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和愿景,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味着我国更加坚定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产业转型和升级,走上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路径,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也将引领全球实现绿色、低碳复苏,引领全球经济技术变革的方向,对保护地球生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行动,本书具有非常现实和重要的意义。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将对现有经济运行基础和生产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中国宣布在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为中国低碳发展战略制定了路线图和时间表,彰显了我国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巨大勇气,展现了我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大国担当。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经济、聚焦政策、展望未来趋势,全景呈现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有效路径和具体措施,包括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三大体系——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加快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等,深入解读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领域,清晰解答社会各界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疑点难点问题,为党员干部、政府、能源行业和企业深入学习贯彻新发展理念,赋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何谓碳达峰?
何谓碳中和?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碳达峰是指全球、国家、城市、企业等组织主体的碳排放量在由升转降的过程中,在某一时期达到的历史最高点即碳峰值,同时在这一最高峰值出现以后,碳排放量呈稳定下降的趋势。关于碳排放量是否已经达到峰值的判断在当年是难以得出结论的,通常情况是至少需要5 年的时间。在这5 年里,如果没有再出现相比峰值年碳排放量的增长,就能确认为达到峰值年。碳中和是指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与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碳捕集与碳封存等方式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净排放为零。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 2018 年全球每年排放二氧化碳的数量大约为330 亿吨,但全球森林系统每年能够吸收的二氧化碳数量为15 亿—20 亿吨。也就是说,就当前的情况而言,仅凭森林系统吸收二氧化碳,是无法抵消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的,也是无法实现碳中和的。要真正实现碳中和,关键还是要采取多种措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以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来衡量碳达峰和碳中和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后,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生活的相对无序发展以及农林和土地的大规模使用使得大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越来越多,引发了一系列气候问题,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气候变暖。人们日渐关注气候变暖的问题,并付诸实际行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规定需要控制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六氟化硫(SF6)这6种气体。其中,二氧化碳是在6种温室气体中占比最大的气体,约为60%,据统计,在交通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中,二氧化碳占比高达99%。所以,碳排放广义上是指所有温室气体的排放,狭义上,就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控制碳排放也可以理解为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从“八五”计划到“十一五”规划,每一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规)划都明确提出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要求。在“十一五”规划中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节能减排”的概念,并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目标定为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0%等约束性指标。2007年6月,国务院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这是我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性文件,同时也是所有发展中国家中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方案明确到2010年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以及重点领域等。2008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全面介绍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应对变化采取的具体举措。2010 年7 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要组织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的试点工作,并确定我国第一批国家低碳试点。经过努力,“十一五”期间基本完成了规划纲要中明确的目标任务,其中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下降19.1%,超额完成20% 左右,森林覆盖率从18.21% 上升到20.36%。
1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及重要意义
第一节 何谓碳达峰?何谓碳中和?
第二节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背景
第三节 参与全球治理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第四节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2“双碳”目标的内涵及实现的基础
第一节 “双碳”目标的内涵
第二节 绿色可持续发展深入人心
第三节 强大的国家综合实力奠定经济基础
第四节 具有良好市场和政策环境
第五节 科技创新奠定技术基础
3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中国机遇与挑战
第一节 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
第二节 催生全新行业和商业模式
第三节 实现全面绿色转型的基础薄弱
第四节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时间紧任务重
4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
5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流通体系
6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消费体系
7加快基础设施绿色升级
8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9完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
10环保减污降碳协同发展
后 记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