡镇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茭白之乡”。河姆渡镇“古址”牌茭白誉享海内外,“古址”牌茭白获得2001年浙江省农业博览会银奖,2002~2007年连续获得浙江省农业博览会金奖,2006年、2008年两年获中国绿色食品上海绿色食品博览会畅销产品奖,2012年获浙江省精品瓜菜金奖。先后被评为宁波市知名商标与名牌农产品、浙江省名牌产品与名牌农产品、国家级绿色食品与名特优农产品。2010年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余姚茭白”荣获中国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为推动产业升级实现生态套养,推广茭白田套养甲鱼,申请了“七千年”商标,并通过户外广告、镇微信公众号等进行宣传、推广。上市甲鱼实现包装、品牌、价格三统一。对养殖方式、喂养饲料、上市时间等进行明确规定,还加入了省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整个养殖过程中,镇农办开展定期检查、定期抽检,在甲鱼上市销售前,还要接受农残检测。消费者只要一扫二维码种苗源自哪里、谁养的、怎么养的,一目了然。
第三,抓市场营销。在政府推动下,“古址”牌茭白誉享海内外。茭白销售主要靠茭白市场、合作社和市场经纪人。
政府和茭白龙头企业联合投资建立了集收购、保鲜、加工于一体的茭白市场,建造了库容有10000立方米的保鲜库,可保鲜茭白10000吨,有效地缓解了茭白产销旺季的压力,同时开发了腌制茭白、茭白干等茭白深加工产品,提高了茭白的附加值。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