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高淳出土青铜器
0.00     定价 ¥ 25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030691514
  • 作      者:
    南京市高淳区博物馆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6-01
收藏
内容介绍
南京市高淳区地处古丹阳大泽之滨,依茅山余脉,是长江中下游古代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青铜文明源远流长。南京市高淳区博物馆藏有大量商周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青铜器,工艺精湛、风格独特,类别主要有食器、酒器、乐器、兵器、工具、铜镜等。这些青铜器在形制、纹饰、工艺等方面表现出高超的技术性和艺术性,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价值。《高淳出土青铜器》收录了各类青铜器物200余件,以高淳地方考古发掘为主,征集为辅,全面地体现了高淳出土青铜器的精华所在,以两周时期吴国青铜器为代表,展现出高淳周代青铜艺术的独特魅力。
展开
精彩书评
本书收录了各类青铜器物200余件,以高淳地方考古发掘为主,征集为辅,全面地体现了高淳出土青铜器的精华所在。
展开
精彩书摘
高淳出土周代青铜器概述
  肖梦龙1 葛鹏云2
  (1. 镇江博物馆;2. 南京市高淳区博物馆)
  高淳位于宁镇和皖南丘陵接壤地区,在古代属同一文化圈,是荆蛮族人聚居地,湖熟文化及吴文化台形聚落遗址和土墩墓分布密集、星罗棋布,如下坝一带在当地有“千墩山”之称。历年来经考古发掘的主要有朝墩头遗址、薛城遗址、顾陇土墩墓、永宁土墩墓、夏家塘土墩墓及漆桥里溪兵器窖藏等。特别是吴国青铜器出土较多,为高淳先秦史上的一大亮点。
  一
  吴国是春秋五霸之一,在周代具有重要地位。吴文化是由中原周文化和土著文化融合而成的区域性文化。吴国青铜器从形制、纹饰、合金成分到铸造工艺等方面,均具有鲜明的地区特征,体现了吴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高水平及文化特色。它是中国青铜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据研究,吴国青铜器明显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为中原铸造的舶来品,称之“中原型”。这类铜器所见数量很少,多出于镇江大港至谏壁一带沿江山上的大型吴国王室贵族土墩墓,如宜侯夨簋、伯簋等,这类墓主身份当属吴国最高统治阶层的周人,所以在其墓中见有中原铜器也并不奇怪。第二种类型为江南地方铸造的仿中原铜器,称之“融合型”或仿造型。这类器物出土数量最多,是吴国青铜器的主流,体现了周王朝文化对江南吴地的强烈影响。但是,吴国的青铜工匠们在仿造中原铜器时,并非一成不变地照搬其原样,而是在器形、纹饰等方面多加变化,使这类青铜器的面貌特征,乍看起来似乎像中原铜器,细察之则具有许多地方特色和自身风格。这生动地反映了文献记载的吴国统治者是中原过来的周人,人民为土著荆蛮的历史真相。第三种类型为吴国创造型铜器,称之“土著型”。这一类型的青铜器造型、纹饰奇特新颖,为中原和其他地区所没有①a。高淳土墩墓出土的青铜器,可贵和重要之处,就在于它多属于这类土著型铜器,是研究吴文化青铜器稀少且珍贵的材料。
  二
  高淳出土的商周时期青铜器,在类别上有礼器、乐器、兵器、农具及车马器等。这里择要对其地方特征和自身风格做些阐述。
