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北岳庙壁画
0.00     定价 ¥ 59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030713773
  • 作      者:
    曲阳县文物局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1-01
收藏
内容介绍
北岳庙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始建于南北朝北魏宣武帝景明、正始年间(公元500—508年)。直至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00年)前,北岳庙一直是历代封建帝王祭祀北岳恒山的场所。1982年2月23日,北岳庙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岳庙主体建筑德宁之殿是我国现存元代木结构中*大的古建筑,也是五岳祭祀中规格*高的古建筑。德宁之殿壁画面积达423.65平方米,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北岳庙壁画》为北岳庙的文物修复经历、壁画照片整理披露,对于研究古代建筑、壁画艺术、文物修复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
精彩书评
本书适合对文物修复、壁画艺术、古代建筑有研究的专家学者、高校师生
展开
精彩书摘
概述
  一 北岳庙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北岳庙位于河北省曲阳县,地处太行山东麓,华北平原西部,河北省中西部,隶属保定市。曲阳县是半山区县,地形地貌复杂,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依次为低山、丘陵、平原,俗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称。北部环山,南部为川,东西两面有滱水(唐河)和沙河环绕。
  (一)地理信息
  历史上,曲阳位置十分重要,是中原通往山西和塞外北疆的交通要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自战国时代赵武灵王攻中山合军于曲阳,直至清的2500 余年中,在曲阳境内发生多次战争。特别是北宋时期,宋辽对峙,相互争夺城池,战事极为频繁,史料多有记载,考古发现的古战场遗存和古墓葬也数量颇丰。
  曲阳县东邻定州市,东北邻唐县,西北邻阜平县,西南邻行唐县,南邻新乐市。曲阳县距北京230 余千米,距石家庄、保定90 千米,距雄安新区130 千米。京昆、沧榆、涞曲、曲港四条高速穿境而过,雄忻高铁也将在曲阳设站,曲阳将成为保定市西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交通十分便利。
  (二)历史沿革
  曲阳县历史悠久,秦时置曲阳县,因地处太行山转弯处阳面而得名。西汉名上曲阳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 年)与新市县(今正定县新城铺)合并,称新市县。北魏景明元年(公元500 年)析出,恢复曲阳县建置。元太祖十一年(公元1216 年)曲阳升为恒州,辖阜平、灵寿、行唐、庆都(今望都)、唐县5 县。元太宗十一年(公元1239 年)撤州复县。1958 年10 月1 日与定县(今定州)合并,称定县。1961 年5 月20 日,恢复曲阳县建制至今。20 世纪90 年代初,曲阳县隶属保定地区。1994 年12 月,保定地市合并,称保定市,曲阳县隶属保定市。
  《水经注校证》云:“上曲阳故城北,本岳牧朝宿之邑也。古者,天子巡狩,常以岁十一月至于北岳,侯伯皆有汤沐邑,以自斋洁。周昭王南征不还,巡狩礼废,邑郭仍存。秦罢井田,因以立县。城在山曲之阳,是曰曲阳,有下,故此为上矣。”由此得知,曲阳古称“上曲阳”。自汉代建立祭祀北岳恒山的北岳祠开始,就成为朝宿邑。古代曲阳主要是为祭祀北岳恒山之用,其县治的设置、兴衰与发展是同恒岳及其岳庙祀典分不开的。祀北岳于此后有城郭,有城郭而后人民聚。随着岳祭事宜的不断进行,人口逐渐增加,曲阳城逐步得到发展。据庙内存明嘉靖十五年《重修北岳庙题名记》碑刻载,原曲阳城“县制五里十三步,而庙居半焉”,可见在长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封建社会中,曲阳城是伴随着北岳庙祭祀活动的兴盛而发展起来的。
