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努力打造“万里茶道”文化遗产品牌
——加强“万里茶道”文化遗产国际合作和联合申遗
王风竹
摘要: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世界上众多国家的积极响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交流互鉴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奠定基础。本文通过阐述“万里茶道”与“一带一路”的关系、“万里茶道”遗产价值与联合申遗的重大意义,提出了打造新时代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万里茶道”文化遗产品牌,是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举措,“万里茶道”申遗对扩大国际影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明交流互鉴,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和地区间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一带一路万里茶道申遗
2013年,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倡议得到了世界上众多国家的积极响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和贸易是“一带一路”的两翼,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文化要承担起应有角色,同时也要搭上“一带一路”建设的快车,把推动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互鉴落到实处,进而使文化交流更加紧密,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奠定文化基础。在文化互通、文明交流互鉴方面,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着先天优势。“万里茶道”是“一带一路”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上升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高度认识“万里茶道”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的重要性,努力打造新时代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文化遗产品牌。
一、中国的茶、茶文化与“万里茶道”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发现茶和利用茶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几千年来,茶叶已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且长盛不衰,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
一般有“茶兴于唐而盛于宋”的说法,伴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境内传播,饮茶之风也由南方向北方广大区域扩展。特别是陆羽《茶经》的问世,把古代茶、茶事及其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后经宋、元、明、清历代的发展和对制茶及茶叶发酵技术的娴熟掌握,中国的茶叶品类(六大茶类)逐渐被固定下来,并形成各地特色鲜明的茶叶品种。
茶“*宜精行俭德之人”,中国是礼仪之邦,在中国悠久的种茶、制茶和饮茶历史过程中,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的人们通过沏茶、赏茶、闻茶、品茶等与中国文化内涵和传统礼仪相结合,渐渐地融入了传统儒释道的伦理,从而形成了一种具有鲜明中华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中国茶文化。
伴随着17—18世纪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和中国茶叶生产、加工和贸易的繁荣发展,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和商贸过程中,茶叶都是大宗商品。到了清代,中国的茶叶大规模走向世界,并一度垄断了整个世界市场,伴随而来的是中国茶文化深刻影响着欧洲上层社会并遍及整个世界。
中国因茶叶贸易与世界有关国家发生的交往,主要是通过陆路和海路。就陆路而言,对世界产生广泛影响的文化线路主要有三条:一是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的中国西南边疆以茶马互市类型为代表的边贸活动逐渐形成的贸易通道——“茶马古道”,它连接川、滇、藏,*终把茶叶传播到境外的尼泊尔、不丹及印度境内;二是唐代以后与以丝绸为大宗物品、瓷器和茶叶等作为辅助物品的古“丝绸之路”重合的通往中亚、西亚和欧洲的商道;三是17世纪兴起的从中国南方茶叶产区运输茶叶到俄国,并转运至欧洲的国际茶叶贸易商道,这条贸易路线有不同的称呼,如“中俄万里茶路”“北方茶叶之路”“草原茶叶之路”等。继2007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开展文化线路专题调查之后,2012年6月湖北省文物局组织沿线有关6个省份文物部门在湖北赤壁召开“万里茶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研讨会”,会议形成并通过了《万里茶路文化遗产保护赤壁宣言》,正式提出“万里茶路”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呼吁沿线省份要在遗产认定标准、保护技术规范、宣传口径方面达成一致;要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共同谋划文化遗产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宏伟篇章,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保护省际合作正式启动。2013年9月“中国‘万里茶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讨会”在河南社旗召开,会上8省文物局根据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的《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演讲强调的“继17世纪的‘万里茶道'之后,中俄油气管道成为联通两国新的. 世纪动脉'”“精神,一致同意将“万里茶路”这条茶叶贸易的国际商道统-改称为“万里茶道”。而遗留在这条国际商贸通道上的类型众多的文化遗产,正是见证这条延续了近300年的茶叶贸易、文化交流国际商道的活化石。
