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广场“市民空间”的理念转变
1.1.2 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
1. 1.3现有城市广场设计存在一定问题
1.1.4 中国城市转型期行为研究的必然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城市广场空间研究现状
1.3.2 人性化设计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关于夜景观方面的研究动态
1.3.4 国内外关于空间营造方面的研究动态
1.3.5 相关理论的研究
参考文献
2 城市广场及人性化设计概念及研究进展
2.1 城市广场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2.1.1 相关概念界定
2.1.2 我国城市广场的历史演变与发展
2.2 人性化概念及理论基础
2.2.1 “人性化”与“人性化设计”的概念界定
2.2.2 人性化与人性化设计理论基础
2.2.3 人性化的设计趋势
2.2.4 人性化空间需求
参考文献
3 城市广场的人性化设计要素分析
3.1 城市广场的环境要素解析
3.1.1 场地选择
3.1.2 交往活动的发生
3.1.3 空间尺度与比例
3.1.4 小气候和环境影响
3.1.5 场地设施
3.1.6 植物种植
3.2 城市广场夜景观设计要素解析
3.2.1 城市广场空间夜景规划的原则
3.2.2 昼夜景观空间的联系与区别
3.2.3 夜景观空间使用主体的认知特点
3.2.4 夜景观中主要变化的空间要素——光
3.2.5 景观中主要变化的空间要素——声
3.3 城市广场的使用人群分析
3.3.1 幼儿及儿童在城市广场中的需求
3.3.2 老年群体在城市广场中的需求
3.3.3 中青年群体在城市广场中的需求
参考文献
4 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案例分析
4.1 上海黄金城步行街案例分析
4.1.1 案例概况
4.1.2 境要素分析
4.1.3 使用人群分析
4.1.4 人性化景观分析
4.1.5 夜景观分析
4.1.6 总结与思考
4.2 费城华埠礼士街码头案例分析
4.2.1 案例概况
4.2.2 环境要素分析
4.2.3 人性化景观分析
4.2.4 夜景观分析
4.2.5 总结与思考
4.3 西湖文化广场案例分析
4.3.1 案例概况
4.3.2 环境要素分析
4.3.3 人性化景观分析
4.3.4 夜景观分析
4.3.5 总结与思考
4.4 济南泉城广场案例分析
4.4.1 案例概况
4.4.2 环境要素分析
4.4.3 人性化景观分析
4.4.4 夜景观分析
4.4.5 总结与思考
4.5 日本琦玉广场案例分析
4.5.1 案例概况
4.5.2 环境要素分析
4.5.3 人性化景观分析
4.5.4 夜景观分析
4.5.5 总结与思考
参考文献
5 城市广场的现存问题与人性化营造要求分析
5.1 人性化视角城市广场设计现存的主要问题
5.1.1 缺乏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5.1.2 管理维护水平滞后
5.1.3 尺度不够宜人,可达性差
5.1.4 服务设施不够完善
5.1.5 特色缺失
5.2 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的基本原则总结
5.2.1 城市广场空间环境的特殊性与细节化原则
5.2.2 城市广场空间人群需求的细分化与差异化原则
5.2.3 城市广场昼夜空间与人群需求差异兼顾原则
5.2.4 以人为本及公众参与原则
5.2.5 功能性与生态可持续原则
5.2.6 文化特色性与多样性原则
5.3 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元素归纳
5.3.1 注重可持续发展
5.3.2 赋予空间场所精神
5.3.3 适宜的尺度与舒适的无障碍设计
5.3.4 昼夜相宜的空间要素
5.3.5 贴合人群空间行为的设计
5.3.6 满足居民的认知特点与情感需求
参考文献
6 江苏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实证研究——滨海县市民广场人性化改造设计
6.1 设计地块基址概况
6.1.1 基址区位、周边环境及现状
6.1.2 场地历史沿革
6.1.3 场地现存问题
6.2 滨海县市民广场人性化改造基础调研
6.2.1 空间可识别性调研分析
6.2.2 使用人群需求差异化调研分析
6.2.3 跨时段使用评价收集分析
6.3 滨海县市民广场景观空间人性化改造设计方案
6.3.1 基于空间可识别性的滨海县市民广场空间改造
6.3.2 城市广场空间可识别性要素重要性分析
6.3.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市民广场改造
6.3.4 基于居民空间行为的人性化空间设计
6.3.5 基于差异化需求的人性化改造
6.3.6 滨海县市民广场夜景观空间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人性化设计原则
7.1.2 人性化设计特征
7.1.3 人性化设计手法
7.2 问题与展望
7.2.1 广场设计对使用性考虑不足
7.2.2 广场设计缺少城市文化传承
7.2.3 广场设计忽视了人的可达性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