  (一)礼器
  1.鼎
  细高足外撇鼎 器例:1982年3月于西舍废品仓库拣选的弦纹鼎;1988年青山五二区双墩出土的弦纹鼎;1988年6月于西舍废品仓库拣选的素面双耳鼎。三件鼎的年代都属西周时期,器形特点为小方形直耳、浅盆腹、三细高足外撇,纹饰简练,有饰两道弦纹或素面。这种吴特色鼎在江南地区多有出土,自西周早期开始一直流行至春秋、战国之际吴国灭亡,并影响我国南方百越地区,在浙、赣、闽、湘出土的战国时期青铜鼎中这类鼎较多,故有人称之“越式鼎”,其实它源于吴国。
  矮足鼎 器例:1980年于淳溪废品站拣选的夔龙纹鼎和回纹鼎,均属西周晚期;2014年夏家塘春秋土墩墓出土的素面鼎,西周晚期。这类矮足鼎有圆鼎和方鼎,其鼎足很矮,形制特殊,有的足横断面作外圆内空的半环状,有的呈圆突尖状,是吴地区独特器形。
  宽大立耳外撇鼎 器例:1971年高淳顾陇公社下大路出土的窃曲纹鼎;1973年高淳双塔公社贺村出土的窃曲纹组成的简化变体兽面纹鼎。这类鼎的年代都是西周中晚期,这一时期吴国青铜器铸造已进入地方风格和特色的臻熟时期。各种轻便灵巧、造型新颖别致、富有地方特色的铜器大批涌现,形成了吴国中期(相当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青铜器的崭新风貌。在此时期流行的此种宽大立耳外撇、盆形浅腹、三兽蹄足聚敛的鼎在江南地区广有发现,为吴式鼎之一。
  匜鼎 器例:20世纪80年代高淳县土墩墓出土的匜鼎。这类鼎年代为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是吸收借鉴青铜匜和球腹形鼎的形制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江南地区偶有所见。
  2.簋
  异型簋 1984年8月顾陇兰溪下刘家村竹山墩出土了一件青铜簋,其形制及纹饰都非常特殊,完全不同于中原簋的体制:椭圆形,平口,直腹,小平底,双弧形小耳,腹饰凸弦纹上居中一牛首纹,左右为对称的勾曲纹。此异型簋是吴国土著型青铜器的典型代表,可谓全国独有,别无它件。
  扁体簋 扁体簋是吴国的发明创造,式别丰富多彩,流行于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在江南普遍有所出土,是吴国中期吴器特色的突出表现。这类簋的形制特点是,卷沿、扁圆腹、矮圈足,耳作实体或镂空兽耳,或耳呈套环形、云形等,有的耳下还带尖钩状小耳,圈足下带三扁足。其纹饰都具有地方色彩,以阳线条勾成阴回纹等几何形纹,与同时期印纹陶的纹饰相似,还有一种吴地原始瓷上使用的棘刺纹,用于扁体簋,这在其他地区青铜器上是绝对没有的。扁体簋在高淳发现得比较多,如1982年3月西舍废品仓库收购的方格勾连纹双耳簋和棘刺纹簋等。
  3.尊
  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中原流行的三段式高筒尊,于西周中期以后逐渐消失,被垂腹尊取代。而此类尊在江南地区经过工匠们的重新设计改制后成为了吴国中期的典型时兴器物之一,一直流行至春秋战国之际。其形制特点为器体挺拔,口、腹和圈足径比例匀称,腹作扁鼓形,有的腹两侧附加一排镂空扉棱装饰,有的口沿下加一单耳,还有作双龙耳,造型独持,铸作精致漂亮。这类高筒尊在高淳也有发现,如1971年高淳顾陇公社下大路土墩墓出土的几何纹扉棱尊,这件尊铸造精工,器形庄重,特别纹饰采用各种几何形纹,腹两侧有镂空扉棱,是吴国特色青铜器的杰出代表作。
  4.提梁卣
  吴国的提梁卣,从造形到纹饰上也完全有别于中原,从高淳出土的三件卣来看,就是明证。
