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调查与发掘
陕西永寿县和平遗址考古调查简报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内容摘要:2020年5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古豳地”考古队对陕西省永寿县和平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该遗址地处泾河沿岸,调查发现有丰富的文化层堆积和各类遗物,通过初步分析,判断该遗址所见遗存的年代为仰韶、龙山、商周时期。此次调查对泾河流域考古学文化序列构建及“古豳地”文化格局演进的认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泾河流域;和平遗址;先秦时期;考古调查
为进一步了解泾河流域先秦时期遗址的文化特征与聚落形态,推进“古豳地考古调查与发掘”项目的开展,2020年5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师生对陕西省永寿县泾河干流沿线遗址进行了专题考古调查,其中,和平遗址是此次调查中收获较为丰富的遗址。在该遗址中发现房址、灰坑等遗迹多处,采集陶器、石器、骨器等遗物数十件。以下对调查的主要收获进行简要报道,并对遗址年代及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一、遗址概况与以往工作
永寿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偏西,渭北高原南缘;行政上隶属于咸阳市,东隔泾河与淳化县、旬邑县相望,东南与礼泉县接壤,南邻乾县,西接麟游县,北连彬州市[1](图一)。
和平遗址位于永寿县东部豆家镇和平村东北约1.8千米处,地处泾河西岸的二级台地上,发现丰富的地层堆积和遗迹,其东南有水电站(图二)。台地上有零星灌木生长,顶部较荒芜。台地底部为河流沉积岩(图三)。遗址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08°20′24.23″,北纬34°50′44.34″,海拔788米。遗址平面形状近长条形,地势由西北至东南方向渐低,东西长约900、南北宽约350米,面积约31.5万平方米。在遗址中部及近河岸处发现有文化层堆积,前者厚0.15—0.5米,后者地层堆积较厚,*厚处可达3—4米。和平遗址紧邻泾河河谷,其东距淳化枣树沟脑遗址约14.8千米,北距旬邑枣林河滩遗址约18.6千米。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将该遗址分为和平遗址与和平东北遗址两处,二者均位于豆家镇和平村东北,总面积约3.9万平方米。根据采集遗物将遗址年代定为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2]。通过此次调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确认的两处遗址间发现陶片,说明两地应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了凸显遗址的完整性,便于全面认识遗址的文化内涵,我们将两处遗址合称为“和平遗址”。
图一 遗址位置示意图
图二 遗址范围示意图
图三 遗址全貌(自东南向西北)
二、地层堆积与遗迹
(一)地层堆积
在遗址中部台地东北沿路的断面处发现一处文化层堆积,开口于晚期垫土层下,开口距断面顶部约4.5米。文化层长约2.4、厚约0.15米,根据其土质土色可分三层:第1层,土质较为致密,土色为青灰色,厚6厘米;第2层,土质较疏松,土色为灰褐色,夹杂红烧土颗粒,厚约5厘米;第3层,土质较疏松,为黑褐色烧土面,厚约4厘米(图四)。
(二)遗迹
在河岸二级台地断面上清理残存的灰坑一座,编号H1(图五)。
图四 文化层堆积
图五 H1
