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国宝流失研究的扛鼎之作
日文原版由日本权威的NHK出版公司出版于2014年,是21世纪以来外国研究中国文物海外流失的一部重要学术论著。作者富田升致力于中国近代史和文物研究,并精通汉语,可以娴熟运用中方史料;同时作为日本学者,便于收集大量散在日本和欧美的史料,并对其进行详细的梳理和统计,勾勒出一幅近代中国国宝流失海外的全景图。
◎精选80余幅图片,梳理国宝流失的大致脉络
在原作的基础上,根据书中上下文内容和重点讲述的流失国宝,精心挑选了80余幅照片,大致梳理了国宝流失的重要场地、人物和主要国宝。
◎ 日本著名文物研究专家倾力撰写
日本著名文物研究专家富田升教授毕业于鲁迅曾经就读的日本名校东北大学文学部中国哲学系,精通中文,是中国近代史和文物研究专家。专著《近代日本的中国艺术品流转与鉴赏》(上海书画出版社,赵秀敏译,2014年)是中国文物海外流失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拥有广泛的读者群。
读富田先生的著作,你不但可以了解近代中国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也能掌握国宝流失与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关联。富田先生还精辟地阐述了流失在海外的中国国宝,让日本近代鉴赏美术发生了转型,也让世界形成了中国鉴赏美术的热潮,让中国美术的魅力在世界范围内熠熠生辉。
◎日文原版全书首次进行中文翻译出版
日文原版首次出版于2014年,是21世纪以来外国研究中国文物流失的一部重要著作,是作者富田升先生在以往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的集大成之作。
作者特意为中文简体字版添加了长篇序言,对该书日本版出版以来的研究又进行了必要的补充。
本书由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的专业教师进行翻译,力求还原作者严谨叙事方式和鞭辟入里的表达风格。
本书由专门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史和文物研究的两位学者主编并校对译文,统一原作者和译者的风格,核定专业术语,希望能呈现一个能让读者满意的中文译作。
◎ 精装封面设计,图文并茂排版
本书采用内、外双封设计,以精装锁线的装帧形式呈现。外封、护封专色印刷,外封书名烫红。内文图文相结合排版,力求体现较好的阅读视觉效果。
世纪之交,八国联军侵华,清廷岌岌可危,内忧外患的乱世中,数不尽的国宝流失海外。究竟有多少国宝,经谁人之手,以何种方式,以多高的价格,流落于何方?本书用100余篇亲历者的证言、90余幅图片和20多张表格,细致入微地追查了近代国宝外流的踪迹。
样张一
义和团事件与山中商会
义和团事件时期的文物流出与山中商会有着怎样的关系,定次郎究竟志向何处呢?
当时,兼任山中商会首任社长的是同族箺篁堂(角山)山中吉郎兵卫。虽然吉郎兵卫在煎茶具销售上投入了很大力气,但收效甚微,而且不久之后作为本书重要主题的青铜器成为收藏家们最热衷的器物,茶具已成往日旧谈。同时青铜器也是住友春翠成为收藏家的契机。不过,详细情况下章再述,此节将介绍定次郎和义和团事件的关联这一暗线。
该情节是《山中定次郎传》介绍“十八体观音”中的一段,内附照片。因为是短文,现原封不动抄录于此。
庚子事变时,我(定次郎)从德军手里买了十八尊观世音镀金佛,高一丈至一丈二尺。六尊运往美国,六尊送到东京,剩下的六尊寄放在京都现在的恩赐博物馆。这么大的佛像足足有十二尊,运到日本时,不少同行都很吃惊,并且说“天山先生个子虽小,买的却都是大件”。这个镀金佛的
金层,镀得很厚,仅仅刮取佛像后背的金粉就足够打成三四个大金戒指了。
可惜的是,单凭这篇文章和照片,很难弄清这十八尊镀金佛购买时的情况和流转至今的过程。在此我也仅是希望能够确认定次郎和义和团时期文物流失的关系,以及那让人浮想联翩的定次郎生意手腕和众人对他的评价。而真正证明定次郎在古董界地位的,应该是辛亥革命后那次恭亲王的藏品交易。
购入十八尊观音像时的山中定次郎[明治三十五年(1902)]( 引自《山中定次郎传》)
样张二
一生的赌注—— 恭亲王藏品收购
亲王家文物流出与日本人之间的关系,最显著的事例莫过于恭亲王。从1911 年10 月辛亥革命持续到次年2 月12 日宣统帝退位,大约1912 年3月,除了书画类外,恭亲王家历代藏品几乎都被山中定次郎一并购入手中。这是恭亲王感到政局不稳而尽早将藏品出手的举动。
其花费金额,尚不明确。但是通过像“这并不是十万或二十万的小数目”,“无论是怎样的商人,这样规模的生意,一生不会有第二次”(《山中定次郎传》)这样的表达,此次收购规模可见一斑。而对于战前的山中商会而言,这也绝对不是个小数目。具体内容如下。
…… 被拉到恭亲王府后,只见相当宽敞的宅邸内一排藏宝库,专门存放如意的如意库、收藏书画的书画库、存放古铜器的铜器库,等等,有数十栋…… 仓库内的珍宝约有一半已是灰尘累累。光是翡翠首饰都非常惊人,一粒都能卖到四五千日元的上等翡翠,他们却像抓豆子或糖豆一样,随便抓两把过来:“这些货,你出多少?”
