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上半叶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辽宁大学国家教育论丛》:
陈查理虽然也被叫作“中国佬”,但这一形象与之前以及同一时代的中国人形象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陈查理被设计为来自夏威夷的华裔。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夏威夷是美国对华歧视和抗议最弱的地区,同时也是移民最集中的地区。将陈查理置于夏威夷的这种安排,使这一正面的华人男子形象容易获得更多美国人的认可。因为在当时,美国国内的排华情绪依然存在,城市恶棍傅满洲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并成为华人险恶形象的代表性符号,此时再塑造一个正面的华人形象并试图让这一形象在社会中立住脚就变得极为不易。所以,将陈查理设计成为一个夏威夷人更符合情理。
这一谦虚正直、聪明能干、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华人形象有效地缓解了人们心中对华人的负面印象,也使人们更容易接受完全不同的华人形象。但这一形象被接受的最为重要的原因在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美关系的不断改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好莱坞停止诋毁中国人的形象,而积极塑造友好、优秀的中国人形象,陈查理形象便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位。这一形象为扭转前一时期盛行于美国社会的“黄祸论”做出了贡献,也增加了华人在美国社会的可信度和好感度。
小说原作者比格斯指出,“多年以来,华人歹徒角色充斥犯罪小说,但从来不曾有善于待人接物的华人出现在正义和法律的圈子里,于是我就试图创造一个这样的角色”。②他塑造的陈查理这一夏威夷华裔侦探形象,是一个转折性的角色,同之前的野蛮、无知的中国人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成为美国社会外来族裔的模范代表,为之后更多正面的中国形象的出现和接受奠定了基础。
小说走红后,好莱坞迅速将其改编为多部电影,陈查理这一智慧、勇敢的华人侦探形象开始出现在美国银幕之上。在此之前,美国电影中的中国人形象绝大多数是负面的且集中在两种人之上,一是生活在底层的劳动者,二是傅满洲一样的恶棍。陈查理银幕形象的出现,代表了20世纪20年代末期美国电影对中国态度的变化。在陈查理系列电影中,陈查理侦探致力于惩治犯罪、维护法律权威、维持社会秩序,他不但没有对白人社会构成威胁,反而为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作为有色人种,华人形象第一次成为主角,并以被肯定、被赞扬的正面角色出现在美国银幕之上。
陈查理在外貌上并没有什么吸引人之处,他身材矮小,体型肥胖,有一副标准的东方人的长相。无论遇到什么状况,他总能不慌不忙、神采奕奕。他总是将自己收拾得干净利落,黑色的短发整齐地向后梳着,眉毛和胡子也经过细致的打理。外出办案时,他西装笔挺,鞋子油亮,走起路来轻快迅捷。作为黄种人,他的容貌无法改变,但他的装扮已经完全是一个西方的绅士了。
智慧超群、沉着机敏,这是一个优秀侦探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陈查理血脉之中流淌的天赋。他乐于向别人推崇中国中庸安详、知足常乐、谦逊旷达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这些总是能引起剧中人物以及西方观众的遐想:在充满硝烟、竞争、冒险的现代社会之外,还存在一个宁静从容、和谐满足的地方。陈查理智慧最重要的体现是他的陈氏妙语。他总能在适当的时候说出一两句饱含东方哲理的格言,这些朗朗上口却一语中的、含义深奥的金玉良言深受美国观众的喜爱。在影院之外,人们纷纷模仿陈查理的话语,出版有关陈查理格言的书籍,以表达对陈查理的无限喜爱。
陈查理被美国社会的接受之路同时也是其脱胎换骨式的改变之路。他对自己的种族颇有怨言却将美国文化奉为神明,因此他极力改变自身以融入白人社会。对于白人社会而言,陈查理是一个模范的少数族裔。一方面,他是一个没有任何威胁的华人,他时时处处以西方人的标准行事,为白人效力,听从白人的安排。另一方面,他是对社会有用的人。他侦破了各种疑难案件,维护了社会的安定,是贡献卓著的英雄。
陈查理形象的产生、推广和接受,有着明确的时代内涵。在20世纪初的美国,已经存在众多的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这些外来者常常不甘于被剥削、受支配的地位,不断同白人发生冲突,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的重要因素。对这些移民的教化和改造成为美国社会的沉重压力。除了政府颁布的政策和法案等硬性规则之外,社会需要树立遵纪守法、为白人社会贡献力量的少数族裔的榜样,来引导和影响那些躁动不安的移民,维护白人的统治。安于本分、勤劳节俭的华人便成为他们较为钟爱的族裔,而富有智慧的陈查理侦探便是华人的模范代表。
华裔作家赵健秀认为,种族主义思想包括两种情感即种族主义之爱和种族主义之恨。那些为满足白人幻想而生活的、为证实白人强加的刻板印象而生活的那些黄种人,那些华裔美国人,都是种族主义爱的对象。陈查理这-形象身上体现出的便是典型的种族主义之爱。陈查理是-个华人,但他却千方百计地向美国社会靠拢,他期待着被社会认可,期待着得到白人的尊重,期待着能在这片土地上过上幸福的生活,他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华裔,而是一个被同化了的、被征服了的华裔。他的存在,不仅满足了美国社会对中国的幻想,还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