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思考“空间”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对传统的“五种社会形态论”及“王朝更替”的历史阐释模式做出了恰到好处的批评,分析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空间结构,提出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可能路径及其解释。
勾勒秦汉至明清历代王朝统治的核心区,发现中国历代王朝之命脉。
在“边缘的核心”试寻孕育新生社会力量的的迹象及其土壤。
一部独辟蹊径的史学著作,深具批判视野与人文关怀。
王朝兴衰、社会形态演进、国家与社会互动的分析模式与阐述框架,从不同角度与层面揭示中国历史的本质与奥秘,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但都不同程度地忽略了中国历史进程的主体——人。本书认为“中国历史”首先是“中国人”的历史,是千百年来生活在中国土地上的“中国人”,为了生存与发展、追求美好生活,不断“适应”并“改造”其所处的环境,摸索并建立适合自身生存与发展需求的社会组织与制度,创造并不断“改进”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的历史。
区域多样性的思想方法,更着意强调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多元构成,强调中国文化的内部差异;促使我们以一种更为宏大、包容的态度,去对待在中国大历史叙述中未能占据“一席之地”的各种区域性的历史与文化,尊重诸种形式的区域特性及其文化表现形态,承认并致力于揭示其在人类文明和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价值与意义。更重要的是,将关注的目光从巍峨的殿堂转移到乡村的庙宇、集市,从“核心”转移到“边缘”,从“正统”转移到“异端”——但这不是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的改变,因为在“多样性”的思想方法中,朝廷的殿堂与乡村的庙宇、核心与边缘、“正统”与“异端”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同等意义的存在,是并列共存的关系,并无上、下或重要、次要之别。
对“边缘”(边缘区、边缘人群、边缘社会与边缘文化)的关注是作者这些年从事田野与研究工作最主要的倾向之一,也可以说是具有个人特点的研究路径。除了对于边缘人群、边缘社会与文化的“同情”,作者还希望在“边缘”中能看到或“找到”新因素与新的社会群体的孕育与形成的迹象或可能。所以,在田野工作中,作者强调“倾听村落边缘的微弱声音”,用“心”去理解社会边缘人群的话语; 在文献分析与运用中,作者则试图从官府、文人等主流人群留下来的文献中,去挖掘弱势的边缘群体留下来的零星记录。
空间是历史的舞台。
本书运用“空间”的观念与方法,思考“空间”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分析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空间结构,可称为“空间维度下的历史分析”。全书分为“区域多样性”“核心与边缘”“城市与村庄”三大部分,分别讨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五条区域性道路”,“王朝的‘核心区’及其变动”,“内地的边缘”,“权力与城市空间”,“乡村聚落形态的演变及其区域差异”等主题。作者以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互动为视角,阐述幅员广阔、多民族统一国家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历史地缘结构的形成与演进,以及此种地缘结构对地区开发进程、经济格局之演变、文化区域的分合乃至国家政治结构等方面的影响,进而分析区域差异及多样性与中国历史总体发展之间的关系。
空间与历史:空间视野下的中国历史(代序)..........1
一 “空间”的力量及其意义..........1
二 “区域多样性”与中国历史发展..........7
三 核心与边缘:中国历史上的“核心区”与“内地的边缘”..........11
四 村落与城市:传统中国乡村聚落与城市的形态和空间结构..........17
五 多元、统一的中国是如何可能的?..........23
卷一 区域多样性
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区域多样性”..........35
中国历史发展的五条区域性道路..........72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经济地带及其变动..........110
卷二 核心与边缘
中国历史上的“核心区”:概念及其分析理路..........143
中国历代王朝的“核心区”及其变动..........175
“内地的边缘”:传统中国内部的“化外之区”..........231
“边缘”的“核心”:白莲教“襄阳教团”的形成与扩散..........26
卷三 城市与村庄
空间与权力: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政治文化内涵..........325
城墙内的城市?——关于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再思考..........348
散村与集村:传统中国的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374
主要征引文献..........426
后记..........469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