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社会主义改革总论
0.00     定价 ¥ 16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22308180
  • 作      者:
    郑新立,等
  • 出 版 社 :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1-01
收藏
作者简介
  郑新立,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经济组副组长,国家信息中心副总经济师,国家计划委员会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曾参加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十六届三中全会、十七届三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和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起草工作,多次参加国家五年规划、政府工作报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文件起草工作。长期从事经济政策和经济理论研究,在投资体制、计划体制、宏观调控等方面有大量著述和独到见解。主要论文收集于《郑新立文集》1-16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2013年被《经济学家周报》评选为中国十大著名经济学家之一。
展开
内容介绍
  《社会主义改革总论》是作者郑新立受王沪宁同志委托,领导研究团队所做的中国社会科学重大课题。该课题主要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改革创建理论框架,让人们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展开
精彩书摘
  (四)美苏争霸为中美建交及中国改革开放创造了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间,在中美一直无正式的外交关系,并且在前20年中处于敌对状态。但令人惊奇的是,当新一轮经济全球化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启动时,中美建交与改变中国命运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几乎同时发生,而且80年代中美关系平稳顺利的发展与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高潮也几乎同步进行。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形势的变化蕴涵着和平与发展因素的背景下,顺应国内改革的强烈呼唤,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这次战略转移标志着中国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了大的飞跃,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观点,把改革开放看作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打破了闭关锁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问题成为中国最大的政治问题,从政治的、战略的和宏观的高度肯定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中国最高的国家利益是中国的现代化,这就决定着中国的外交必须以此为中心,争取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为“反帝反修”的革命斗争服务。生产力标准成为制定中国对外政策与发展中国对外关系的最基本准则。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提出:“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人民在80年代的三大任务。这三大任务中,核心是经济建设,它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和平与发展成为中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最大、最根本的国家利益。
  改革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开放进一步推动改革的深化,两者之间互为补充。粉碎“四人帮”之后,经济上的拨乱反正首先是从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开始的。这样的结果是,在一定程度上既打开了长期封闭的国门,同时也改变了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看法。虽然都是极为有限的,但意味着中国开始走向对外开放。由于用现汇买技术和设备的能力不够,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利用外资的问题逐步提上日程。于1978年5月开始的全国范围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破除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主张利用外资的思路越来越显现出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78年年底中国正式向外公布了利用外资的政策并在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得到确定。1980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明确使用了“对外开放”这一概念,指出:开放是“一个战略问题”,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国家建立、发展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关系”①。对外开放构成了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1982年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被写入了中国《宪法》而获得了法律保证。对外开放与对内改革是一种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对外开放表明中国需要学习、利用和借鉴国外一切有用的东西,以此完善社会主义。从这一点来说,对外开放是国内改革的一个基本前提,或者说,国内的改革也是一种开放,正如邓小平所说:“一个对外经济开放,一个对内经济搞活。改革也就是搞活。对内搞活也就是对内开放,实际上都叫开放政策。对外是开放,对内也是开放。”②对外开放的社会主义,相对于过去封闭、半封闭的社会主义模式来说,其核心内容在于能进行国际交换、部分参与国际分工、在世界经济之中进行活动的开放经济。这种开放的社会主义要求对政治、文化和经济制度进行重大的改变,以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作为政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服务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对外关系就有了新特征,即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进行对外开放,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利于国内经济建设的一切外部环境。
  经济全球化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启动,中国的对外开放从70年代末开始。对外开放不再是一个次要的辅助的策略性问题,而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影响整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对推动生产力发展具有关键性和突破性意义的全局性的战略问题。不同于以往的是,中国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的侧重点开始发生转变,探索立足于经济角度的对外开放。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由于泛政治主义的盛行以及两极结构的冷战格局,中国的对外开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出发,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为标准来确定合作的伙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外开放的进程和深度。而从1978年开始,中国反复强调和肯定的是与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外开放,明确地提出对外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国内的经济,而不是为了促进世界革命。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改革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又一次伟大觉醒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
第二节 生产关系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性要求
第三节 思想解放孕育改革动力
第四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改革要求
第五节 国际环境变化带来改革机遇

第二章 中国改革的辉煌历程
第一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进程
第二节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第三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
第四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

第三章 中国改革的巨大成就
第一节 经济领域改革成就
第二节 政治领域改革成就
第三节 文化领域改革成就
第四节 社会领域改革成就
第五节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
第六节 党的建设取得的成就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二节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第三节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
第四节 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变革
第五节 农村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六节 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第七节 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八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九节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第十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十一节 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第十二节 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
第十三节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
新发展格局
第十四节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五章 扩大开放是改革的重大举措
第一节 不断夯实国内开放基础
第二节 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国策
第三节 积极构建开放型国际经济体系
第四节 奉行开放、合作、共赢的国际战略

第六章 中国改革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
第一节 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
第二节 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改革评判标准
第三节 坚持渐进式改革
第四节 坚持鼓励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
……
第七章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具有鲜明特色
第八章 把成熟的改革措施上升为法律
第九章 中国改革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未来改革任务
附件:中国改革开放40年出台的法律法规政策等制度性文件清单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