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戏曲由于它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性特征使其本身从内容到形式带有浓郁的京腔京味儿。北京戏曲的发展离不开中轴线,本书以空间为线,从多个维度阐述北京戏曲的特点及艺术特色,反映明清皇家对于戏曲的痴爱、普通老北京关于戏曲的故事,带领读者领略北京戏曲的华彩,展现北京中轴线的文化魅力。
前言 我和中轴线的戏曲
第一辑 开戏锣鼓敲响紫禁城
元大都是全国戏剧中心
明代玉熙宫里近侍学宫戏
康熙年地安门外唱大戏
南府、景山教宫戏处
洪昇失功名 孔尚任罢官
雍正杖杀伶人 乾隆驱逐魏三
改编剧本 广招伶人进京
徽班祝寿 揭开京剧形成序幕
徽汉合流唱响西皮二黄
紫禁城里的皇家戏楼
西苑的皇家戏楼
第二辑 西皮二黄兴起前门外
西城区大栅栏街里的戏园子
戏园子的前身是茶园
茶园里听戏只要茶钱
庆乐园风光二百年
三庆园浴火再重生
新戏首演爱上中和茶园
同乐轩门口售美食
砸庆和园引发梨园罢工
广德楼浓浓增添京味儿
《定军山》首映大亨轩
众星升起在广和楼
从天乐园、华乐园到大众剧场
大栅栏地区其他戏园子
宣南会馆的四大戏楼
第三辑 坤伶登台天桥新剧场
文明茶园名副其实
第一舞台的七个“第一”
“开明”“新明”果然名不虚传
孟小冬从上海来京献艺
城南游艺园唱红了众坤伶
天桥出现席搭戏棚
中轴线南侧新建的文化地标式剧院
第四辑 民国后京戏唱进内城
吉祥园梅兰芳唱新戏
吉祥戏院的前世今生
“丹桂”早谢 “真光”永存
地安门外一带的老茶园
中轴线西侧的老戏园
30年代新建的戏院
改革开放后 中轴线西侧两个顶级的新剧场
第五辑 唱戏的离不开韩家潭
三庆班扎营韩家潭
四喜班驻扎陕西巷
侠伶慧仙传厚道家风
春台班班址也在百顺
俞菊笙创武生挑班
喜连成诞生于琉璃厂
尚小云椿树创办荣春社
李万春鸣春社办在大吉巷
中华戏专办在兴隆街
程长庚等人居百顺胡同
杨月楼父子故居在西城
谭门五代居大外廊营胡同 1号
梅兰芳几次迁居 仍没离开中轴线
张君秋故居在兵马司后街
戏曲文化之旅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