  (三)北岳庙简况
  北岳庙,汉称北岳祠,唐称北岳神庙、北岳安天王庙,宋称北岳安天元圣帝庙,元称北岳安天大贞元圣帝庙,到明时去掉历代所加封号,改称北岳庙。现北岳庙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城西侧,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 年)以前,曲阳北岳庙一直是历代封建帝王祭祀北岳恒山的场所,留下了内涵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北岳庙内碑碣林立,文物荟萃,200 余通(其中102 通为北岳庙原有碑刻)自北魏、北齐、唐、宋、元、明、清到民国初期的碑刻,既是研究我国古代祭祀文化的珍贵历史资料,又是一座书法艺术宝库。主体建筑德宁之殿是我国现存*大的元代木结构建筑,殿内巨幅壁画历经千载沧桑仍光彩照人。1982年,北岳庙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 年,北岳庙被评为AAAA 级旅游景区。2013 年被河北省文物局批准为北岳庙博物馆。2020 年,曲阳北岳庙博物馆被评为第四批国家三级博物馆。
  (四)北岳庙历史沿革
  五岳祭祀制度始于汉代,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 年),五岳、四渎皆有常礼。古时人们认为五岳有通天地、兴风雨、主万物生长的功能,从此庙祀五岳的制度历代沿袭,形成祀典。祭祀北岳恒山之所即北岳庙,亦称北岳祠。曲阳县城建庙(祠)祭祀北岳恒山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西汉天汉三年(公元前98 年)始立北岳祠于曲阳县。《水经注校证》载:“滱水又东,右会长星沟,沟出上曲阳县西北长星渚。渚水东流又合洛光水,水出洛光沟,东入长星水,乱流东迳恒山下庙北,汉末丧乱,山道不通,此旧有下阶神殿,中世以来,岁书法族焉。晋、魏改有东西二庙,庙前有碑阙,坛场列柏焉。”由此可知,曲阳北岳祠为恒山下庙,古北岳恒山脚下的祠为恒山上庙。北魏时改东、西二庙,西庙为旧祠,在今曲阳县城西四里处(已废)。东庙即北魏宣武帝景明、正始年间移至今址的北岳庙。北岳庙自创建之始,就被尊为祭祀北岳恒山之地,成为历代王朝所共同尊崇之所。它的形成,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北岳庙鸟瞰图
  (五)北岳庙平面布局
  祭祀是我国古代礼制的重要内容,北岳庙是祭祀建筑的重要实物遗存。北岳庙因“礼”而建,其建筑规格与“礼”相合,北岳庙是一组颇能体现中国古典建筑布局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
  关于岳祭场所,汉代以前未曾有具体的设施记载,封禅活动亦仅限于平地筑坛,祭祀方式为柴祀。自汉代起由于岳渎常礼,坛庙的出现成为必然。*初北岳坛庙的形制,文献无载。北魏时期的恒山下庙已由原来的下阶神殿形式发展到庙前有碑阙、坛场相列,北岳庙建筑经过两汉和北魏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建筑序列。
  唐宋时期,岳庙已发展成为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此时的北岳庙布局严整,在长长的中轴线上布置有不同形式的建筑物,以烘托祭祀活动的气氛,用几进院落构成不同的建筑空间,使岳祭十分隆重。唐宋以后庙制基本定型,刻于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 年)的《北岳恒图》,基本反映了岳庙成熟期的布局。
  北岳庙的主殿德宁之殿在中轴线*北端,其前设有三山门、凌霄门、朝岳门及神门共计四门。神门及朝岳门为台门形式,三山门为三连门形(后改建为一门)。祀殿之后设寝宫,中轴线两侧不设配殿,而是施以廊庑,并设有钟、鼓楼。在祀殿为中心的院落之外还设有其它一些服务性设施,北岳庙东北角设有宰牲房、神厨、库房等,按图所示,当时寝宫已无,仅有后宅门,北部成为大片空地。庙的外廓施有城墙及角楼,北岳庙的东边以萧蔷为界,南、西、北三面以曲阳城墙为外廓。在院落的划分上,以德宁之殿为中心的院落南自凌霄门,北至后宅门。西、东至西昭福门及东昭福门,面积很大,构成祭祀主场所。历代祭告、重修等碑刻也集中在这一院落内。自凌霄门以南至朝岳门构成以御香亭(敬一亭)为中心的院落。朝岳门前置有牌坊,神门前设登岳桥于护城河上。
