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剧本色与性格化表演》:
(三)本色表演生命力体现在角色性格创作中的有机转化
电视剧表演中,本色表演创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本色演员还是性格演员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使其在角色塑造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电视剧创作中,性格演员通常以自身超强的创造能力,并在创作中不断地寻求突破,显示出其艺术生命的旺盛与活力。通常性格演员在电视剧表演创作中都占据着相对重要与突出的位置。比如在一些经典的电视剧作品中普遍都是以中心人物的身份出现,而这些之所以被称为经典的作品都是通过性格演员对剧中角色进行性格化的创造,并形成了经典的人物形象,在广大观众的审美意识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本色演员在电视剧创作中,所占的比例相对庞大,这一点是基于电视剧创作的特殊方式,也是电视剧表演中对演员的特殊要求而形成的普遍现象。但是,优秀的本色演员同样可以通过自身独特的个性与气质在电视剧创作中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如在一些青春剧及偶像剧的电视剧创作中,本色演员都是以较好的外形气质而被广大观众熟悉。
本色演员在电视剧表演创作中通常会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创作方式。一种是以自身突出的外形条件扮演与之相类似的角色,并在同类型的角色中始终不脱离自身的本色。另一种是演员在扮演与自身相类似的各种角色时,因自身外部条件的制约而很难再去适应其他类型的角色,这一类本色演员就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进而在性格化表演创作的帮助下,使自己能够完成不同角色的扮演。这样的转变就形成了以性格化为主要创作模式的性格表演。例如,一些年轻演员在刚刚进入职业演员行业的时候都是以突出的外形条件与形象气质获得在某部电视剧作品中饰演某个重要角色的机会。之后,在电视剧的播放过程中获得了观众的熟悉与认可。但是,他们在之后的表演创作为了能够突破因外形条件与形象气质给自身带来的局限,就会通过不断地创作实践与磨炼,在积累更加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之后,逐渐使自身能够胜任不同类型的角色,进而转化为具有性格化表演创作特性的性格演员。这类演员一方面可以使自己在某一种类型的角色扮演中始终保持本色而不至于很快枯竭,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性格化的创作方法使自身创造角色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由此,也就可以胜任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
本色表演与性格表演之间形成转化的可能性,应该是作用于演员在表演创作中以自身创作主体意识对演员本体或是角色进行主要创作对象而进行的创作成品的体现。演员创作主体意识作用于演员本体所呈现创作成品的形态就趋向于演员本色。而演员创作主体意识趋向于角色形象的揭示,其创作成品就呈现出角色形象的特征,也就形成了表演的性格化。虽然这样的界定有助于演员在实践创作中更好地认识与理解角色塑造中本色与性格化的差异性,但是在表演实践中,演员有时候并不能对其进行理性或绝对化的处理,必须是演员对角色在整体构思的基础上进行总体感觉下的感性创作。演员的整体构思也可称为演员表演的总体构思或角色创作的总谱,它是演员在表演创造中,对角色所做的总的艺术设想,其中不仅包含了演员对角色的内外部形态设想,还包含着角色性格中历史的、现实的发展变化,以及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个人经历中的印记等。演员对角色形象的总体艺术构思或形成的角色形象创造的艺术总谱,不仅主导着演员创作的方向,而且也是演员创作自我感觉形成的一次有效定位。
本色演员在角色内外部特征与演员本体相似的情况下,以演员的主体意识对演员本体与角色形象的身份互换,并在创作中依据演员自我的创作感觉进行角色塑造。在电视剧表演中,演员以自我本体应具有的创作感觉进行角色扮演,这时所体现出的表演整体状态是趋向于真实与自然的,这样的表演特性也正是电视剧表演需要的创作状态。在性格化表演中,演员往往通过从外到内的角色总体设想,对角色形象与演员本体特征进行对比并通过性格化的手段进行转化,这样的转化同样要求在真实与自然的基础上进行,这就导致演员本体的特征要最大限度地服务于角色形象特征的要求。因此,这样的转化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演员转化成为角色,而且要真实、自然,不能带有人为的痕迹,这就需要演员在表演创作中不断深入练习,为角色形象所设想的内外部形象性格特征做准备,使其成为演员自身所具有的习惯。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