  球形腹鱼鳞纹带扉棱卣 器例:1970年固城出土的提梁卣和1992年11月高淳县工商局没收非法收购移交的提梁卣,年代均为西周中晚期。两件卣的形体纹饰基本相同,直口,环耳,绳索状提梁,圆球形腹,腹两侧饰镂空扉棱,圈足。一件腹部满饰细鳞纹,肩部有两组左右对称的三颗乳钉;一件腹中细鳞纹间加饰一条带几何形纹。它们与中原卣的区别:形制上球形腹带扉棱,绳索式提梁,在中原没有;纹饰上虽仿中原的垂鳞纹,但大相径庭,中原垂鳞纹的纹片宽大,多作三层图案设计,呆板平铺,而江南吴器上的垂鳞纹作密密麻麻的细小鳞片,犹如鱼鳞一般,极富有形象化的写实性,更加有秩序感和密集感,所以也将这种纹饰称为鱼鳞纹,为吴国铜器的一种特有纹饰。
  鸟纹提梁卣 器例:高淳漆桥出土的鸟纹卣和1985年3月高淳凤山宋家八仙哥墩出土的鸟纹卣,年代均为西周早期。两件卣形制相同,器体椭圆,长颈,垂腹,环耳,圈足。纹饰略有差别,一件腹上两道凸弦纹间主体纹饰,以云纹为地,中间一蝶形铺首,左右对称小鸟纹,散布几颗不对称的圈点纹。另一件鸟纹下加一周折线条带纹。中原铜器上的鸟纹装饰流行于西周早期,这点显然受西周文化影响,但其鸟纹形态和表现艺术形式却大为不同,吴国铜器上以阳线条手法,简明扼要地刻画出小鸟的形象,显得很有生活气息。
  夔纹提梁卣 器例:2015年7月高淳桠溪派出所移交的卣,西周早期。器体椭圆,直口,垂腹,圈足,肩上两环耳,套接直角牛首形提梁,腹两侧有夔龙形扉棱。腹上一周条带纹饰,中间兽首,两侧变体夔龙纹。此提梁卣的器形、纹饰都体现出了吴国青铜器特色。
  5.盘
  弦纹三足盘器例:1980年6月于高淳漆桥废品站拣选的弦纹三足盘,年代为春秋时期。折平沿,浅腹渐收,平底,腹两侧有铺首衔节环耳,底部三兽蹄足外撇,足根饰兽面纹。腹部饰三道凸弦纹。吴国青铜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互不雷同,追求新异。过去发现的吴器盘类中,有附耳盘、贴耳素面盘、附耳弦纹盘、附耳三扁足盘、双连环耳盘等,此盘又增加一新的款式。
  江南吴国铸造的铜器与中原铜器相比较,除了存在器形、纹饰等外观差异,在铜质成分上也有所不同。迄今通过对江南吴地出土的200多件铜器标本做光谱定性或化学定量分析发现,吴地早期铜器以含铅较高的铜铅型和含锡量偏低的铜铅锡型为主,这种材质的普遍性也就是吴地早期青铜器的特征;到了晚期的铜器多为含锡量高、含铅量低的铜锡铅三元合金①a。即吴国前期青铜器由于矿产原因多属铅青铜,而中原均为锡青铜。吴国青铜器因含铅量较高,在空气或土壤中容易氧化,表面形成一层氧化铅硬壳,变成灰色或灰白色,因而失去金属的光泽,与中原出土的有金属光泽的青铜器显有不同。吴国青铜器表面暗淡无光泽,这是它的内在特质。
  (二)乐器
  高淳出土的乐器类铜器有两种,一种是仿造中原的甬钟,另一种是吴文化特色的土特产勾鑃。
  甬钟是一种打击乐器,在祭祀和礼仪场合演奏,属周礼内容。这种礼乐器始兴于西周早期,盛行于春秋战国,它们大小成编,配套使用,和青铜鼎一样,代表着一定的身份等级。甬钟在高淳、溧水均有出土,它们都是一面有纹饰,一面光素,为地方特色,年代皆春秋。吴国在西周时期,尚是一个偏居我国东南的蛮夷之邦,史载“太伯端委以治周礼,仲雍嗣之,断发文身,裸以为饰,岂礼也哉?由使然也”①b,可见吴地缺乏礼治。到春秋时期吴国逐步走向强大,寿梦时“益疆称王”,加强了与中原诸国的联系。寿梦曾途经楚国去朝见周天子,观看诸侯礼乐,还与鲁成公相会,探讨周礼。特别是吴国出了一位杰出人物季札,季札是吴王寿梦第四子,曾三让王位,不仅品德高,而且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广交当世贤士,对华夏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季札出使中原诸国,观周礼评论礼乐水平超众。季札是孔子最崇拜的人,称为“南季北孔”“南方第一圣人”,中华文明史上礼义的代表人物。季子封邑在今丹阳一带,丹阳九里有季子墓。正是在吴国统治阶级上层的倡导下,周礼乐文化在吴地深入,仿造中原礼乐器甬钟等应运而生。
