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海塔油田滚动开发探索实践
0.00     定价 ¥ 24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030710499
  • 作      者:
    姜洪福,等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2-01
收藏
精彩书摘
第一章断块油田地质特征
  第一节构造特征
  一、区域背景
  1.区域构造位置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位于大兴安岭山脉西部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在内蒙古自治区呼 伦贝尔市西南部,面积为79610km2,在我国境内海拉尔盆地面积为44210km2,蒙古国塔 木察格盆地面积为35400km2。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位于蒙古-大兴安岭裂谷盆地群的东 部,东以大兴安岭隆起相隔,与大杨树盆地、松辽盆地相望(罗笃清和姜贵周,1993); 西为西北隆起,与蒙古国乔巴山盆地相邻;北部与拉布达林盆地相连(图1-1)。
  图1-1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区域构造位置
  2.区域构造背景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受燕山中晚期基底构造控制,在海西造山带的基础上发生了剧 烈的断陷作用(张青林等,2005),经历了早白垩世裂谷盆地发育的全过程(张人权等, 1997),构造由铜钵庙组-南屯组时期多凸多凹的断陷盆地群,经大磨拐河组-伊敏组时期 断拗过渡期,*后形成统一的拗陷,断裂和断块活动由强到弱,贯穿了断陷-拗陷形成的 全过程。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为典型的断陷-拗陷叠合型盆地,由多个箕状断陷组成,断陷群 总体走向为北北东向(图1-2)。海拉尔盆地,主要由一系列呈北东向分布的犁式正断层 控制的箕状断陷群构成,另外还发育少量由南北向和北东东向犁式正断层控制的断陷群 (张晓东等,1994)。塔木察格盆地位于蒙古国东部,向北延伸进入我国,与海拉尔盆地南 部接壤,是海拉尔盆地向南的延伸部分,东南为巴音宝力格隆起。
  图1-2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断陷结构对比图
  本书研究的主要范围为海拉尔盆地的乌尔逊、贝尔凹陷和塔木察格盆地的塔南、南贝 尔凹陷。
  二、盆地构造特征
  1.构造单元划分
  在古生代西伯利亚板块板缘增生过程中(范柱国等,2002),研究区表现为自北西向 南东递进增生的特点(高名修,1988),以德尔布干断裂为界,北西侧为额尔古纳早加里 东增生带(焦养泉和周海民,1996),晚古生代为相对稳定地块,东南侧为大兴安岭中海 西增生带。盆地划分为五个一级构造单元,由西向东依次为西部拗陷区、西部隆起区、中 央拗陷区、东部隆起区和东部拗陷区(伍英等,2009)。
  1)海拉尔盆地构造特征
  海拉尔盆地分三拗两隆五个一级构造单元,可细分为16个凹陷、4个凸起。乌尔逊凹 陷、贝尔凹陷(图1-3)是位于海拉尔盆地呼伦湖凹陷南部的两个*大规模的相邻次级断 陷,两个断陷以北西向的巴彦塔拉断裂为界。断陷早期为各自独立的断裂系统,断陷发育 晚期两个次级断裂连为一体,在我国境内整体面积为5250km2 (罗群和庞雄奇,2003)。
  图1-3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构造分区图
  乌尔逊凹陷位于海拉尔盆地中央,呈近南北向展布,它是在内蒙古-大兴安岭上古生 界浅变质岩褶皱系基础上(张吉光,1992),在右旋张扭应力作用方式下,呈北东向锯齿 状展布的西缘主断裂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育的。乌尔逊凹陷进一步划分为乌北次凹和 乌南次凹。
  贝尔凹陷构造样式和构造格局(刘泽容,1998)远比乌尔逊凹陷复杂。贝尔凹陷是由 一系列北东向犁式正断层控制的箕状断陷和北东东向断层带(如霍多莫尔断层带、苏德尔 特断层带)控制的箕状断层共同构成的断陷。凹陷进一步划分为贝西南次凹、贝中次凹和 贝东北次凹(图1-4)。
  2)塔木察格盆地构造特征
  塔木察格盆地在平面上可以划分为三拗二隆五个一级构造单元,即:①西部拗陷 区;②巴兰-沙巴拉格隆起区;③塔木察格拗陷;④贝尔-布伊诺尔隆起区;⑤巴音-桑布尔拗陷。其中塔木察格拗陷由三个凹陷组成(张丽媛等,2010)。塔南凹陷和南贝尔 凹陷为两个重要凹陷,塔南凹陷呈复式断陷结构,主要由西部斜坡带、西次凹、西部潜 山断裂构造带、中次凹、中部潜山断裂构造带、东次凹和东部断鼻带组成,凹陷中部 受断层控制,形成北东向的中部潜山断裂构造带,是有利的成藏部位;凹陷西部缓坡 带在地层上倾方向由反向断层控制,形成反向断裂带;凹陷东部也发育有一系列断裂 构造。
  图1-4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过inline1190的地震剖面图
  南贝尔凹陷分东西两个次洼,总体为北东走向,凹陷表现为西断东超的箕状断陷,东 西*大宽度为15km,南北*大长度为80km,面积约为3200km2 (张丽媛等,2010)。整体 上可以划分为东次凹、西次凹和南部潜山披覆带三个一级构造单元(图1-5)。
  图1-5塔木察格盆地南贝尔凹陷过inline2703的地震剖面图
  2.断裂构造特征
  1)海拉尔盆地
