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刘斌巧妙地把二者结合起来。读他的书既能获得新知,又能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特此推荐!
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作为“良渚古城发现者”,作者刘斌一方面对良渚古城遗址、良渚水坝、出土器物及良渚文明的影响等进行了准确、细致的介绍;另一方面又结合数十年考古经历,记叙了良渚古城发现过程中的思考,与每一个标志性时刻的发生。
读者能够通过本书全面地了解良渚的“前世今生”,知道良渚文明从何而来,如何建立起神话般的王国,又如何忽然湮灭。更能通过考古过程中那些生动、闪耀的灵感时刻,与考古人“感同身受”,真正建立起与5000年前的精神联系。
本书是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教育和引导群众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从而坚定文化自信的优秀读物。
一:良渚的由来
渚的地理位置 / 002
良渚考古的开始 / 007
良渚文化的命名与谱系 / 010
良渚文化的年代与社会 / 015
二:穿过玉的时空
找回玉琮的前世今生 / 022
发现反山显贵者墓地 / 028
走进良渚玉器的世界 / 038
三:巫师的观象台
瑶 山 / 062
汇观山 / 077
无法释怀的困惑 / 083
在冬至的落日里找到答案 / 085
瑶山与汇观山祭坛的观测 / 087
观象纪年的产生与发展 / 093
四:贵族的住地
大观山下的篝火 / 102
沙子里的大木头 / 106
发现莫角山 / 108
这是一座台城 / 112
五:发现良渚古城
环境与选址 / 115
从一片石头开始的推理 / 117
找到 5000 年前的城墙 / 120
质疑的风波 / 132
八角亭十年寒暑 / 134
六:走进良渚王国
内 城 / 152
外郭城 / 187
七:发现水利系统
塘山水坝的发现 / 204
岗公岭水坝的发现 / 207
天眼解开空间的谜底 / 212
考古带我们回到修筑的现场 / 215
那是一片怎样的湖水? / 219
世界之最的水利工程 / 226
八:环境变迁与新时代的来临
环境的变迁 / 230
新时代来临 / 234
九:洪水来袭
大禹时代 / 239
故国一片汪洋中 / 241
茅山的洪泛层 / 244
追踪洪水的来源 / 247
十:良渚文明的传承
传播与影响 / 250
继承与发展 / 255
爱玉的中华 / 259
后 记 / 265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刘斌新著《寻找失落的文明:良渚古城考古记》,讲述了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几代考古学家为寻找与守望古老的良渚文明所付出的艰辛和时光。徜徉在理性和诗情的文字里,我仿佛站在赤色瑶山上,遥望辽阔星空,感到五千年并不遥远。
为什么说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中国最古老的文明是什么样的?我推荐阅读这本书。
天津市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研究员 陈 雍
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本书就是一本良渚考古人的手记,一部良渚发现史,也是一卷良渚古国简史。探索失落的文明,尤应重视多学科视角的结合,环境变迁与洪水来袭,正是解读良渚文明兴衰的锁钥。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徐士进
本书作者是良渚古城发现者。书中详细记录了良渚古城的发现与认识过程,可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良渚,解读良渚。考古行业以外的读者们也可以从本书中了解考古工作的艰辛和考古学家们为探索文明而孜孜以求的执着精神和保护、传承祖先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的情怀和责任感,也为考古行内人士开展大遗址考古工作提供借鉴。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王巍
读良渚古城考古记,像是在领略中国百年考古史的一个缩影,像是在目睹莘莘学子成长为良渚大家的考古人生。我们常说“择一事,终一生”,良渚让我们看到了“择一地,执一念,成一事,传一脉”的考古人精神,这与世界遗产良渚古城相映生辉。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
良渚古城的发现改变了考古界对中国史前考古的认识,极大的促进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良渚遗址的考古与保护是中国大遗址考古的典范。作者把良渚考古数十年的发现与认识的历程,及考古中的困惑、思考与解决的方法进行了详细描述和总结,相信将有助于其他学者在考古中的借鉴。
山西大学教授王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