H1 该灰坑开口于耕土层下,剖面近长条形,长、宽约0.5米。坑内填土疏松,土色为灰褐色,包含较多陶片和鹿角(图六),可辨器形有钵、罐、豆等。另外,还在H1附近发现陶片堆积数处(图七)。
H1出土遗物种类丰富,主要有石器、陶器。所见陶器以灰陶为主,红陶次之;夹砂陶较多,泥质陶次之。纹饰有绳纹、篮纹、附加堆纹,还有素面者。
(1)鹿角
鹿角 1件。H1∶1,呈分枝状,侧枝与主干成锐角。通体呈灰褐色。残长20厘米(图八,7)。
图六 H1出土鹿角
图七 地表陶片堆积
(2)陶器
陶钵 1件。H1∶2,泥质灰陶,敛口,圆唇,腹部斜收。素面磨光,内壁可见轮修痕迹。残高2.5厘米(图八,1)。
图八 H1出土遗物
陶罐 9件。
口沿 4件。均为口沿残片,据有无器耳划分为二型。
A型 3件。无耳罐。H1∶3,泥质灰陶,微侈口,圆唇,束颈。素面磨光,颈部饰细绳纹。残高6.8厘米(图八,5)。H1∶4,夹砂灰陶,直口,方唇。器表饰横向篮纹。残高4.6厘米(图八,2)。H1∶5,夹砂褐陶,微侈口,圆唇,器腹微鼓。器表饰竖向绳纹。残高10厘米(图八,3)。
B型 1件。带耳罐。H1∶6,夹砂灰陶,微侈口,圆唇,领部见一竖向桥形耳。耳上饰竖向绳纹,器耳及上腹部附加圆形泥饼。残高6厘米(图八,4)。
罐底 5件。H1∶7,夹砂红陶,平底。器表饰竖向绳纹。残高4.4厘米(图八,8)。H1∶8,夹砂灰陶,平底。器表饰竖向绳纹,可见烟炱痕迹。残高4.1厘米(图八,12)。H1∶9,夹砂红陶,平底。胎内壁烧成黑色,器表饰斜向绳纹,底腹交接处饰横向绳纹。残高3.2厘米(图八,6)。H1∶10,夹砂灰陶,平底,下腹斜收。器表饰竖向绳纹,腹底交接处抹光。残高5.1厘米(图八,10)。H1∶11,泥质灰陶,平底。罐底饰交错篮纹。残高1.1厘米(图八,11)。
陶豆 1件。H1∶12,泥质红陶,豆盘较浅,器底饰绳纹。残高3.8、底径8.6厘米(图八,9)。
三、采集遗物
此次调查采集遗物较为丰富,主要有石器、陶器。
(一)石器
石器数量较少。主要由页岩和砂岩磨制而成,器类有石刀、圆石饼。
石刀 4件。均为青灰色页岩制成。采∶1,通体磨光,整体呈圆角长方形,直背,器身中部见一圆形穿孔,刃部双面磨制而成。残长7.15、残宽4.6厘米(图九,1)。采∶2,残半,通体磨光,刃部单面磨制而成。残长6.5、残宽5.5厘米(图九,2)。采∶3,石刀残片,通体磨光,直背,侧面较直,刃部双面磨制而成。残长3.3、残宽4.8厘米(图九,3)。采∶4,石刀残片,直背,不见刃部。残长5.5、残宽4.4厘米(图九,4)。
圆石饼 1件。采∶5,灰褐色砂岩制成,器底微凹。直径9.7、残高3.5厘米(图九,5)。
(二)陶器
根据陶质陶色及器形特征,可将遗址采集陶器划分为以下三组。
(1)第1组
所见陶器主要为红陶,夹砂陶与泥质陶所占比重相当。泥质陶多素面磨光,夹砂陶多饰绳纹(图一〇)。器形主要有钵、瓮、盆、罐等。
陶钵 2件。泥质红陶,弧腹。采∶9,口沿残片,微敛口,圆唇。素面磨光,唇部可见轮修痕迹。残高4.1厘米(图一一,1)。采∶10,口沿残片,直口,圆唇。素面磨光。残高4.8厘米(图一一,2)。
陶瓮 1件。采∶7,夹砂红褐陶,口沿残片,敛口,圆唇,折肩,腹部斜收。素面磨光,肩腹交接处有修整痕迹。残高6.6厘米(图一一,3)。
图九 调查采集石器
图一〇 第1组陶器纹饰
陶盆 1件。采∶11,泥质红陶,敞口,平沿,方唇,弧腹。素面磨光。唇上见一凹槽,器内壁可见泥条盘筑痕迹。残高4.6厘米(图一一,4)。
陶罐 12件。
罐口沿 5件。据口沿形态和装饰风格的差异,可划分为二型。
A型 2件。夹砂红陶,侈口,折沿,圆唇。采∶8,器表饰竖向绳纹,口沿处见轮修痕迹。残高4.4厘米(图一一,9)。采∶12,素面磨光,唇外沿见轮修痕迹。残高3厘米(图一一,5)。
B型 3件。夹砂红陶,侈口,折沿,方唇。领部饰附加堆纹。采∶13,器表饰竖向绳纹,唇部饰绳纹。残高4.8厘米(图一一,7)。采∶16,器表饰斜向绳纹。残高8.4厘米(图一一,6)。采∶24,器表饰斜向绳纹。残高8厘米(图一一,8)。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