  海拉尔地区中生代以来*醒目的构造受不同方向、不同级次、不同规模断裂的控制, 呈隆拗相间排列。海拉尔地区断裂族系多,发展时间长,北北东、北东、北西、东西几组方向交织成网,组成复杂的断裂网络(图1-6),断裂以北东、北北东向为主,北西向次 之,亦有近东西向断裂存在。其中北北东和北东断裂发育较早、规模较大,对拗(或断) 陷起控制作用;而北西向断裂发育较晚、规模较小,对北东、北北东向断裂起切割作用, 同时也分割了拗(或断)陷;近东西向断裂分割基底岩性使南北产生差异,可能形成 更早。
  2)塔木察格盆地
  塔木察格及周缘地区*主要的构造特点是:呈北东向展布的东、西两大基底断裂束, 两大断裂束向南撒开,撒开部位及其间形成了塔木察格中生代盆地。
  在区域性断裂之间发育一系列与其平行及斜交的断裂,均切断基底与上覆盖层(图1-7)。 塔南主要发育的断层类型及特征如下(图1-8)。
  (1)北东向断裂,与区域构造走向一致,以西倾和西北倾为主。此类断层延伸长,断 距大,是该区的主控断裂。此类断层多为长期发育的断层,断开层位T22、T5 (T22为大 磨拐河组底,T5为侏罗系兴安岭群底),多为控洼或控隆断层,以强拉张为主。
  图1-7塔木察格盆地主干断裂示意图
  东部断层带为东部断鼻构造带与东部次凹的分界断层,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区域内 延伸距离长达14km,向北延伸到盆地边部。该断层是一条发生较早的长期继承性发育断 层,对铜钵庙组、南屯组和大磨拐河组地层沉积和构造都具有控制作用。此断层断距由浅 层至深层逐渐变大,T5层*大可达1900m。
  中部断层带发育在中央隆起带上,走向近于南北,断面西倾,*远延伸约8km,是一 条长期继承性发育的断层,较前两条断层活动量要小得多,*大断距只有180m。
  西部断层带位于西部断裂潜山带,走向南北转北东,倾向西转北西,延伸5~6km。 该断层断开了 T5~T2之间的所有地层,断距相对较大,T5、T3、T22都超过300m。
  (2)北北西向断层。此类断层对地层沉积不起控制作用。当这些北北西向断层与北东 向大断层相交接时,可形成断块圈闭。
  南贝尔主要发育的断层类型及特征如下(图1-9):
  该区构造主要由南北两个洼槽和中部隆起带构成,断裂以北东向为主,西北部深大断 裂为主控陷断裂,继承性活动,断距上小下大,T2层断距一般为20 ~ 150m,T5层断距一 般为400?2000m。
  北洼槽控藏断裂位于斜坡带的中低部位,北东走向,倾向80°,该断层在南屯组一段 n油组顶面构造图上体现*清晰,实际由四条断层交切相连而成,长度4.78km,断穿层 位 T23 ~T5,断距5 ~250m。
  中央隆起带断层位于北洼槽斜坡的高部位,构造上属于北洼槽的中央隆起带,为一条 北东向西北倾的断层,与北洼槽的控油断层成对偶关系,延伸长度17.3km,断开层位为 T2~T5,断距一般为50~300m。受晚期走滑应力的影响(朱战军和周建勋,2004),断层 南部发生后期反转,表现为逆断层,该段断层走向北东,倾向110。,延伸长度5.6km。
展开
目录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章断块油田地质特征1
第一节构造特征1
一、区域背景1
二、盆地构造特征2
第二节地层特征8
一、地层研究8
二、海塔盆地地层层序11
第三节沉积类型及特征18
一、沉积类型18
二、沉积特征20
第四节储层特征33
一、储层岩石学特征33
二、储集空间类型与孔隙结构特征34
三、储层物性特征37
第二章断块油藏滚动描述技术39
第一节构造解释及小层对比技术40
一、精细地层对比技术40
二、精细构造解释技术45
第二节地质体细分技术48
一、细分次级断洼48
二、细分剥蚀面51
三、细分小扇体53
第三节砂体预测技术61
一、沉积体系分布规律61
二、砂体分布规律64
第四节油藏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研究74
一、油藏分布特征74
二、油藏富集条件及主控因素分析77
三、成藏模式及油藏类型81
第五节滚动钻井地质跟踪技术88
一、钻井地质跟踪总体思路88
二、钻井地质跟踪提高钻井成功率方法89
第六节滚动钻井应用实例及效果90
一、指导断块内部挖潜91
二、以外甩评价指导外扩部署103
三、指导区块措施挖潜110
第三章断块油田有效开发技术111
第一节中低渗透砂砾岩油藏112
一、砂砾岩油藏地质特征112
二、砂砾岩油藏的主要开发特征113
三、砂砾岩油藏的开发过程及主要开发调整技术124
四、中低渗透砂砾岩油藏的开发认识与思考145
第二节特低渗透砂岩油藏146
一、简要地质特征146
二、简要开发历程147
三、各开发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148
四、特低渗透砂岩油藏的有效开发技术对策156
五、特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开发认识与思考178
第三节变质岩裂缝性潜山油藏180
一、裂缝性潜山油藏地质特征180
二、裂缝性油藏的开发历程及主要开发特征183
三、裂缝性油藏开发技术193
第四章断块油田难采储量有效动用方法探索208
第一节B14区块兴安岭油层二氧化碳驱矿场试验208
一、试验开展目的及意义208
二、试验方案设计与准备208
三、方案实施与效果评价211
第二节二氧化碳吞吐增产技术222
一、试验目的222
二、二氧化碳吞吐增产技术实施及效果222
三、措施增产技术取得认识224
第三节贝尔油田X1172井区注空气先导性试验227
一、试验开展目的及意义227
二、试验方案设计227
三、方案实施与效果评价232
第四节大规模压裂现场试验245
一、大规模压裂技术引进及应用现状245
二、大规模压裂技术应用实践及取得认识248
三、大规模压裂技术应用前景270
结束语271
参考文献27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