  明《北岳恒图》
  由于五岳诸神被纳入道教的神祇系统,所以五岳名山道教活动兴旺,这又使得岳庙与道教产生了密切的联系。这一内容在岳庙建筑上表现在主体建筑的两侧常置有一些道观之类建筑物:北岳庙的东侧东昭福门至东大门的南边设有总玄宫,其中有真武殿等,在德宁之殿前中轴线的两侧曾设有子孙殿、药王殿。北岳庙的一些重要事件亦常与道教系统有关,北岳庙德宁之殿的匾额尚有“特旨重修真定路转运使司经历官李庭瑞奉诚明真人命书”等字样,可知,匾额是由当时的官方道教首领诚明真人张志敬题写的。元代是一个崇尚道教的朝代,道教,尤其是全真教,在国家政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成吉思汗执政时,曾封全真教首领丘处机为国师,全真教受到朝廷的特殊礼遇,一些有名望的道士开始担负起管理国家道教场所甚至是代祀五岳的任务。诚明真人,原名张志敬,乃元代全真教掌教之一,执教期间,曾完成诸多宫观庙宇的营建与维修。《玄门掌教宗师诚明真人道行碑铭》中有他派人整修五岳四渎的记载:“岳渎庙貌,罹金季兵火之余,率多摧毁,内府出元宝钞十万缗付师雇工缮修。”北岳庙德宁之殿榜题当是他派人修缮后所为。除此之外,众所周知的永乐宫也与之有关。
  北岳庙规模宏大,古建成群,按庙内现存明嘉靖二十六年刻《北岳恒图》载,当时北岳庙的占地面积260.48 亩,约合173982 平方米,南北轴线长达500 余米。后北岳庙的东部被县粮食局、粮食加工厂所占(2009 年已拆除),北部为民居,西部是县人民医院,现仅存中间部分,占地面积8 万余平方米。主要建筑呈田字形,坐北朝南排列在一条垂直的中轴线上。其规制由南往北依次是:登岳桥、神门(今无)、牌坊(基座)、朝岳门、御香亭、凌霄门、三山门、飞石殿遗址、德宁之殿、后宅门(今无),望岳亭(今无)。德宁之殿向西有西昭福门,向东有东昭福门。此外还有大、小碑楼六座及碑亭等数处散建于南北中轴线的东西两侧。
  (六)德宁之殿形制
  北岳庙主体建筑德宁之殿,是我国现存元代木结构建筑中体量*大的建筑,也是五岳祭祀建筑中规格*高的建筑。据清《曲阳县志》记载,德宁之殿始建于南北朝北魏时期,宋初被契丹焚烧,淳化二年(公元991 年)重修,现存建筑为元至元七年(公元1270 年)遗构。虽历经元、明、清几代多次修缮,其大木结构并未改变,元代构件大多得以保留,在我国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德宁之殿位于中轴线的北部,建于高2.9 米的高大台基上,坐北朝南,建筑前施宽大月台,建筑台基和月台四周施汉白玉望柱、栏板,望柱上雕有姿态各异的石狮,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显示出该建筑的重要地位。建筑殿身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周圈有大回廊,重檐庑殿绿琉璃瓦剪边顶。平面布局非常符合宋《营造法式》所规定德宁之殿匾额的形式,殿身七间,副阶周匝(即周围回廊)。梁架结构为十架椽屋、用四柱、前后乳栿。副阶、上下檐均施斗拱,副阶斗拱为五铺作重拱双昂计心造,上檐内槽为七铺作重拱双杪计心造,上檐为七铺作重拱单杪双昂计心造,阑额下不用雀替,次间枋上雕有云龙图,使用天花、藻井。平面布局采用减柱、移柱的做法,使空间扩大。内槽与殿身除正面明间、次间装隔扇,后檐明间装板门外,其余均筑墙体围护,东西墙内壁绘有壁画。
  德宁之殿
  德宁之殿屋顶均为重檐九脊庑殿式结构,双檐高啄,黄色琉璃瓦为殿脊,上檐前坡正中施有绿色琉璃菱形花芯图案,上覆筒板青色琉璃剪边布瓦顶,瓦顶脊尚存有元代琉璃件,鸱吻高3.6 米,五彩釉色,造型刚健,飞檐高啄,有悬空欲飞之感。檐下正中二层上方置“德宁之殿”匾额,木制双勾线阴刻,高3 米,宽2.4 米,呈长方形,由四个木制大云朵围成斗形。匾额高悬,华带牌形式,匾心为绿地,镶嵌四个金色大字“德宁之殿”,上款“特旨重修真定路转运使司经历官李庭瑞奉诚明真人命书”,下款“大朝至元七年正月一日施主建”。
  (七)北岳庙管理维修
  北岳庙自建成至今,经过历代多次重修和较大规模的维修与扩建。现据庙内所存碑刻,可知*迟至唐时,北岳庙便经历过修缮工事。
  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 年),定州刺史段愔认为,当时的北岳庙“檐庑阶闼, 尚多湫隘”,经过“审面势,规曲直,延观宇,划垣墉”,对庙貌进行了增拓和修改,以达到“睟容凝湛,未施敬而自敬,不有威而自威”的效果。
