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岁月·东红:万泉河畔的青春故事
0.00     定价 ¥ 68.00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36267978
  • 出 版 社 :
    岭南美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7-01
收藏
精彩书摘
  《岁月·东红:万泉河畔的青春故事》:
  昔日漫行长征路,今日耕耘宝岛林
  罗江滨
  海南岛,在浩瀚的太平洋怀抱里,她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贯通欧亚大陆的桥梁上,她是唯一一片未被污染的净土。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对我们国家橡胶的封锁、禁运,百万农垦大军在这里掀起了开发垦殖天然橡胶的热潮。他们创造了北纬17度以北能够种植橡胶的奇迹,他们为祖国橡胶产业填补了空白。
  离开海南岛的省会海口市向东走近百公里就到了红色娘子军的故乡一琼海。这里有琼海重镇一嘉积,有“清又清”的万泉河,有当年琼崖纵队战斗过的山山水水。
  1952年秋冬,在距嘉积镇20多公里一个叫作大路的地方,来了一小群风尘仆仆的转业军人。他们走山看水,到处考察地形,海南岛沉睡多年的热土和山林被惊醒了!只见带队的那位着一身旧军装,步履矫健,清瘦的面庞高鼻梁,不苟言笑的脸上,目光是那么祥和、笃定。他是谁?到此地干什么?
  他,就是罗绮,一位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此时,他随林业工程一师到海南岛,被委以重任带领一批军转干部和职工创办国营安宁农场(后更名为东红农场),垦殖天然橡胶,并任场长。
  东红农场,位于琼海县的北部,属琼东湿润频繁重风气候区,茅草地植被为主,一年有几次台风光顾,降雨强度大而集中。当时的东红农场规划宜林地约73.26平方公里,等待开发的山林一片荒芜。这里灌木成林,野兽成群,红色黏土上的茅草随风飘摇,时不时有拖着绚丽尾巴的野鸡从草丛中惊飞而起。这里被当地百姓称为“茅草地”“野猪窝”。
  要实现国家开发建设的宏伟蓝图,要把颗颗橡胶种子变成片片胶林,收割、制成产品,一切从艰苦创业开始。
  他领导的“1870”部队
  开发建设的战斗打响了。开荒、砍芭、耕地、建苗圃、种橡胶。拖拉机、挖土机的轰鸣声让寂静的山林沸腾起来了。这时的罗绮就像一个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运筹帷幄。不同的是,他现在为的是祖国的橡胶事业。
  每天清晨,开工的钟声一响,罗绮总是与干部、工人们带着饭团步行到各个工地开荒。较远的工地要挑行李、锅、碗安营扎寨。垦荒作业是人、机、火三结合。拖拉机耕地前后,需要大量的人工砍芭、拔树头、烧荒、挖土修整。那未开垦的旷野是荒凉凄黯的,四周一望无际,全是荒地。烧焦的树根像驼背一样在地上鼓起来,还有竹子像蛇群般盘绕。茅草地根深50厘米左右,大多数靠锄头挖,碎茅根很难拾干净,工人们创造了三角大块除茅法来提高效率。夏天,海南岛的太阳炽热,像火球一样悬挂在天空,熊熊地燃烧着大地。汗从职工们的头上流下来,豆大一颗地掉在地上。地上也发烫,脚心踏在上面要不赶快提起来,就有些热辣辣的难熬。冬天,阴雨绵绵,野外作业寒风刺骨。一天10多个小时的劳作,罗绮总是亲临现场,时而用砍刀,时而挥锄,最主要的还是指挥。罗绮风趣地称自己领导的是“1870”部队,“1”是扁担,“8”是两个挑肥的粪箕,“7”是锄头,“0”是草帽。艰苦创业在他眼里算不了什么,参加革命前他在江西赣县的一个小山村里给地主放过牛,种过田,当过铁匠。在他的军旅生涯中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参加过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的战役。后参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湘江战役后被编入中国工农红军一军团一师一团。他所在的团是以打硬仗而闻名,团长杨得志领导的十八勇士因强渡大渡河而名扬天下。罗绮在这个英雄团里先后参与了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夺乌江天险、巧渡金沙江、腊子口等著名战役。爬雪山、过草地,他扛着17斤重的机枪走完长征,身经百战而无负伤。场长带头干,职工哪有不干得热火朝天的道理?
  每当各种“大会战”(开荒、造林、灭茅、挖穴等)前或工间休息期间,罗绮就给职工们打气:“现在的条件比我长征时强多了,有国家投资,有饭吃,有半机械化。我那时前有茫茫雪山草地,后有国民党追兵、大炮,头上有敌机。我们饿着肚子每天行军上百公里,还要打仗,随时准备牺牲。有时夜行军走着睡着了,脚步还不能停下。长征胜利到陕北,和我一起出发的熟悉的战友都再也看不到了,他们全牺牲了,战死、饿死、累死。那个苦就别提了。”职工们一听,都觉得场长说得在理,很快就鼓起干劲来。在农场创业的岁月里,长征的意义早已超越了革命战争的范畴,它衍生的是一种直面困难、迎难而上、着眼未来、生生不息的气概,罗绮把长征精神带给了参加建设的农场职工。
  就这样,东红农场终于种下了第一批橡胶67.25万株。由于山猪、黄獠多,它们会偷偷啃吃胶苗。为了保护这批胶苗,职工们白天干活,晚上要睡在工地搭起的草寮上敲锣打鼓放鞭炮巡逻,驱赶野兽。“一颗种子,一两黄金”“农场是我家,林段是战场”就是那个年代的口号。当时的职工月工资不过20余元,为了保护胶苗,他们还自掏腰包购买爆竹作防兽武器。
  ……
展开
目录
昔日漫行长征路,今日耕耘宝岛林
在那挥洒青春汗水的土地上
我用笔开启自己的前程
忆·上山下乡那些事
开垦金鸡岭的东红知青
东红岁月琐忆
蜕变与重生——在东红农场的那七年
荒岛的岁月
青春从这里出发
我也要做“军队的女儿”——那年我十五岁
我在东红农场当文书
我们的青春之歌
人生起航的铺垫
我大学毕业后当“知青”
深山伐木·历练人生
我在兵团当知青的日子
岁月如歌战南疆——回忆我的知青岁月
点滴回忆
一块手表——难忘的知青经历
我在五丈岭开荒
只身闯海南
难忘的9年知青岁月
青春绽放兴龙沟——情系兴龙沟,共续知青缘
悠悠人猫缘
我要读书
难忘的知青路
55年的姐妹情
广州洲头咀,一个让我难以忘怀的地方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