  勾鑃在江南多有发现,高淳凤山和顾陇松溪都有出土,松溪出的一组七件,大小相递。勾鑃在吴、越地区共有,为吴越文化的独特器物,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其用于祭祀、宴享,以及指挥战斗,所谓击鼓进军,鸣金收兵即是。
  (三)兵器
  高淳出土的吴国兵器较多且种类齐全,包括剑、戈、矛,镞等,这与当时的战事相关。商周时期,中原流行车战,史载周武王伐商纣时出动“战车三百乘”。晋、楚城濮之战,晋有战车七百乘。而江南水乡泽国,江河湖泊、沼泽泥潭、山区丘陵,都被兵家视为车战死地。春秋争霸战争期间,吴、晋曾联合抗楚,晋国也曾派人帮助吴国组建过车兵,“教吴乘车,教之战阵”,但是没得到发展。吴国因地制宜,开创我国步兵和水军部队。步兵部队的优点是灵活机动,前退自如,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所向披靡。吴国的步兵训练严格有素、英勇顽强,更有“多力者五百人,利趾者三千人”①a,类似现代的特种部队、敢死队。吴国在全盛时期,号称甲兵数十万,在争霸战争中战无不胜,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关于吴国精锐步兵部队的英姿雄威,《国语 吴语》有载,在吴王夫差争夺中原霸主的黄池之会上,吴王夜里发布命令,让士卒饱餐一顿,喂足战马,穿上铠甲,每百名战士排成一行,每一万人组成一个方队,共计有中军、左军、右军三个方队,军容十分壮盛,中军“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左军“皆赤裳、赤旌、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右军“皆玄裳、玄旗、黑甲、乌羽之矰,望之如墨”①b,吴王执斧钺立于阵中。黎明时分,吴王亲自擂鼓,敲响铜钲、金铎,全军齐声呐喊,声浪冲天,迈着雄壮的步伐向晋国军垒进逼。晋军不敢应对,只好由吴王主盟。吴国的水军同样强盛,游弋江河湖海,和陆军协同作战。吴步兵、水军都是持戈、矛,佩短剑。高淳出土的兵器,与上述吴军武器装备情况相符。
  1.剑
  在高淳出土的吴国兵器中,剑的数量最多。史称吴王“披甲带剑,挺铍(长矛)搢铎”①c。越王“身披赐夷之甲,带步光之剑,杖物卢之矛”①d。“吴师皆文犀长楯,扁诸之剑。”①e可见吴越军中从士兵到最高统率人手一剑。铸剑技术最高的是吴越两国,所以吴越宝剑甲天下。无论文献记载还是出土实物所证,质精物美,为人艳称,驰名列国,视之如宝。《史记》记载的“季札赠剑”史事,反映吴国宝剑风靡一时,流芳百世。
  吴国青铜剑有其发生、发展完善到成熟定制的自身演化过程。吴越青铜剑最早见于西周早期,目前所见考古资料以浙江长兴出土匕形短剑为代表。结合高淳出土剑例,依据剑身、茎的不同和格
展开
目录
目录
高淳出土周代青铜器概述 1
高淳出土吴国青铜器铸造工艺研究 9
高淳出土吴国青铜器合金成分研究 21
第一单元 商周时期 27
第一章 礼器 28
第二章 乐器 58
第三章 兵器 78
第四章 农具 114
第五章 车马器 120
第二单元 秦汉时期 123
第一章 炊器 124
第二章 盛器 130
第三章 铜镜 144
第四章 兵器 168
第五章 杂器 170
第三单元 隋唐至清 175
第一章 祭器 176
第二章 铜镜 188
第三章 杂器 196
附录 201
附录一 高淳历史沿革表 202
附录二 吴国君主世袭表 206
附录三 反映春秋形势的《王畿列国指掌总图》 207
后记 20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