  五代后梁贞观二年(公元916 年)定州节度使王处直亦重修北岳庙。宋淳化元年(公元990 年),契丹入掠曲阳,纵火焚庙。淳化二年宋太宗下诏重修,于是“乃复堂殿,于以俨像,设之睟容;乃兴廊庑,于是列徒,御之绘事。门阙有冀,阶陛斯隆”,这是一次大规模的重建活动。至绍圣年间由于祭祀活动日盛,北岳庙大殿前已是“褊迫不可周旋”,故于绍圣四年(公元1097 年)增设大殿引檐,后崇宁五年(公元1106 年)又进行了修葺。
  元代初年,世祖特旨修北岳庙,德宁之殿于至元七年(公元1270 年)完工。
  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 年)重修北岳庙时增建了御香亭(即敬一亭)。由于明代后期出现改祀北岳于浑源的争议,当时岳庙南、西、北三面为城墙,东侧与民居相邻,恐庙地日后被人侵占,故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 年)制《北岳恒图》碑于大殿之前,以昭后人。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 年)又进行过重修。
  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 年)改祀之后,北岳庙日渐荒废,但民间保护维修一直延续下来。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 年)、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5 年)、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 年)、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 年),北岳庙均
展开
目录
目录

概述
一 北岳庙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001
二 北岳庙壁画 010
壁画图版
天神地祇 019
服饰器具 165
山水云气 193
附录
附录一 河北曲阳北岳庙壁画保护修复项目简介 敦煌研究院 234
附录二 五岳朝会图—河北曲阳北岳庙壁画神祇身份考辨 赵伟 248
后记 260
插图目录
北岳庙鸟瞰图 002
明《北岳恒图》 004
德宁之殿 005
德宁之殿匾额 006
碑廊 008
荣誉证书 008
德宁之殿壁画示意图 010
东壁 下层众神祇 021
东壁 泰山神等众 022
东壁 东岳泰山神 023
东壁 东岳泰山神 局部 024
东壁 玉女等众 025
东壁 侍从 026
东壁 玉女 027
东壁 玉女 028
东壁 假山状物品 029
东壁 侍从 局部 030
东壁 青龙 031
东壁 青龙 局部 032
东壁 青龙 局部 033
东壁 中岳嵩山神等众 034
东壁 中岳嵩山神 035
东壁 四渎神中的两位 036
东壁 执仪仗护卫 037
东壁 执仪仗护卫 038
东壁 执仪仗护卫 039
东壁 执仪仗护卫 040
东壁 执仪仗护卫 局部 041
东壁 执仪仗护卫 局部 042
东壁 执仪仗护卫 局部 043
东壁 鬼卒 044
东壁 执仪仗护卫等众 045
东壁 执仪仗护卫 046
东壁 执仪仗护卫 047
东壁 执仪仗护卫 048
东壁 鬼卒 049
东壁 鬼卒 局部 050
东壁 鬼卒 局部 051
东壁 鬼卒 局部 052
东壁 鬼卒 局部 053
东壁 侍从 054
东壁 上层北侧众神祇 057
东壁 雷部众神主尊 058
东壁 雷部神祇 059
东壁 侍从 060
东壁 雷公、电母、风伯、雨师等众 061
东壁 雨师 062
东壁 雷公 063
东壁 电母 064
东壁 风伯 065
东壁 玉女 066
东壁 玉女 067
东壁 玉女 局部 068
东壁 玉女 069
东壁 玉女 局部 070
东壁 侍从 071
东壁 侍从 072
东壁 侍从 073
东壁 侍从 074
东壁 侍从 075
东壁 侍从 076
东壁 侍从 局部 077
东壁 上层南侧众神祇 079
东壁 天官 080
东壁 地官﹑水官 081
东壁 地官 局部 082
东壁 水官 局部 083
东壁 侍从 084
东壁 侍从 085
东壁 鬼卒 086
东壁 鬼卒 087
东壁 中部神祇 089
东壁 中部神祇 局部 090
东壁 中部神祇 局部 091
东壁 黄龙 093
东壁 黄龙 局部 094
东壁 黄龙 局部 095
东壁 黄龙 局部 096
东壁 黄龙 局部 097
西壁 下层众神祇 099