二、“万里茶道”与“一带一路”的关系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审视当今国际关系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是借助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的概念复兴国际经济贸易的重要倡议。从“一带一路”的布局和构成上看,丝綢之路经济带主要通过陆路的北、中、南三大经济走廊与南亚和欧洲联系,其中,中线就是通过传统的丝绸之路,建设中国一中亚一西亚的经济合作走廊,联通欧洲的波斯湾和地中海;北线则是建设新亚欧大陆桥,打通中、蒙、俄经济合作走廊,联通欧洲的波罗的海;南线则是建设中国一中南半岛经济合作走廊,到达印度洋。
回望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与“丝绸之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横跨亚欧的国际性重要商道还有一些,其中在“丝绸之路”之后兴起的*为著名、影响*为深远的就是“万里茶道”。它以茶叶贸易为主要内容,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经我国境内的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等省(自治区)向北延伸,途经今蒙古国,*终抵达俄罗斯圣彼得堡,全长1.4万余千米。“万 里茶道”的线路走向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北线线路走向相吻合,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主席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根植于历史,但面向未来。古丝绸之路凝聚了先辈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促进了亚欧大陆各国互联互通,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是多方面的,除政治、经济方面外,文化交流是深人推动国际人文交流、实现人文相通的主要手段和根本途径。
经贸和文化是“一带一路”的两翼。作为“一带一路”的主要组成部分,“万里茶道”不仅是通商易货的贸易通道,也是一条知识 与文化交流的大道。在这条延续了300年的茶道上,以茶叶贸易为媒介,带动的是中西方之间思想、传统、文化、工艺和人员的交流与沟通。
“万里茶道”契合了传承和弘扬“一带一路”的友好合作精神,赋予了古老茶道新的时代内涵,茶道沿线的文化遗产承载着新时期文化互通、文明交流互鉴的责任和带动经济交流、贸易繁荣的使命。
加强“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是融合蒙古国“草原之路”、俄罗斯“欧亚大通道”乃至“欧亚经济联盟”的*好对接点,必将为新时期进一步密切中、蒙、俄乃至中欧沿线国家友好交流,进而为文明交流互鉴、经济互联互通注入新的活力,将在践行新时期“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独*作用。
三、“万里茶道”遗产价值与联合申遗的意义
2012年以来,湖北省文物局联合茶道沿线各省文物部门,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专项调查、遗产点遴选和世界文化遗产突出普遍价值及申遗策略等专题研究工作,并于 2016年共同委托承担“丝绸之路”跨国申遗的技术团队——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承担“万里茶道”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文本的编制工作。“万里茶道”从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开始,前后经历晋商和俄商主导两大阶段,通过茶叶的生产、集散、外销三大环节完成茶路贸易过程。经过充分遴选,初步确定万里茶道(中国段)由 49 处分布于茶路沿线的茶园、村落、古道、码头、工厂、集镇、会馆、海关、银行、寺院、宅院等系列代表性历史文化遗存(遗产点),共同构成了反映茶路生产、运输、贸易完整商贸环节的遗产体系。49 处遗产点可分别从物质属性、茶路贸易历史、文化线路构成要素等功能类型三个方面进行分类。根据“万里茶道”各遗产点的构成要素保存较为丰富,经初步研究认为其具有世界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OUV),符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ii)(iii)(v)(vi)条标准。
“万里茶道”沿线的文化遗产,是中、蒙、俄三国历史上在茶叶贸易过程中共同留下的,这种遗产资源具有其他资源所不具备的天然接纳感和认同感,是联系三国民众的纽带,联合开展保护是三国共同的历史责任,联合申遗易于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并把其具有的突出普遍价值推向世界,这项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一是有助于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文化交流和文明交流互鉴。“万里茶道”跨越了亚欧两大洲,跨多种文化形态,串起了农耕地区、游牧地区和近代工业地区,繁荣的茶叶贸易带动了沿线种植业、加工业、水路运输业、商业和交通业等多种业态的兴起和繁荣发展,使沿线众多集镇和大量城市得到崛起和兴盛。中国的茶叶、茶文化等中华传统文化,通过“万里茶道”的茶叶贸易向欧洲乃至世界传播,又将欧洲近代商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带回中国,实现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与融合发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