光凭山中的回忆录,就能充分想象亲王家不可估量的财富,以及山中商会巨大的收购规模。其规模甚至可能以百万日元为单位(后述)。该金额即便是与之后要讨论的辛亥革命时期每年的古董出口额相比,或是与民国十三年(1924)清皇室以古董为抵押,向北京盐业银行贷款高达80 万相比,也毫不逊色,其规模之大,一目了然。细节将在后章再述。
山中商会收购藏品一年后,便于1911 年春季在纽约和伦敦几乎同时举办了拍卖会。纽约全部展出品为536 件,销售额合计276000 多美元,简直是规模空前。伦敦拍卖会以玉、矿物类为主,展品总数为211 件,拍卖额为6255 英镑左右。比较这些数字可知,恭亲王藏品,大部分都是在美国拍卖出售的。但无论如何,这些数字都很好地说明了恭亲王藏品及其拍卖的巨大规模。可以说这个拍卖是山中商会为世人所知的最佳机缘。
但是,此处笔者突生疑惑。仔细想想,在纽约和伦敦拍卖会的销售额仅各有60 万日元左右,这与传记的记述相比,总给人不大相称的感觉。大正三年(1914)三月发行的杂志(《书画古董杂志》6 9 号)中的记载值得关注:“有人说这次大阪山中商会180 万日元买进的书画古董, 在美国卖到了250 万日元。”这180 万日元的巨额数字是否指的是恭亲王藏品尚未可知,内容本身也许不可信,但是,这几乎与拍卖会同时期的传闻,应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结论上来看,虽说恭亲王藏品拍卖确实达到了相当规模,但根据传记和展品总数等来看,视为定次郎的天王山之战,规模还是太小。如果任我大胆推测的话,从买入到拍卖举办的一年中,通过店面或者私下个人销售等方式,我想已经卖出相当多的部分,拍卖的应该都是剩货。这样的话,与其说是拍卖,不如说是甩卖。
山中商会及定次郎此后纵横世界古董收藏界的精彩故事将在后文详细介绍。此处暂且只介绍作为“中国→世界”型最大的典型事例,即定次郎亮相世界舞台的恭亲王藏品收购与拍卖。
恭亲王府正殿前[明治四十五年(1912)] (引自《山中定次郎传》)
前言 一切始于义和团事件
第一节 乾隆皇帝与清朝国宝——如梦亦幻
第二节 何为义和团事件
第三节 本书的宗旨
第一章 掠夺的深渊——追踪义和团事件
第一节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第二节 无尽的掠夺
第三节 紫禁城的命运
第四节 祭坛、宗庙的悲剧
第五节 凝聚中华精粹的文字世界
第六节 皇族府邸
第二章 国宝渡海
第一节 八国联军群集聚宝之地
第二节 揭开国宝外流之谜
第三章 日本古董商进驻北京
第一节 从明治时期到大正时期
第二节 闻名世界的山中商会
第三节 继往开来——茧山龙泉堂的创立
第四章 未知的中国国宝登陆日本
第一节 抹茶与煎茶的明治维新
第二节 煎茶与中国趣味
第三节 王朝的象征——秘籍《永乐大典》
第四节 政商大仓喜八郎
第五章 稀世青铜器收藏
第一节 住友泉屋博古馆秘史
第二节 稀世名宝
第三节 煎茶用具向鉴赏美术的转变
第四节 豪华图录的出版
第六章 日本古董商进军欧美——国宝外流范围扩大
第一节 渐呈全貌的中国正统美术
第二节 山中拍卖与展览
第三节 山中商会的经营规模
第四节 拍卖会、展览会实况
第五节 贸易资料上的新发现
第七章 对西欧美术界的冲击
第一节 日本美术风潮向中国正统美术转变
第二节 住友收藏的冲击
第三节 欧美收藏的狂潮
尾声 掠夺品的去向——国宝流出与世界渗透
中国鉴赏美术的形成
后记
附记
作者介绍
译者后记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巨变,无数中国国宝流失海外,散布于世界各地,或因盗抢、或因变卖、或因走私,其途径大多十分隐秘,难以追查。日本学者富田升先生致力于中国文物研究,蒐集流散世界各地的资料,系统梳理长达百余年的中国国宝流失过程,以实证研究为依托,研究结论有说服力。对于文物的普查和追索,收藏与鉴定,以及深入系统的研究,本书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朱凤瀚教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所长、前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常务副馆长
清末民初,战乱频仍,国势羸弱,致使大批国宝*文物流失海外,令人扼腕。百年之后,随着我国国运昌隆、文化兴盛、艺术繁荣,文物收藏、鉴赏和研究盛况空前。日本学者富田升的力作《近代国宝海外流失录》钩稽散在世界各地的珍稀资料,系统梳理出近代中国国宝外流的过程、渠道等以往鲜为人知的史实,为海外流失文物的鉴定与收藏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海外重要文物的追查和回购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线索。
——朱诚如教授,著名清史研究专家、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