西壁 北岳恒山神、西岳华山神等众 100
西壁 北岳恒山神 101
西壁 北岳恒山神 局部 102
西壁 西岳华山神 103
西壁 南岳衡山神 104
西壁 南岳衡山神 局部 105
西壁 玉女 106
西壁 玉女 局部 107
西壁 玉女 局部 108
西壁 玉女 109
西壁 鬼卒 110
西壁 下层南岳衡山神等众 111
西壁 四渎神祇中的一位 112
西壁 四渎神祇中的一位 113
西壁 侍从 114
西壁 侍从 115
西壁 侍从 116
西壁 侍从 116
西壁 执仪仗护卫 117
西壁 执仪仗护卫 118
西壁 执仪仗护卫 119
西壁 执仪仗护卫 120
西壁 执仪仗护卫 121
西壁 执仪仗护卫 122
西壁 执仪仗护卫 局部 123
西壁 上层南侧众神祇 125
西壁 雨师 126
西壁 风伯 127
西壁 电母 128
西壁 雷公 129
西壁 护卫 130
西壁 护卫 局部 131
西壁 护卫 132
西壁 护卫 局部 133
西壁 侍从 134
西壁 侍从 135
西壁 电母闪电镜 136
西壁 雨师盛雨器 136
西壁 鬼卒 137
西壁 中部众神祇 139
西壁 中部神祇 141
西壁 骑龙主尊 142
西壁 侍从 143
西壁 护卫 144
西壁 侍女 145
西壁 侍女 146
西壁 侍女 局部 147
西壁 鬼卒 148
西壁 侍从 149
西壁 飞天神(“曲阳鬼”) 150
西壁 飞天神(“曲阳鬼”) 局部 151
西壁 上层北侧众神祇 153
西壁 执香炉神祇 154
西壁 执香炉神祇 局部 155
西壁 侍从 156
西壁 侍从 157
西壁 鬼卒 158
西壁 侍从 159
西壁 护卫 160
西壁 黄龙 局部 161
西壁 黄龙 局部 162
西壁 黄龙 局部 163
东壁 护卫服饰 局部 166
东壁 东岳神头冠 167
东壁 中岳神头冠 167
东壁 天官头冠 168
东壁 神祇头冠 168
东壁 雷部众神主尊头冠 169
神龛后壁背面 神祇头冠 170
神龛后壁背面 神祇头冠 170
神龛后壁背面 神祇头冠 171
东壁 仪仗 局部 172
东壁 扇 173
东壁 戟 局部 174
东壁 仪仗 局部 175
东壁 仪仗 局部 175
东壁 连鼓 175
东壁 珠宝 176
东壁 假山状物品 177
东壁 鲜花 178
东壁 香炉 178
东壁 如意 179
东壁 宝瓶 179
东壁 电母闪电镜 180
东壁 雷公槌 180
东壁 雨师盛雨器 180
西壁 护卫服饰 局部 181
西壁 侍女服饰 局部 181
西壁 南岳神头冠 182
西壁 北岳神头冠 182
西壁 西岳神头冠 182
西壁 骑龙主尊头冠 183
西壁 护卫头冠 183
西壁 仪仗 184
西壁 仪仗 185
西壁 仪仗 185
西壁 仪仗 186
西壁 仪仗兽面装饰 186
西壁 仪仗 187
西壁 仪仗 187
西壁 珠宝 188
西壁 宝珠 189
西壁 牡丹 190
西壁 柳枝 190
西壁 长柄香炉 191
西壁 电母闪电镜 191
西壁 雨师盛雨器 191
西壁 雷公槌、楔 191
东壁 山水景物全景 195
东壁 云气 196
东壁 云气 197
东壁 山水 局部 198
东壁 山峦 199
东壁 山上植被 199
东壁 山上苔点 199
东壁 山树、浪花 200
东壁 浪花 201
东壁 山中湍流 局部 202
东壁 山中湍流 局部 203
东壁 山中湍流 局部 204
东壁 山中杂树 205
东壁 叶片 205
东壁 叶片 局部 205
东壁 树叶 局部 206
东壁 树叶 局部 206
东壁 绿竹 207
东壁 墨竹 207
东壁 松枝 208
东壁 松针 208
东壁 松枝 209
东壁 松树枝干 209
东壁 松枝 209
西壁 山水景物全景 211
西壁 云气 212
西壁 祥云 局部 213
西壁 祥云 局部 214
西壁 祥云 局部 215
西壁 祥云 局部 216
西壁 祥云 局部 217
西壁 云山 局部 218
西壁 云山 局部 219
西壁 瀑布 局部 220
西壁 瀑布 221
西壁 瀑布 局部 222
西壁 瀑布 局部 222
西壁 瀑布 局部 223
西壁 树木 224
西壁 树木 局部 225
西壁 松树 局部 226
西壁 松树 局部 227
神龛后壁背面 局部 228
神龛后壁背面 局部 229
神龛后壁背面 叶片 局部 230
西壁 云中树木 231
西壁 树木 局部 232
东壁 插页
西壁 插页
神龛后壁背面 插页
东壁 临摹 插页
西壁 临摹 插页
神龛后壁背面局部 临摹 插页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